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要離開的最後一名采女忽被叫住。
那女子霎時麵無人色,含淚望向同伴,卻隻見到倉皇離去的背影。
待眾人走遠,被留下的采女隻得戰戰兢兢回到池中。
"相國為何單留妾身?"她強作笑顏,聲音甜得發顫。
董卓半身浸在池水裡,麵無表情地指指水下。那采女會意,立刻潛入水中。
李儒感歎道:"曾說,若能長享此樂,可謂神仙。"
董卓露出愜意的神色:"後宮佳麗眾多,文優若有中意的,儘管挑選。"
李儒連忙推辭:"下官不好此道。"
這時采女浮出換氣,又迅速潛入。
董卓這才轉入正題:"有何要事?"
李儒神色凝重:"袁紹、袁術及宗親聯盟均有異動。"
聽完詳細彙報後,董卓冷笑道:"袁紹立偽帝自取其辱,袁術更荒唐,竟要立六旬老翁為九歲稚童之儲!"
李儒分析道:"二袁內鬥不足為患,唯宗親聯盟需警惕。"
董卓突然道:"老夫想攻打宗親聯盟。"
李儒大驚:"此舉恐招致天下非議,請相國慎重。"
董卓擺手止住李儒,平靜道:"文優,做人何必太死板?就算老夫放過那些宗室,難道那些世家大族就會說老夫好話了?"
李儒聞言啞然。
確實,這話說得在理。
這是董卓用一年時間驗證出來的道理。
當初剛進洛陽時,董卓也試過拉攏各方勢力,結果適得其反。
"涼州人學問淺薄"這話不是沒來由的,在漢朝士大夫心裡,這種地域偏見根深蒂固。
董卓有江湖豪氣,精通兵法,足智多謀,又帶著敢作敢為的痞氣,這些特質加起來,確實像個乾大事的人物。
可惜他始終是士大夫圈子的局外人。
在東漢延續百年的名門望族遊戲裡,董卓完全不懂規矩,或者說他懶得琢磨那些門道,直接把帶兵打仗那套快準狠的方法搬到了朝堂上。
在這方麵沒人幫得了他...手下那群涼州將領,個個都是政治。
董卓最拿手的就是快刀斬亂麻。
進京十天就廢了皇帝,殺了何太後,迅速掌握大權。接著又大力黨錮之禍的受害者,想拉攏那些被壓製的名門士族。
黨錮案牽連數代皇帝,十幾年來當權者都知道這事碰不得,最多小範圍,從沒人敢大規模翻案...
董卓偏要快刀斬亂麻,大批起用受過黨錮之禍的人,還把荀爽、蔡邕這些名士都提拔上來。
荀爽九十三天就從布衣做到司空,升官比飛箭還快。
可笑的是,這位被董卓火箭提拔的荀司空,臨死前還惦記著和王允合夥算計董卓。
董卓想用他慣用的快招,打碎洛陽舊有的士大夫體係,重建自己的政治班底。
速戰速決是他的強項,可也暴露出他根本不懂東漢政治的遊戲規則。
這遊戲不是這麼玩的,董卓的手段實在太膚淺了。
董卓崇尚的速戰速決戰術在戰場上確實效果顯著。
然而在講究韜光養晦的政治博弈中,這套方法卻顯得格格不入。
這就像在競技遊戲裡使用外掛程序,讓其他參與者如何繼續?
涼州武人本就受中原士族排擠,董卓掌權後非但沒有設法融入中樞體係,反而急切冒進,最終導致與世家大族的矛盾愈發尖銳。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被提拔為三公的荀爽,非但不念提拔之恩,反而暗中謀劃除掉董卓。
持有這種想法的人為數不少。
討董聯軍中半數州郡長官都是董卓親自任命,最終卻紛紛倒戈相向。
接連遭遇背叛後,董卓徹底心灰意冷。
他不再對東漢士族集團抱有幻想。
放棄懷柔策略後,他開始奉行鐵血方針。
正因如此,當李儒建議與宗室勢力交好時,董卓決定采取強硬手段。
這些皇親國戚與關東士族本質上並無區彆,即便示好也會將他視為異類。
既然如此,何必保留?
"相國請慎重,眼下遷都事務繁雜,若再與宗室勢力交惡,恐怕會影響大局。"
其實早在初平元年二月,關東聯軍剛成立時,董卓就已萌生遷都念頭。
作為帝國都城,洛陽的繁華令董卓沉醉,尤其是許宏遺留的和西園裸泳館。
但洛陽有個致命缺陷——距離涼州根基太遠。
在關中地區,即使西涼軍損失慘重,憑借他在羌人中的威望也能迅速重組軍隊。
而在洛陽,每損失一個士兵都難以補充。
遷都絕非易事,是項艱巨的長期工程。
這便是天下大勢
雒陽城中,車馬喧囂,人聲鼎沸。
喜歡三國:曹營悍將,從馬鐙破陣開始請大家收藏:()三國:曹營悍將,從馬鐙破陣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