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義集,人民軍指揮部原張府書房)。
夜深人靜,陸鳴獨自坐在油燈下,眉頭緊鎖,麵前攤開著一張簡陋的周邊地形圖。他反複複盤著從黑林溝暴動到解放八義集、大王莊的每一步,心中沒有多少勝利的喜悅,反而充滿了對自身不足的清醒認識。
“太僥幸了...”他低聲自語,“如果沒有...‘他們’的提醒和幫助,光靠我自己,恐怕在黑林溝就被劉地主鎮壓了,更彆提走到今天這一步...”
他想起了彈幕在關鍵時刻的提醒:關於群眾工作、關於軍事民主、關於情報偵察、關於政治建軍...每一條都如同指路明燈,照亮了他這個“穿越者”在黑暗中摸索的道路。
“我的知識儲備太少了...經驗更是匱乏...這樣下去,遲早會栽大跟頭!”一種強烈的危機感和求知欲湧上心頭。
他立刻叫來了負責管理八義集物資的農會乾部老王。
“老王,張老財家...還有原來那些地主家的書籍,都放在哪裡了?”
老王愣了一下,撓頭道:“大隊長...那些書啊?都在後院的倉庫裡堆著呢,落滿了灰...都是些老掉牙的玩意,沒啥用吧?咱們現在不是忙著分田分地、掃盲認字嗎?”
陸鳴搖搖頭,神色嚴肅:“老王,你這話不對。書籍本身沒有好壞,關鍵在於我們怎麼看待它,怎麼使用它。”
他看著老王不解的眼神,耐心解釋道:“你以為我們掃盲,就是為了讓鄉親們能認個名字、會算個賬嗎?”
“不!遠遠不止!”陸鳴聲音提高,“我們掃盲,是為了讓人民群眾掌握知識!知識是什麼?知識就是力量!是武器!”
“地主老財、官僚皇帝,他們為什麼能騎在咱們頭上作威作福?就是因為他們壟斷了知識!他們用書本上的道理歪理)來欺騙我們,用賬本上的數字來盤剝我們!我們不識字,就成了睜眼瞎,隻能任人宰割!”
“我們現在掃盲,就是要打破他們對知識的壟斷!讓我們窮苦人也能看懂地契賬本,也能明白天下大事!再也不受他們的蒙騙!”
【說得好!知識就是力量!】
【主播覺悟高!】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
【可是...現在大家剛認幾個字,就看深奧的書,是不是太急了?有點本末倒置?】
彈幕出現了分歧,有人讚同,也有人擔心步子太大。
就在這時,研究黨史的金色彈幕緩緩飄過,語氣深沉:
【此言差矣。】【正因為基礎薄弱,才更要強調學習的重要性。】【我黨我軍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始終高度重視學習。】【延安時期,條件何等艱苦?毛主席仍號召‘把全黨變成一個大學校’,強調‘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他曾用‘士彆三日,當刮目相看’的呂蒙勸學故事,激勵全軍乾部學習文化、研究戰略。】【我們的敵人,是掌握著傳統文化資源和統治經驗的地主階級、官僚集團。】【我們不學習,不掌握他們的知識並加以批判改造,如何能真正戰勝他們?如何能建設新社會?】【掃盲是基礎,但絕不能止步於基礎。必須在掃盲的同時,引導先進分子接觸更深層次的知識,學以致用,批判繼承。】
這番論述,高屋建瓴,徹底說服了陸鳴和持懷疑態度的彈幕。
陸鳴重重一拍桌子:“大佬說得對!學習,一刻也不能放鬆!”
他轉向老王,斬釘截鐵地說:“老王!立刻組織人手,把倉庫裡的書籍都整理出來!分門彆類!”
“識字課本、農書、醫書、算學這些實用的,優先挑出來,給掃盲班和農會骨乾學習參考!”
“那些四書五經、史書典籍...也彆扔!挑出裡麵講治國安民、行軍打仗、曆史興衰的內容,組織識字多的隊員和乾部,成立學習小組,由我...不,請周老拐叔、孫嫂子他們這些有見識的老人帶著,一起研究!看看古人是怎麼管理國家、怎麼打仗的,咱們批判著學!好的吸收,壞的拋棄!”
“還有地圖!方圓百裡的地圖,仔細收好!那是無價之寶!”
老王被陸鳴的激情感染,也意識到了這些“廢紙”的價值,連忙點頭:“大隊長!我明白了!我這就去辦!保證把這些書當成寶貝收拾好!”
很快,人民軍內部掀起了一股學習熱潮。掃盲班不僅教認字,也開始結合簡單的農事、算術教學;乾部學習小組則在油燈下,磕磕絆絆地讀著《孫子兵法》的選段,討論著曆史上農民起義的成敗得失...
陸鳴更是以身作則,每天處理完軍務,就紮進書堆裡,如饑似渴地閱讀、思考、做筆記。遇到不懂的,就虛心向周老拐、孫寡婦請教,或者...等待著腦海中那神秘“彈幕”的指點。
他知道,前路漫漫,敵人強大而狡猾。隻有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才能帶領這支人民的隊伍,走得更遠,真正打破那壓迫了千年的黑暗之網。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革命的征程,也是一條永無止境的學習之路。而知識的火光,必將照亮他們前進的方向。
八義集村口,新開辟的“人民軍掃盲班”露天課堂。
幾十個村民,男女老少都有,圍坐在一起,手裡拿著用木炭寫在石板或樹皮上的簡單字詞,跟著老師磕磕絆絆地念著。
但氣氛有些沉悶。不少村民臉上帶著困惑和不耐煩。
“老師...認這幾個字,能當飯吃嗎?”一個中年漢子忍不住嘟囔,“俺們白天乾活累得要死,晚上還得來這...學這有啥用啊?能多打糧食?”
“是啊...會寫自己名字,會算個數,不就夠了嗎?”一個婦人附和道。
掃盲班的老師,是人民軍裡一個讀過幾年私塾、口才不錯的年輕隊員,名叫李秀才。他聽到抱怨,沒有生氣,反而眼睛一亮,覺得機會來了。
他放下手中的“課本”,清了清嗓子,臉上露出神秘的笑容:“鄉親們!問得好!學認字,當然不隻是為了認名字、算小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