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連串動作,猶如當眾扇了袁紹一記耳光。
荀諶讀完縑帛內容,仔細折好交還袁紹。
"袁公路這招確實高明。"荀諶由衷讚歎。
"嗬,不愧是袁某的好兄弟,時刻不忘給我難堪。"袁紹接過縑帛隨手扔在一旁,語氣平靜卻暗含怒火。
"袁公路與您向來不和,卻不想如此狹隘,值此危局竟另起爐灶。雖占得先機,卻也暴露其目光短淺,您不必太過在意。"
袁紹仰望帳頂,幽幽道:"友若以為我氣的是他背叛?他的為人,我早已知曉。"
"那您為何......?"
"我隻是懊惱低估了他的能耐。"袁紹眯起眼睛,"擁立陳王這步棋看似愚蠢,實則精妙。"
荀諶點頭:"原以為以袁術之能,最多不過另立許氏宗親。但請立許寵為儲君......確實高明。既不算僭越廢立,又為漢室謀後路。若天子遇難,董卓便無法另立新君......倒讓他做了忠臣。那些宗親也隻能指責您,卻挑不出他的錯處。"
袁紹長歎:"沒想到竟輸他一著。"
荀諶沉思片刻,忽然道:"有件事頗有蹊蹺。"
"何事?"
"您隻顧惱怒袁公路之事,卻未在意宗親聯盟對您立帝之舉的責難。"
袁紹輕笑道:"有何奇怪?我請立許虞是為漢室江山考慮,許伯安卻頑固不化。事情不成,那些宗親自然要跳出來主持"大義"。"
荀諶眉頭緊鎖:"話雖如此,但其中有個疑點......"
"什麼疑點?"
袁本初親赴漁陽勸說大司馬登基未果,遂退駐浮陽。誰料就在此時,南方擁戴天子的兩位皇族竟聯名彈劾......縱然大司馬要將此訊息傳遞至荊州,往返至少需月餘光陰,更何況當時袁公路尚未公開表明立場......
袁紹聽聞,身形猛然一顫。
他凝神沉思片刻,麵露疑惑:"此事著實蹊蹺......若果真如此,消息必非大司馬所泄......那究竟是何人向荊益聯軍通風報信?"
這確實難倒了袁紹與荀諶。實際上此事根本無人告密——皆因許衡乃異世來客,對此事早已知曉。
正因如此,任憑袁紹與荀諶如何智謀過人,也絕無可能推測出。
沉默良久,袁紹長歎:"唯有一種可能了。"
荀諶立即會意:"明公是說......袁公路故意將此消息透露給宗室聯軍?"
"此事袁某僅暗中告知公路、孟卓、公節及孟德等寥寥數人。其中會行此卑劣之舉者,唯有公路。"
荀諶不由歎息:"同宗相殘,竟至如斯地步。"
想到可能被袁術算計,袁紹頓感屈辱難當。
"袁某豈能甘心......友若,如今局勢,該當如何?"
荀諶拱手道:"袁公路此計對明公極為不利。眼下荊益聯軍已出南陽,不日將逼近雒陽。彼等既以護駕之名出兵,諸侯便不宜再討伐董卓。如今明公當務之急有二:其一,設法掌控冀州......"
袁紹頷首。
從韓馥手中奪取冀州,本就是他既定之策。
"其二呢?"
"派遣使者與荊益聯軍修好。袁術之所以能反客為主,淩駕明公之上,皆因其擁立陳王為儲,又得荊益聯軍默許。而明公卻遭其聲討......如今宗室聲望正盛,且觀其言行,明顯偏向南方,而非大司馬。"
袁紹沉吟道:"現今謀取冀州,麾下人才匱乏,一時難以遣使南下。孟德此刻身在孟卓處,袁某可親筆修書,托其代為聯絡荊益宗室。友若以為如何?"
荀諶道:"諶當竭力助明公謀取冀州,難以遠行。若曹孟德能替明公說服南方宗室,倒也可行。隻是不知此人是否可靠?"
袁紹朗聲道:“孟德與我情同手足,可托付重任!”
雒陽城北坐落著南北兩宮,永平二年始建。北宮呈長方形,占地千畝有餘,設三門,南門外立有雙闕。宮內殿宇林立,最宏偉者當屬西側的德陽殿,殿基高約兩丈,橫亙近百步,可納萬眾。另有崇德、宣明等殿宇,及芳林、濯龍二園,與南宮由複道相連。
南宮位於城南,亦作長方形,設四門。正的前殿最為雄偉,周圍環列樂成、嘉德等十餘座殿閣。
這日拂曉,一名清瘦文士疾步闖入西園。此處現居著劉宏的嬪妃宮人——自董卓掌權後,便將她們儘數遷居於此。
按例,駕崩後部分嬪妃應遣散出宮,但因當時宦官外戚爭權,無人顧及此事。待董卓,這些女子反成了意外之財。董卓每逢閒暇便來此,夜夜更換新人。
劉宏生前極好新奇,西園賣官不過其諸多創舉之一。在閨帷之事上更是彆出心裁:命宮女身著開襠褲以便隨時臨幸,堪稱野合之始;又將西域貢品"茵墀香"煮湯供宮女沐浴,脂水彙流成河,美其名曰"流香河"。如今這些奇思妙想,儘數落入董卓囊中。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然董卓雖貪女色,手段卻甚粗鄙,數十年來隻會強取豪奪,毫無新意可言。
他遠不及孝靈皇帝,能把宮女得儀態萬千,精通各種取巧把戲。
經過靈帝多年浸染的宮娥采女們,個個身懷絕技,花樣層出不窮。
......
那瘦高文士踏入西園裸泳館時,董卓正赤身浸在熱水池中,十名采女陪侍左右。
時值寒冬,露池早已停用,室內溫池霧氣氤氳。
天未亮宮女們就按董卓吩咐不斷燒水添注。
即便頻繁加熱,池水仍涼得很快。采女們凍得唇色發青,卻還要強撐笑容討他歡心。
這大半年裡,已有不少宮女因侍奉不周命喪黃泉。
董卓卻渾不在意地攤開四肢,滿身橫肉在熱水中泛著紅光。他出身涼州邊陲,多年軍旅生涯練就銅筋鐵骨,這水溫反倒讓他覺得舒坦。
"文優來得早啊。"董卓眯眼看向來人,"大清早進宮,莫非出了岔子?"
李儒深施一禮:"相國明鑒,確有要事稟報。"
說著使了個眼色。
董卓會意,揮手道:"都退下吧。"
采女們如獲大赦,慌亂裹衣欲逃。
那些雪白從李儒眼前掠過時,他暗中咽了咽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