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的深圳,初夏的暴雨敲打著國貿大廈的玻璃幕牆。林燁站在三十二層的辦公室裡,望著樓下堵塞的車流,雨水在玻璃上劃出蜿蜒的痕跡。老趙推門進來,西裝肩頭濕了一片,手裡拿著一份傳真。
"林總,北京剛傳來的消息,央行批準了首單資產證券化試點。"老趙將文件鋪在紅木辦公桌上,"試點企業是陳家的遠東集團。"
林燁的目光掃過文件上的專業術語:"
特殊目的載體"、"現金流分層"、"信用增級"。他想起父親1990年筆記裡的警告:"
當房子被切成碎片出售時,危機就不遠了。"
"他們要把房地產貸款打包成證券。"林燁用紅筆圈出關鍵條款,"
用未來的錢,圓今天的夢。"
三天後,遠東集團在香格裡拉酒店舉辦路演。水晶吊燈下,陳立群穿著定製的阿瑪尼西裝,向台下投資者展示ppt:"
我們的基礎資產是長三角地區120億按揭貸款,違約率低於千分之三。"
林燁坐在最後一排,注意到陳立群的助理一直在調整耳麥。茶歇時,他故意碰灑咖啡,趁機將微型監聽器粘在桌底。
當晚的錄音令人心驚。陳立群在洗手間對人說:"
隻要續貸率達到七成,壞賬就能滾下去。"對方帶著江浙口音回應:"
可有些樓盤才打了地基..."
危機在第一個兌付日爆發。20的證券化產品未能按時支付收益,市場一片嘩然。老趙帶人調查發現,底層資產中竟有虛構的"空中樓閣"——某地塊的抵押貸款對應的是尚未開工的項目。
"他們在玩擊鼓傳花的遊戲。"秦參謀長在加密電話裡說,"
但鼓聲快要停了。"
林燁決定主動出擊。他讓研究團隊開發出"資產質量評估係統",通過大數據分析貸款人收入與房價的偏離度。係統結果顯示,華東地區部分樓盤價格已被高估40。
"這是泡沫。"林燁在行業論壇上公布研究結果,"
當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陳立群當場摔杯離席。但更激烈的反擊在幕後展開。第二天,稅務部門突然進駐華燁查賬,稱接到舉報有偷漏稅行為。
"調虎離山。"老趙焦急地翻著賬本。
"不,"林燁冷靜地打開監控,"
這是給我們送證據。"
他調出上周的監控錄像:陳立群的秘書深夜潛入財務室,在電腦上安裝木馬程序。技術團隊反向追蹤,發現木馬會將數據傳往遠東集團服務器。
"盜竊商業機密。"律師興奮地說,"
我們可以反訴!"
但真正的轉折來自一個意外。證券化產品第二次兌付失敗後,憤怒的投資者圍堵了遠東總部。混亂中,一個戴眼鏡的年輕人塞給老趙u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