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劉虞也有士族軍閥的局限性和政治野心。不過比起好戰求功的公孫瓚,許衡認為:對飽受戰亂之苦的幽州百姓而言,劉虞的存在意義更為重要。
許衡衷心期盼劉虞能在與公孫瓚的對抗中取勝。漢室邊疆太需要這樣能穩定局勢的能臣了。更何況作為漢室宗親,劉虞無疑是荊州最可靠的盟友。
"族兄,大司馬當年平定叛亂主要依靠幽州豪強,但要想對付公孫瓚,光靠這些人手恐怕不夠...應當廣招賢才,取長補短。"許衡向劉和建議道。
"取長補短?"劉和性格寬厚,並不因許衡直言其短而惱怒,反而誠懇請教:"伯瑜但說無妨,我父子有何不足?"
《幽州之困》
劉和輕撫短須,沉吟道:"伯瑜無需憂慮。我父子雖不善兵事,但家父在幽州威望甚隆。漁陽鮮於氏、廣陽閻柔等豪強,乃至田疇這般名士皆願效命。上至士族,下至庶民,莫不景從。若要聚兵十萬,不過舉手之勞。至於勇將之流,實非必需。"
許衡聞言暗歎。
士族這般自矜確有其理。劉虞能統合幽州各方勢力,權柄自然穩固,原不必另尋奇才。正如荊州劉表倚重蔡、蒯等大族,便可高枕無憂。
然幽州乃邊陲要地,經年戰事中崛起了以軍功立身的武人集團。他們無家世憑依,全仗刀鋒搏命,不僅驍勇善戰,更深諳用兵之道。
在中原州郡,這般人物難有出頭之日。但在幽州,鐵血軍功便是他們的進階之梯。
劉虞懷柔異族之策,恰與公孫瓚等武人的立身根本相悖——既要靠斬首虜獲晉升,豈容大司馬與胡人互市?縱使幽州安居樂業,這場生死之爭亦無可避免。
史載劉虞確曾振臂一呼,十萬之眾雲集響應。
然公孫瓚僅率數百勁卒,便將其徹底擊潰。
敗因可歸結為兩方麵不足。
首先,臨時征召的十萬士卒作戰能力嚴重欠缺。
其次,劉虞本人統軍才能存在明顯缺陷。
...十.
見劉和滿是自信的神情,許衡搖頭歎息,直言道:"十萬之眾看似雄厚,實則對令尊而言反成負擔。此次追擊董卓便可見端倪大司馬雖為幽州主帥,卻因不諳兵法反被公孫瓚牽製,任由其突襲西涼軍..."
"結果導致大司馬在軍中威信受損,反倒成就了公孫瓚的威名。即便再給十萬兵馬,又怎能保證不會重蹈覆轍?"
劉和聞言神色凝重。許衡繼續發問:"十萬大軍如何編組?糧草如何配給?戰馬每日需多少草料?安營需設多少崗哨?各營間距多少?行軍時各兵種如何調度?前鋒、奇兵、後應、糧道、守寨各需多少兵力..."
這番連珠炮似的詰問讓劉和額頭沁出冷汗。他原以為兵力越多越好,卻未料統軍之道如此複雜。
統帥能力決定帶兵上限。兵力越龐大,部將間的派係爭鬥就越激烈。正如許衡麾下尚有蒯越、蔡勳兩派之分,十萬軍中又該有多少派係?
經此點撥,劉和方知幽州局勢遠比他想象的複雜。公孫瓚非但不是助力,反倒可能成為致命弱點。
他正色請教:"伯瑜年少卻見識超群,既識破幽州困局,又知我父子短板。如今看來,以公孫瓚為首的武將確是家父心腹大患...但又能去哪尋得可用之將?"
"兄長莫急。"
許衡執起桌案上的竹簡,提筆沾墨,在簡上書下一排姓名。
"這是?"劉和不解地問道。
許衡將竹簡遞與劉和:"若論征戰,大司馬不及公孫瓚;但論治政,公孫瓚不及大司馬萬分之一。"
劉和接過竹簡:"伯瑜有何高見?"
"分化......從公孫瓚的將校中離間,再擇其良才為己所用。"
"如何離間?"
許衡含笑道:"幽州諸將依附公孫瓚,隻因大司馬開設邊貿,斷了他們立功之路。隻需頻遣右北平軍出戰,多立戰功,厚加封賞,假以時日,必能收服部分將領為我所用。"
劉和歎息:"可如今幽州邊貿穩定,怎能無故挑起爭端?"
許衡笑意更濃:"外族不反,自有他人作亂。如今青州、黑山黃巾勢大,擁眾百萬。大司馬可派兵剿賊,收編流民充實幽州。一則可讓將領立功受賞,二則可增加本州人口。"
劉和皺眉:"決不能再派公孫瓚出征,以免他功勞過大。"
"自不用公孫瓚......"許衡指了指竹簡,"這不都給兄長列好人選了麼。"
劉和低頭細看,隻見竹簡上書:
劉備、關羽、張飛......趙雲!
劉和驚訝抬頭:"這些人是?"
"首名劉備,現為公孫瓚帳下彆部司馬,與其同出盧植門下。況且......"許衡頓了頓,"此人自稱中山靖王之後,當與咱們同宗。"
"伯瑜如何知曉?"
"恩師元節先生曾與盧尚書書信往來,談及緱氏山門生,故有所知。"許衡麵不改色地將謊話推給了自己老師。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許衡接著指向劉備身後的"關羽"、"張飛"之名,說道:"此二人乃劉備心腹,雖名聲未顯,卻深諳兵法韜略,尤其那關羽更是難得。"
劉和目光移到下一個名字上......
"趙雲乃常山人士,在當地素有威望。"許衡解釋道,"此人日後或率鄉勇投奔公孫瓚......無論如何都需大司馬先行截獲。此子頗具將帥之才。"
略作停頓後,許衡繼續獻策:"若大司馬與令尊信我,不妨擢用這幾人。可命趙雲統轄劉關張三人,代大司馬操練兵馬。日後征戰之時,大司馬坐鎮後方督運糧草,以趙雲掛帥,劉關張為副,集結豪族私兵,當不懼公孫瓚。"
許衡雖對趙雲有意,奈何鞭長莫及。不如先引薦給同宗劉虞,既全了自己心思,又能壯大盟友實力。他特意建議讓趙雲節製劉關張,自有其深意。
劉和卻皺眉道:"賢弟舉薦之人著實令人費解。單說劉備與公孫瓚乃緱氏山同窗,豈會助我等對抗故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