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察院左都禦史洪澤楷被皇帝楚攸介一紙詔書打發去晉省當“剿匪監軍”的消息,如同一塊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在京城官場,尤其是在禦史言官這個清流圈子裡,激起了滔天巨浪!
一種強烈的“兔死狐悲”之感,迅速在都察院的禦史們中間蔓延開來。他們感到的不僅是洪澤楷個人的悲劇,更是整個言官群體、乃至所有自詡為“清流”的文人士大夫的尊嚴和地位,受到了皇權的公然踐踏和羞辱!
“陛下此舉,實在是…實在是昏聵至極!”一個年輕的禦史在值房裡捶著桌子,壓低聲音怒道,“洪都堂乃朝廷正二品大員,風憲之長!豈能如武將般親赴前線督師?這分明是折辱我輩!”
“沒錯!今日是洪都堂,明日就可能是我等!長此以往,言路閉塞,奸佞橫行,國將不國啊!”另一位禦史也憤然附和。
在激憤情緒的驅使下,一部分最為激進的禦史開始秘密串聯,商議要采取更激烈的行動來抗爭。有人提議:“我等明日便去敲響登聞鼓!召集百官,當庭與陛下理論!務必要陛下收回成命!”
他們天真地認為,隻要製造出足夠大的聲勢,聯合百官施壓,就能迫使皇帝讓步。
然而,他們嚴重低估了楚攸介對京城的掌控力,也高估了其他官員的“同仇敵愾”之心。他們的串聯行動,幾乎在剛開始時,就被皇帝的密探眼線彙報了上去。
紫宸殿內,楚攸介聽著心腹太監的密報,臉上非但沒有怒容,反而露出一絲殘忍的譏笑:
“哼!果然是一群不打不開竅的酸腐文人!給點顏色就想開染坊!既然他們這麼想找死,朕就成全他們!正好借此機會,好好敲打敲打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家夥!”
他立刻對身邊的蕭宏慈吩咐道:“立刻派人,分頭去通知六部尚書、侍郎,各寺卿,以及在京有頭有臉的勳貴、還有內閣那幾位老大人!傳朕的口諭:明日朝會,無論發生何事,都給朕閉緊嘴巴,不許插手!誰敢多嘴,或者暗中支持那群禦史,朕就立刻打發他去晉省,接替洪澤楷剿匪!如今反賊多如牛毛,正好缺人手!”
“奴才遵旨!”蕭宏慈心中一凜,連忙躬身退下,派人分頭傳話。
這道帶著赤裸裸威脅的“口諭”,如同冰冷的寒風,一夜之間吹遍了京城各大衙門的後堂和各府邸的密室。
收到警告的官員們,反應各異,但絕大多數都做出了相似的選擇:
兵部尚書與清流素來不和)心中暗喜:“哼!這群禦史,平日裡就知道指手畫腳,攻訐我等!現在踢到鐵板了吧?活該!陛下聖明!明日老夫定當個鋸嘴葫蘆!”
戶部尚書老油條)撚著胡須盤算:“剿匪?那可是個無底洞!要錢要糧還要命!傻子才去!洪澤楷倒黴,關我屁事?明日裝病不去上朝算了,免得惹一身騷。”
內閣次輔與清流有香火情,但更愛惜羽毛)長歎一聲,對家人道:“仲甫兄此番,怕是凶多吉少矣!陛下心意已決,勢難挽回。我等若強行出頭,非但救不了洪公,反而會引火燒身,將整個文官集團都拖下水…罷了罷了,明日…稱病吧。”
一些原本同情禦史的中下層官員,在得知皇帝的嚴厲警告後,也瞬間偃旗息鼓:“為了洪都堂,把自己搭進去,不值當啊…剿匪那可是九死一生的活兒!”
可以說,除了極少數與洪澤楷有生死之交或理念完全一致的鐵杆清流且不怕死),絕大多數官員在皇帝的威脅麵前,都選擇了明哲保身,甚至幸災樂禍、準備落井下石。
他們與禦史清流集團,本就存在派係鬥爭和理念分歧,平日沒少受這些“言官”的彈劾和刁難,心中早有積怨。如今看到皇帝出手收拾這群“討厭鬼”,不少人內心其實是暗暗稱快的。
“技不如人,下次再來唄!”這是許多官員對禦史們此次行動失敗的評價,帶著幾分嘲諷和冷漠。
就這樣,在皇帝的事先警告和分化瓦解下,禦史們試圖發動“百官逼宮”的計劃,尚未正式開始,就已經注定了失敗的結局。他們想象中的“同僚義憤”、“眾誌成城”的場景,根本不會出現。等待他們的,將是一場楚攸介精心布置好的、孤立無援的“審判”。
次日清晨,當那些激進的禦史們懷著悲壯的心情,準備走向皇宮前的登聞鼓時,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成了孤軍奮戰的棋子,即將麵對的是龍椅上那位冷酷帝王早已張開的、無情的大網。京城這場不見刀光劍影的政治風暴,其殘酷程度,絲毫不亞於晉省前線的真刀真槍!
沉悶而急促的登聞鼓聲,在清晨的紫禁城外響起,打破了京城的寧靜。這鼓聲,如同一聲號角,宣告了皇帝與清流禦史之間正麵衝突的爆發!
所有在京當值的官員,無論是同情還是幸災樂禍,心中都清楚——大朝會上,一場風暴即將來臨。
含元殿內,氣氛凝重得幾乎能滴出水來。楚攸介高坐龍椅,麵色平靜,眼神深處卻帶著一絲冰冷的戲謔,仿佛在等待一場好戲的開場。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果然,朝會剛開始,都察院的一批禦史,在汪浚熙的帶領下,手持笏板,出列跪倒,開始了他們的“犯顏直諫”!
“臣!都察院禦史汪浚熙,冒死上奏!”汪浚熙聲音洪亮,帶著悲憤,“陛下!臣以為,陛下日前所下,著左都禦史洪澤楷大人赴晉省監軍剿匪之旨意,於禮製不合,於法度有虧!”
他引經據典,侃侃而談:“監軍一職,曆來或由陛下親信內侍充任,以示恩寵與監督;或由兵部薦舉知兵文臣擔任,以協理軍務!洪都堂乃風憲之長,職在糾劾百司,肅清吏治,豈能輕棄本職,親赴險地行武夫督戰之事?此非但不能助剿匪,反會擾亂地方,有損朝廷體統!懇請陛下收回成命,另選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