在巴中市的城市版圖中,三號橋宛如一條堅韌的紐帶,橫跨巴河,成為巴城不可或缺的交通樞紐。它承載著城市的交通重任,見證著歲月的變遷,也寄托著巴城人民的情感與記憶。
1994年9月29日,在一片期待與憧憬中,三號橋破土動工。建設者們懷揣著對城市發展的熱忱,克服了資金短缺、技術難題等重重困難,日夜奮戰在建設一線。1995年12月27日,這座凝聚著無數心血的大橋終於竣工通車,總投資1262萬元,在當時堪稱巴中的一項重大工程。
三號橋的建築規模令人矚目。車道寬17米,足以容納多輛汽車並行,保障了交通的順暢;兩側人行道各寬3米,為行人提供了安全舒適的通行空間。橋梁高約27米,3拱設計獨具匠心,每拱長約60米,全長222餘米。其堅固的結構、宏偉的外觀,不僅展現了建築的美學,更體現了對實用性的極致追求。
三號橋的建成,對巴城的交通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它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巴河南北兩岸溝通的大門,極大地便利了兩岸居民的出行。在此之前,巴河南北兩岸的交通相對不便,居民往來耗時費力。三號橋通車後,車程大幅縮短,時間成本大大降低,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效率得到了顯著提高。它促進了兩岸的人員流動,使得商業往來更加頻繁,為巴城的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繁榮。
隨著時間的推移,三號橋見證了巴城的飛速發展。曾經的巴城規模較小,三號橋周邊也相對冷清。而如今,巴城不斷擴張,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三號橋所在區域成為了城市的核心地帶。它見證了巴城從一個小城逐漸發展成為現代化都市的曆程,每一次的變遷都在它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三號橋的建設曆程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了挑戰與艱辛。在那個經濟尚不發達的時期,資金短缺成為了首要難題。起初,大家對修橋所需資金的估量並不準確,最初認為300萬元或許足夠,可與重慶一家公司對接後,對方報價350萬元,還不包含橋麵工程。這無疑給本就緊張的預算帶來了更大壓力,使得請外邊正規施工隊的計劃一開始就落空了。
隨著核算的深入,橋的建設費用不斷攀升,從最初的估量漲到了800萬元,最終更是超過了千萬元。這個天文數字讓所有人都感到震驚,如何籌集這筆巨額資金成為了擺在建設者麵前的一道難題。為了解決資金問題,建設者們想儘了辦法。他們向材料商賒欠材料,向銀行貸款,同時采取了通過草壩街、江北部分區域連片開發,用開發帶動修橋的策略。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在1994年9月29日,讓三號橋項目得以破土動工。
除了資金問題,施工過程中的技術難題也接踵而至。由於資金限製,三號橋設計為傳統的石拱橋,無法使用大型設備,隻能采用傳統方法:圍堰澆墩、搭木架砌拱。然而,動工不久就遇到了大麻煩。三號橋下巴河水深9米,二號橋墩所在處是一個深潭,枯水期水深11.7米,往下一挖還有5米厚的砂卵石層。這不僅容易滲水,而且在壘圍堰時極易垮塌。
在初冬寒冷的河水中,上千人齊心協力,整整往河裡甩了十幾萬條沙袋,才終於將深潭圍住。為了壓實底部的砂卵石層,防止塌方,又繼續投入了幾十萬沙袋。然而,當要抽空圍堰裡的水時,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最初組織了20台農用機抽水,卻怎麼也抽不乾。頭一天眼看著水要見底了,隔了一夜又是滿滿一圍堰水。仔細查看才發現,圍堰裡麵有連通外邊的石腔,即便增加機器開足馬力抽,依然無濟於事。
圍堰的水抽不乾,橋墩就沒法下樁,工程進度嚴重受阻。這樣的情況持續了近40天,施工現場人聲鼎沸,兩岸圍觀的市民越來越多,甚至有人傳言這是老龍潭,下麵有龍王爺,水不可能抽乾。麵對這一困境,指揮部心急如焚,高標號的水泥漿灌進去,瞬間就被衝散,加大用量也毫無效果。找外邊的專業施工隊,對方給堵漏的報價高達200萬元,這讓資金緊張的建設方難以承受。
喜歡全國各地恐怖民間故事請大家收藏:()全國各地恐怖民間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