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像前的晨昏叩首在臨澧縣的刻木山,流傳著一個“丁蘭刻木”的故事,乍一聽,這是個充滿溫情與孝道的傳說,可細細探究,卻藏著不為人知的驚悚。
千年前,刻木山下住著丁蘭母子,丁蘭自幼喪父,母親含辛茹苦將他拉扯大,可他卻性情乖張,對母親非打即罵,是遠近聞名的逆子。
一天,丁蘭在田間勞作,看到小羊羔跪在地上吮吸母乳,又瞥見樹上老鴉飛不動,小鴉叼食喂養,深受觸動,意識到自己竟不如禽獸懂得孝道。
就在此時,母親來給他送飯,他滿心愧疚,急切地想迎接母親,卻忘了放下手中牛鞭。母親遠遠看見他拿著鞭子衝過來,以為又要挨打,恐懼之下,一頭撞向田邊的木子樹,當場氣絕身亡。
丁蘭心中充滿了無儘的懊悔和自責,他無法原諒自己在母親生前沒有儘到孝道。母親的離世讓他痛不欲生,於是他決定用一種特殊的方式來紀念她。
丁蘭懷著沉痛的心情,親手將那棵木子樹砍倒。這棵樹是母親生前最喜愛的,它見證了母親的一生。丁蘭小心翼翼地將樹乾鋸成合適的尺寸,然後用精湛的技藝將其雕刻成母親的模樣。
木像栩栩如生,每一個細節都展現出母親的慈愛和溫柔。丁蘭將木像供奉在堂前,每天早晚都會虔誠地向它請安,就像母親還在世時一樣。每餐飯前,他也會先將食物供奉在木像前,以表達對母親的敬意和思念。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詭異的事情開始發生。村裡有人傳言,在深夜路過丁蘭家時,曾看到木像的眼睛裡閃爍著淚光,仿佛母親的靈魂在木像中哭泣。還有人說,在祠堂裡,能隱隱聽到木像發出的歎息聲,那聲音哀怨而淒涼,讓人毛骨悚然。
這些傳言讓丁蘭感到十分困惑和不安,他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夠通過木像與母親溝通。但他始終堅信母親的靈魂不會傷害他,這些詭異的現象也許隻是他過度思念母親所產生的幻覺。
隨著時間推移,丁蘭的事跡被鄉民傳頌,人們在他生前的原址上建起丁蘭祠,又在山頂修建刻木寺,將丁蘭母親的木像供奉其中。千年來,兩座廟宇的香火從未斷絕,可“亡母怨靈附於木像”的傳聞也在山間悄然流傳。
孝道背後,是對“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深刻警示,以及那無法消散的亡魂怨念。
如今,“丁蘭刻木”已成為常德市級非遺項目,其核心在於勸人向善、弘揚孝道。
但它的誕生背景,卻充滿了悲劇色彩。母親的意外死亡、丁蘭的木像供奉、廟宇的興建,這一係列事件在民間口耳相傳中不斷豐富細節,衍生出諸多恐怖版本。
有人傳言,丁蘭在雕刻木像時,因內心悲痛,鮮血滴落在木紋之中,自此木像便有了靈性,能夠“顯靈”;還有人信誓旦旦地說,在風雨交加的夜晚經過刻木山,能清晰地聽見木像與丁蘭的對話,一個聲音充滿悔恨,另一個聲音滿是哀怨,仿佛陰陽兩隔的母子在傾訴著無儘的思念與遺憾。
這些添加的恐怖元素,讓原本純粹的道德教化故事,變成了鄉民夏夜納涼時的“驚悚談資”。
人們在講述這個故事時,既感慨丁蘭的孝道轉變,又對那些超自然現象心懷恐懼,讓“丁蘭刻木”的故事在恐怖與溫情之間徘徊,成為常德民間文化中獨特的存在。
喜歡全國各地恐怖民間故事請大家收藏:()全國各地恐怖民間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