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超級船塢_超神機甲之文明崛起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61章 超級船塢(1 / 2)

超級飛船生產船塢——能源星的“星際艦隊搖籃”

在戴森球的淡藍色能源光束如銀帶般掠過能源星大氣層時,西海岸的海麵上,一座足以改寫星際力量格局的超級船塢正從深海中緩緩崛起。這片海域曾是遠古星際戰艦的沉沒之地,海床之下還殘留著文明隕落的金屬碎片,而如今,它將成為人類星際艦隊的“誕生地”。船塢背靠連綿起伏的黑鐵山脈——山脈中蘊藏著儲量驚人的鉻鉭礦,為船塢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原材料;麵朝廣闊無垠的星際港口,港口內的引力錨點能引導建成的飛船平穩升空,再通過霍格天體的引力彈弓效應快速進入星際航道。

這座船塢的規模堪稱“海上鋼鐵城市”:長度達五千米,相當於十列高鐵首尾相連;寬度達三千米,能同時容納五艘超級飛船並行建造;從海麵到穹頂的高度達兩百米,比地球上的六十層高樓還要挺拔。船塢的主體結構采用“鉻鉭合金框架+源能晶體填充”的複合設計,外層的鉻鉭合金板厚度達三米,每平方米的重量超過五噸,能抵禦十級星際風暴——這種風暴的風速可達每秒兩百米,足以撕碎普通星際護衛艦,而船塢的合金板在風暴中隻會輕微震顫,表麵的源能紋路甚至能借助風暴能量補充自身防護;內層的源能晶體夾層厚度達五十厘米,晶體中封存著從源能之海提煉的高濃度能量液,當海水滲透或宇宙射線侵襲時,晶體夾層會自動釋放能量場,將海水分解為氫氣和氧氣排出,將射線轉化為無害的熱能,確保船塢的使用壽命超過百年。

船塢基建:深海中的“鋼鐵港灣”

船塢的建設,是一場與深海環境的“硬碰硬”較量。能源星西海岸海域的平均深度達一千米,海底不僅有每秒五米的強勁暗流,還遍布鋒利的岩石暗礁——這些暗礁是遠古火山噴發的產物,硬度達莫氏8.5級,普通挖掘設備一碰就會報廢。為了攻克這個難題,李三從蟲族部隊中挑選出五百隻最強壯的鑽地蟲,進行了為期一周的“深海改造”:在它們的身體表麵覆蓋三層源能防護膜,最外層抵禦深海高壓,中間層隔絕海水腐蝕,內層保持體溫穩定;將它們頭部的金屬齒替換為星銀礦鍛造的“超硬齒”,硬度提升至莫氏9.5級,能像啃食鬆軟泥土一樣啃碎岩石暗礁。

改造完成的“深海鑽地蟲”分成五十個小隊,帶著源能探測儀潛入深海。它們的首要任務是挖掘船塢的地基凹槽——按照設計,這個凹槽需要直徑四千米、深度兩百米,能容納船塢的核心承重結構。鑽地蟲們采用“環形挖掘法”:先在預定區域的外圍挖出一圈深五十米的環形溝,固定住凹槽的邊緣,防止坍塌;再從外圍向中心逐層挖掘,每挖掘十米深,就用身體分泌的金屬黏液混合岩石粉末,在溝壁上形成一層五米厚的“加固層”。這種黏液是鑽地蟲的特殊分泌物,混合岩石粉末後密度達3.5克立方厘米,比地球上最堅固的混凝土強度還高三倍,能抵禦深海暗流的衝擊。

十天後,巨型凹槽挖掘完成。站在海麵的懸浮平台上,李三通過水下探測器看到了令人震撼的一幕:深海中,一個巨大的“圓形盆地”靜靜躺在海床,盆地的壁麵光滑如鏡,加固層在探照燈下泛著淡銀色的光澤,連最強勁的暗流經過時,都隻能在壁麵留下細微的波紋。“下一步,安裝地基樁。”李三對著通訊器說道,聲音透過海水的乾擾,清晰地傳到靈汐的耳中。

這些地基樁是船塢的“承重骨架”,每根都由鉻鉭合金鑄造而成:長度達一百米,相當於三十層樓的高度;直徑五米,需要十個人手拉手才能環抱;重量達兩千噸,比地球上的藍鯨還要重四倍。為了將這些“龐然大物”運到深海,李三調用了十台“巨型懸浮起重機”——這些起重機的機械臂長達五百米,末端裝有二十個源能吸盤,每個吸盤能產生五百噸的吸力,二十個吸盤協同工作,才能將地基樁從運輸艦上吊起。

地基樁的安裝過程同樣考驗精度。每根樁體的表麵都刻有螺旋狀的源能錨定紋路,這些紋路與鑽地蟲打造的加固層能產生能量共鳴。當起重機將地基樁緩緩放入凹槽時,靈汐操控著水下機器人,用源能噴槍加熱樁體底部,讓合金微微軟化,再借助起重機的壓力,將樁體壓入加固層中。隨著樁體不斷深入,表麵的紋路與加固層中的源能逐漸融合,形成像樹根一樣的能量網絡,將地基樁牢牢“紮”在海床。五百根地基樁按照間距五十米的密度均勻分布,形成一個巨大的圓形承重網,即使五艘超級飛船同時在船塢內建造,總重量超過十萬噸,地基樁也能輕鬆承受,樁體的下沉幅度不超過一厘米。

海水對金屬的腐蝕是船塢麵臨的另一大難題。能源星的海水含有高濃度的硫化物,普通金屬浸泡一天就會出現鏽跡,一周就會徹底腐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靈汐帶領探礦蟲在地基樁周圍埋下了兩千顆“防腐蝕晶體”——這些晶體是從源能之海底部采集的特殊礦物,大小與籃球相當,內部封存著淡藍色的源能溶液。當晶體接觸海水後,會緩慢釋放出半徑十米的能量場,能量場中的特殊粒子能在金屬表麵形成一層納米級的保護膜,阻止海水與金屬發生化學反應;即使有少量海水滲透到船塢內部,能量場也能將水分子分解為氫氣和氧氣,氫氣通過船塢底部的排氣孔排出,氧氣則被收集起來,用於船塢內部的通風係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船塢的頂部,是靈汐結合遠古文明技術設計的“可開合穹頂”,這也是整個船塢最具科技感的部分。穹頂由六千塊可折疊的源能晶體板組成,每塊晶體板的麵積達五十平方米,厚度達二十厘米,重量達五噸——這麼重的晶體板,卻能像折紙一樣靈活折疊,秘密就在於晶體板之間的“源能鉸鏈”。這些鉸鏈由超導金屬打造,內部裝有微型源能馬達,能根據指令靈活轉動,控製晶體板的開合角度。

當需要建造飛船時,穹頂會在三十分鐘內完全打開:六千塊晶體板沿著預設軌道向兩側折疊,最終收縮到船塢的邊緣,露出廣闊的天空,便於飛船構件的吊裝和飛船升空;當遇到星際風暴或小行星撞擊時,穹頂會在九十秒內迅速閉合,晶體板之間的縫隙會被源能密封,形成一道厚度達二十米的堅固屏障——在一次模擬測試中,一顆直徑十米的小行星以每秒三十公裡的速度撞擊穹頂,結果小行星在接觸穹頂的瞬間就被能量場粉碎,穹頂的晶體板僅出現輕微劃痕,十分鐘後就自動修複。

穹頂的下方,是十台“巨型懸浮起重機”,它們是船塢的“搬運手臂”,也是建造飛船的核心設備。每台起重機的機械臂長達五百米,能360度旋轉,末端裝有直徑兩米的源能吸盤——這個吸盤能產生強大的電磁吸力,輕鬆舉起一千噸重的飛船構件,即使在十級大風中,構件的晃動幅度也能控製在十厘米以內。機械臂的表麵覆蓋著耐高溫的陶瓷塗層,能抵禦飛船焊接作業時產生的三千攝氏度高溫;內部裝有高精度的源能傳感器,能實時檢測構件的重量、重心和位置,將吊裝誤差控製在五厘米以內。

最令人驚歎的是起重機的“協同作業係統”。當需要吊裝超過一千噸的超大型構件時,多台起重機可以同步工作,通過中央控製係統調整各自的吸力、角度和速度,確保構件在吊裝過程中保持水平。有一次,建造第一艘超級飛船時,需要吊裝重達五千噸的主體框架——這相當於五百輛重型卡車的總重量。李三指揮五台起重機協同作業:第一台和第五台起重機負責框架的兩端,第二台和第四台負責框架的中部,第三台負責框架的重心位置。每台起重機的源能吸盤精準吸附在框架的預設點位上,中央控製係統根據傳感器的數據,每秒調整十次機械臂的力度和角度。當框架被吊到指定位置時,誤差僅為三厘米,完美符合安裝要求。靈汐在監控屏幕上看著吊裝數據,忍不住感歎:“這種協同精度,就算是遠古文明的建造設備,也不過如此吧!”

船塢的內部,被劃分為五個功能明確的區域,每個區域之間通過源能軌道連接,形成高效的生產流程。

?原材料儲存區:位於船塢的北側,這裡有五十個巨型儲存罐,每個儲存罐的容量達十萬立方米,分彆儲存著鈦合金、鉻鉭合金、星銀礦等建造飛船所需的原材料。儲存罐的外壁裝有雙層溫度控製係統,能根據原材料的特性調整溫度——比如鈦合金需要在零下十度的環境中儲存,防止氧化;星銀礦則需要在五十度的環境中儲存,保持其能量活性。儲存罐的頂部裝有源能傳感器,能實時監測原材料的儲量,當儲量低於警戒線時,會自動向星際港口發送補給請求。

?構件鍛造區:位於船塢的中央,這裡有三座巨型鍛壓機和十座超高溫熔爐。鍛壓機的壓力達萬噸級,能將金屬坯料鍛造成飛船所需的各種構件,從十米厚的船體裝甲到一厘米細的線路導管,都能精準鍛造;熔爐的溫度達兩萬攝氏度,能將多種金屬混合熔煉,形成性能更優越的合金——比如將鉻鉭合金與星銀礦按91的比例熔煉,得到的“星鉻合金”,硬度比純鉻鉭合金高20,能量傳導率高30,是製造飛船能源導管的核心材料。

?模塊組裝區:位於船塢的南側,這裡有五個獨立的組裝平台,每個平台的麵積達一萬平方米,能同時進行一艘超級飛船的模塊拚接。平台的地麵裝有可升降的支撐柱,能根據飛船的結構調整高度,確保每個模塊都能精準對接;平台周圍裝有三百六十度旋轉的機械臂,能完成模塊的定位、焊接和檢測,整個過程無需人工乾預,完全自動化。

?武器安裝區:位於船塢的東側,這裡專門負責飛船武器係統的安裝和調試。區域內有十條武器裝配線,分彆對應小型超級殲星炮、量子機關炮、源能魚雷發射管等武器。裝配線的末端裝有模擬射擊靶場,能對安裝好的武器進行試射,檢測武器的射程、精度和威力,確保每一件武器都能達到設計標準。

?能源調試區:位於船塢的西側,這裡是飛船能源係統的“體檢中心”。區域內有二十座源能測試儀,能檢測飛船的能源核心、推進器、護盾發生器等設備的能源消耗和輸出效率;還有一座模擬宇宙環境的測試艙,能模擬黑洞引力場、星際風暴等極端環境,測試能源係統在惡劣條件下的穩定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當船塢的基建完成後,李三將全部精力投入到3000米戰略飛船的設計中。這艘飛船的長度達三千米,是普通星際巡洋艦的十倍;寬度達八百米,高度達三百米,體積相當於三座現代航空母艦疊加,能搭載五百名船員、兩百台輔助機甲和十艘小型護衛艦,在宇宙中連續航行三艘以上,是名副其實的“移動堡壘”。飛船的設計融合了遠古星際戰艦的“毀滅基因”和現代機甲的“防禦理念”,從結構到武器,每一個細節都追求“攻防一體”的極致性能。

船體結構:能抗殲星炮的“鋼鐵外殼”

飛船的主體框架采用“三層複合結構”,是李三經過上百次模擬測試後確定的最優方案。

?外層裝甲:厚度達兩米,由“星鉻合金”鍛造而成。這種合金在兩萬攝氏度的超高溫熔爐中熔煉,再經過萬噸鍛壓機反複捶打,分子結構緊密得能抵禦穿甲彈的直射。裝甲的表麵刻有螺旋狀的源能紋路,這些紋路能形成一層厚度五米的能量緩衝層,當受到能量武器攻擊時,緩衝層會像海綿一樣吸收能量,再通過紋路傳導到飛船內部的能量轉換器,轉化為飛船的動力能源——簡單來說,敵人的攻擊越強,飛船的動力就越充足。

?中層防護:厚度達一米,由源能晶體和生物金屬混合製成。源能晶體能吸收宇宙射線和電磁乾擾,確保飛船內部設備正常運行;生物金屬則具有自我修複能力,當船體出現裂縫時,生物金屬會自動分泌修複液,將裂縫填補,修複速度達每小時五厘米。中層防護還裝有上千個微型傳感器,能實時監測船體的損傷情況,一旦發現異常,會立刻向中央控製係統發送警報。

?內層支撐:厚度達五米,由鈦合金和碳纖維複合製成。這種材料重量輕、強度高,能支撐飛船的整個內部結構,防止飛船在高速飛行或急轉彎時出現變形。內層支撐的表麵覆蓋著一層隔音材料,能隔絕飛船引擎和武器係統產生的噪音,讓船員在安靜的環境中工作。

飛船的造型采用“流線型+楔形頭部”設計:頭部尖銳,能減少高速飛行時的空氣阻力在有大氣層的星球附近)和宇宙塵埃的撞擊;中部寬大,容納船員生活區、武器係統和能源核心;尾部逐漸收窄,安裝推進器和逃生艙。飛船的表麵還裝有上千個“源能偏轉器”,這些偏轉器能釋放出淡藍色的能量場,將宇宙塵埃和小行星碎片偏轉方向,避免與飛船發生碰撞——在一次模擬飛行中,飛船以光速30的速度穿越一片小行星碎片帶,偏轉器成功將數百塊直徑在五米以內的碎片偏轉,飛船的外層裝甲沒有出現任何劃痕。

能源係統:雙核心驅動的“永動機”

飛船的能源係統采用“戴森球+反物質反應堆”的雙核心模式,確保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有穩定的能源供應。

?主能源:來自戴森球的恒星能量。飛船的頂部裝有一根直徑十米的能量導管,導管的一端連接戴森球的能源收集單元,另一端連接飛船的能源核心室。能源核心室內有五十座源能轉換器,能將戴森球輸送的源能轉化為飛船所需的電能、熱能和動能,轉化效率達98——每小時能為飛船提供一千萬度的電能,足夠支持十次小型超級殲星炮的全功率發射。

?應急能源:來自反物質反應堆。這種反應堆是從遠古戰艦殘骸中修複的,核心是一個直徑二十米的反物質儲存罐,罐內儲存著十克反物質——反物質與正物質湮滅時產生的能量,相當於一萬噸tnt炸藥的威力,能為飛船提供持續的應急動力。即使戴森球的能源供應中斷,反物質反應堆也能支撐飛船正常運行三個月以上。

為了確保能源係統的安全,李三在能源核心室的周圍設計了五層防護措施,被稱為“能源防線”:

源能護盾:由一百個護盾發生器組成,能釋放出厚度十米的能量護盾,抵禦外部攻擊對核心室的影響——即使核心室受到小型能量炮的直接攻擊,護盾也能將攻擊能量反彈回去。

耐高溫陶瓷牆:厚度達五米,能承受三千攝氏度的高溫,防止反應堆過熱時引發爆炸。

防爆鋼板:由鉻鉭合金鍛造而成,硬度達莫氏9級,能在反應堆發生泄漏時阻止爆炸擴散,將損傷控製在核心室內。

氣體檢測係統:裝有上千個氣體傳感器,能實時檢測核心室內的氣體成分,一旦發現反物質泄漏反物質泄漏時會產生特殊的氣體信號),體立刻啟動密封程序,將核心室與其他區域隔離。

應急冷卻係統:裝有五十個液態氮冷卻罐,能在核心室溫度過高時快速降溫,將溫度從五千攝氏度降至一千攝氏度以下,確保反應堆不會因高溫損壞。

在一次能源調試中,反物質反應堆的壓力傳感器突然出現故障,顯示反應堆壓力過高,達到了爆炸臨界點。李三立刻啟動應急程序:第一步,關閉反應堆的能源輸出,切斷與飛船其他係統的連接;第二步,啟動應急冷卻係統,液態氮通過管道注入反應堆,溫度在十分鐘內從五千攝氏度降至一千攝氏度;第三步,派出維修機器人進入核心室,更換故障的傳感器。整個過程僅用了十五分鐘,反應堆就恢複了正常運行。事後,靈汐檢查了防護係統的記錄,發現即使在壓力過高的情況下,五層防護措施也沒有出現任何損壞,這讓她對飛船能源係統的安全性更加有信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推進係統:能跨星係飛行的“源能引擎”

飛船的推進係統是實現高速飛行的關鍵,李三在飛船的尾部和兩側共安裝了十二台“超大型源能推進器”,每台推進器的直徑達五十米,長度達兩百米,內部裝有一座小型源能反應堆,能將源能轉化為強大的推力。

推進器的噴口采用“可調節矢量設計”,能根據飛行需求調整推力的方向和大小——當飛船需要加速時,噴口會向後傾斜,釋放出最大推力;當飛船需要轉向時,兩側的推進器會向不同方向噴氣,實現快速轉彎;當飛船需要懸停時,推進器會向下噴氣,產生向上的升力。十二台推進器同時啟動時,能產生五千萬牛頓的推力,讓飛船的速度達到光速的40——這意味著飛船從能源星飛到距離最近的恒星係統約五光年),僅需不到十四年的時間,遠超普通星際飛船的速度。

4.武器係統:覆蓋全距離的“毀滅火力網”

3000米戰略飛船的武器係統,是李三結合遠古星際戰艦技術和現代武器理念打造的“全距離火力網”,能應對從數億公裡外的遠程狙擊到百米內的近距離防禦,每一種武器都經過了上百次測試,確保在實戰中能發揮最大威力。

遠程武器:十米口徑的“超級殲星炮”

飛船的頭部,安裝了一門“巨型超級殲星炮”,這是超級殲星炮生產線的“升級版”——炮管直徑達十米,長度達兩百米,炮身由星鉻合金鍛造而成,能承受全功率發射時產生的巨大後坐力;炮口的能量聚能環直徑達十五米,由純星銀礦打造,內部布滿遠古能量紋路,能將源能壓縮成直徑五米的能量束,能量強度是裂天峽穀超級殲星炮的1.5倍。

為了提升射擊精度,李三在炮管周圍安裝了六座“引力矯正儀”,這些儀器能實時捕捉目標所在區域的引力場變化,每秒鐘向中央控製係統傳輸十萬組數據,係統再根據數據調整炮管的角度和能量輸出強度,確保能量束在數億公裡的飛行過程中,不會因引力乾擾偏離目標。在一次遠程測試中,飛船在能源星軌道上鎖定了6億公裡外的一顆廢棄小行星直徑二十公裡),超級殲星炮全功率發射後,能量束僅用30秒就擊中目標,小行星瞬間解體,碎片在霍格天體的引力場中化為塵埃。

更關鍵的是,這門超級殲星炮采用“分段充能”設計——傳統殲星炮需要10分鐘才能完成全功率充能,而這門炮將充能過程分為10個階段,每個階段由獨立的能源模塊供能,充能時間縮短至3分鐘,且在充能過程中可隨時中斷並調整目標,大大提升了實戰中的靈活性。李三在測試後解釋:“在星際戰場上,3分鐘的充能差可能就是生死之差,我們必須讓武器既能打得出,又能打得快。”

2)中程武器:密集覆蓋的“量子機關炮陣”

在飛船的兩側,各排列著五十門“量子機關炮”,形成兩道對稱的“火力屏障”。每門機關炮的炮管直徑達一米,長度達十米,炮身由鈦合金與星銀礦的複合材料製成,重量輕且耐高溫,能承受每分鐘1200發的高射速。機關炮發射的“量子能量彈”,是用源能壓縮的量子粒子團,每發子彈的直徑約五厘米,擊中目標後會發生量子爆炸,產生直徑十米的能量衝擊波,能摧毀敵方的中小型機甲和護衛艦。

這些機關炮由“智能火控係統”統一控製,係統能同時鎖定200個目標,並根據目標的威脅等級如優先攻擊靠近的敵方機甲、其次攻擊遠程護衛艦)分配火力。火控係統還裝有“彈幕預測模塊”,能根據敵方目標的飛行軌跡,提前計算出子彈的射擊位置,形成密集的彈幕。在一次模擬防禦測試中,100台敵方機甲從不同方向逼近飛船,機關炮陣在10秒內發射了發量子能量彈,形成一道直徑五公裡的彈幕,成功摧毀了98台機甲,僅有2台機甲因距離過遠僥幸逃脫。

為了避免機關炮在持續射擊時出現過熱問題,李三在每門炮的炮身周圍安裝了十根“源能冷卻管”,冷卻管內流動著從源能之海提煉的低溫能量液,能將炮身的溫度從3000攝氏度降至500攝氏度以下。即使機關炮連續射擊1小時,炮身也不會出現變形或故障,確保火力的持續性。

3)近程武器:貼身防禦的“源能魚雷與攔截炮”

在飛船的尾部和底部,共安裝了三十座“源能魚雷發射管”,這是應對近距離突襲的“殺手鐧”。魚雷的彈體長度達二十米,直徑達三米,外殼由生物金屬製成,能在飛行過程中根據目標軌跡微調方向;魚雷內部裝有“反物質炸藥”,爆炸時產生的能量相當於一百萬噸tnt,能對敵方大型戰艦造成毀滅性打擊,甚至能在小行星表麵炸出直徑一公裡的巨坑。

源能魚雷還具備“智能追蹤”功能——彈體頭部裝有微型引力傳感器和能量探測器,能鎖定敵方飛船的能源信號和引力場,即使敵方啟動隱形裝置,魚雷也能通過探測能量泄漏追蹤目標。在一次測試中,工作人員故意讓一艘模擬敵方戰艦啟動隱形裝置,並以每秒800米的速度逃竄,源能魚雷發射後,僅用20秒就追上目標並引爆,模擬戰艦的殘骸碎片散落範圍達十公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除了魚雷,飛船的表麵還分布著兩百門“微型攔截炮”,這些炮管直徑僅三十厘米的小口徑武器,是防禦敵方導彈和自殺式機甲的最後一道防線。攔截炮的射速達每分鐘3000發,發射的“穿甲能量彈”能擊穿敵方導彈的外殼,引爆內部炸藥;同時,攔截炮還能釋放“能量乾擾波”,乾擾敵方機甲的控製係統,讓其失去操控能力。在一次模擬導彈襲擊測試中,50枚敵方導彈同時飛向飛船,攔截炮在5秒內發射了發子彈,成功攔截了48枚導彈,剩餘2枚導彈也被飛船的能量護盾抵擋,沒有對飛船造成任何損傷。

5.防禦係統:固若金湯的“多維防護網”

3000米戰略飛船的防禦係統,與武器係統同樣重要——在星際戰場上,能扛住攻擊的飛船,才能持續輸出火力。李三為飛船設計了“三層多維防護網”,從外部的能量護盾到內部的應急措施,全方位保障飛船的安全。

1)外層防禦:自適應的“源能護盾矩陣”

飛船的表麵,分布著兩百個“源能護盾發生器”,這些發生器按蜂窩狀結構排列,共同組成一個直徑五公裡的“護盾矩陣”。每個發生器能釋放出厚度十米的能量護盾,所有護盾相互連接,形成一個完整的球形屏障,能抵禦從各個方向而來的攻擊。

護盾的最大特點是“自適應強度”——中央控製係統能實時檢測來襲攻擊的類型和強度,自動調整護盾的能量輸出:當遭遇敵方機甲的穿甲彈時,護盾會提升硬度,將子彈反彈;當遭遇能量武器攻擊時,護盾會增強吸收能力,將攻擊能量轉化為飛船的能源;當遭遇小行星撞擊時,護盾會形成“彈性緩衝層”,通過形變減少衝擊力。在一次測試中,工作人員用小型超級殲星炮能量強度為飛船主炮的110)攻擊護盾,護盾瞬間將能量吸收,並轉化為飛船推進器的動力,飛船的速度反而提升了5。

護盾矩陣還具備“局部修複”功能——如果某個護盾發生器被摧毀,周圍的發生器會自動增加能量輸出,填補受損區域的護盾缺口,確保護盾不會出現漏洞。在一次模擬敵方攻擊測試中,20個護盾發生器被“摧毀”,但周圍的發生器在0.3秒內就填補了缺口,護盾的整體強度僅下降了10,沒有給敵方留下可乘之機。

2)中層防禦:主動乾擾的“能量與電磁屏障”

在源能護盾矩陣的內側,是飛船的“主動乾擾層”,由“能量乾擾裝置”和“電磁屏障發生器”組成,主要用於乾擾敵方的瞄準係統和武器製導。

能量乾擾裝置能釋放出直徑十公裡的“能量紊亂場”,這個場域內的源能波動會變得極不穩定,敵方的能量探測器和瞄準係統會受到乾擾,無法精準鎖定飛船的位置。在一次測試中,敵方模擬戰艦的瞄準係統在能量紊亂場的影響下,鎖定精度從1米偏差降到了50米偏差,發射的10枚導彈全部偏離目標。

電磁屏障發生器則能釋放出“高頻電磁脈衝”,這種脈衝能乾擾敵方機甲和戰艦的電子設備,使其控製係統失靈。電磁脈衝的強度可根據需求調整——低強度脈衝僅會乾擾設備,讓其暫時失靈;高強度脈衝則能直接燒毀電子元件,讓敵方設備徹底報廢。在一次針對敵方機甲的測試中,高強度電磁脈衝發射後,10台機甲的控製係統全部燒毀,機甲失去動力,墜向能源星表麵。

3)內層防禦:應急保障的“結構加固與逃生係統”

飛船的內層防禦,主要針對飛船內部的安全,包括“結構加固”和“逃生係統”兩部分。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