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超級船塢_超神機甲之文明崛起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61章 超級船塢(2 / 2)

結構加固方麵,飛船的關鍵區域如能源核心室、指揮室、船員生活區)的牆壁和天花板,都額外加裝了厚度達五米的鉻鉭合金板,這些合金板能抵禦內部爆炸和敵方boarding部隊的攻擊。同時,飛船的內部通道內裝有“自動隔離門”,當某個區域發生火災、爆炸或被敵方入侵時,隔離門會自動關閉,將受損區域與其他區域隔離,防止災情或敵情擴散。在一次模擬內部爆炸測試中,能源核心室附近發生“爆炸”,自動隔離門在0.2秒內關閉,爆炸產生的衝擊波被限製在核心室周圍,沒有對其他區域造成影響。

逃生係統是保障船員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飛船的內部共設有100個“逃生艙”,每個逃生艙能容納5名船員,配備獨立的源能循環係統、通訊設備和應急推進器,能在飛船墜毀前將船員送往安全區域。逃生艙的外殼由生物金屬製成,能承受高溫、高壓和小行星撞擊,即使在宇宙中漂流一個月,也能保障船員的生命安全。在一次模擬飛船墜毀測試中,100個逃生艙全部成功彈射,船員全部“獲救”,沒有出現任何“傷亡”。

3000米戰略飛船的製造,是能源星工業能力的“巔峰考驗”——從原材料提純到最終組裝,共經曆“原材料提純—構件鍛造—模塊製造—整體拚接—武器與能源安裝—調試測試”六個階段,每個階段都需要極高的精度和協同性,李三與靈汐帶領蟲族小隊和遠古設備,用了整整三個月,才完成第一艘飛船的製造。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1.原材料提純:追求極致純度的“基礎工程”

飛船製造的第一步,是原材料的提純——普通的金屬和晶體無法滿足飛船的性能需求,必須經過多次提純,將純度提升至99.99以上。

對於金屬原材料如鈦合金、鉻鉭合金、星銀礦),李三采用了“三次熔煉+源能提純”的工藝。第一次熔煉在普通熔爐中進行,主要去除原材料中的大塊雜質;第二次熔煉在超高溫熔爐兩萬攝氏度)中進行,去除原材料中的細小雜質;第三次熔煉則加入源能晶體,在源能的催化下,去除原材料中的微量雜質。源能提純是最關鍵的一步——李三操控火種魔方,將金色能量注入熔煉中的金屬,金色能量會像“篩子”一樣,將金屬中的微量雜質分離出來,最終得到純度達99.995的金屬液。

對於源能晶體如深源晶體、防腐蝕晶體),提純過程則更為複雜。李三在科研區專門搭建了“晶體提純實驗室”,將晶體放入真空容器中,用激光去除表麵的雜質,再用源能浸泡晶體,激活晶體內部的能量通道,去除通道內的堵塞物。提純後的晶體,能量傳導效率能提升20,成為飛船能源係統和護盾係統的核心材料。

在原材料提純階段,蟲族小隊發揮了重要作用——搬運蟲負責將原材料從儲存區運到提純車間,探礦蟲負責檢測原材料的純度,確保每一批原材料都符合標準;而靈汐則每天盯著提純數據,一旦發現純度不達標,就立刻調整提純工藝,確保後續製造的構件性能穩定。

2.構件鍛造:精準塑形的“鋼鐵骨架”

原材料提純完成後,進入構件鍛造階段——飛船的主體框架、裝甲板、武器構件等,都需要在這個階段製造完成。

飛船的主體框架是最關鍵的構件,由“巨型鍛壓機”和“能量鍛造技術”共同打造。巨型鍛壓機的壓力達五萬噸,能將金屬坯料鍛造成長度達一百米、寬度達五十米的巨型構件;同時,李三操控火種魔方,將金色能量注入鍛壓中的金屬,金色能量與金屬中的源能產生共振,改變金屬的分子結構,讓分子排列更加緊密,構件的強度提升30。在鍛造飛船的主梁長度三百米、重量一千噸)時,五萬噸鍛壓機反複捶打了100次,金色能量持續注入了24小時,最終鍛造出的主梁,能承受十萬噸的拉力,即使飛船在高速飛行中急轉彎,主梁也不會出現變形。

飛船的裝甲板鍛造則需要“精準塑形”——裝甲板的表麵需要刻上螺旋狀的源能紋路,這些紋路的深度、間距和角度都有嚴格的標準,誤差不能超過0.1毫米。為了實現這個精度,李三調來了“激光雕刻蟲”——這些蟲族的頭部裝有高精度激光雕刻儀,能根據設計圖在裝甲板表麵刻出精準的紋路。在雕刻一塊十米見方的裝甲板時,激光雕刻蟲需要連續工作8小時,每雕刻一毫米,就會停下來檢測一次,確保紋路符合標準。

武器構件的鍛造則更加精細——超級殲星炮的炮管需要鍛造出厚度均勻的管壁,量子機關炮的炮膛需要打磨出光滑的內膛,源能魚雷的彈體需要鍛造出流線型的外殼。這些構件的鍛造都需要使用“微型鍛壓機”和“手工打磨”相結合的方式——微型鍛壓機負責初步塑形,然後由經過訓練的蟲組配備高精度打磨工具)進行手工打磨,確保構件的精度達到設計要求。

3.模塊製造:分工協作的“單元組裝”

構件鍛造完成後,飛船的製造進入“模塊製造”階段——李三將飛船分為三十個獨立的模塊如能源模塊、武器模塊、船員生活模塊、推進模塊等),每個模塊在專門的組裝平台上製造,最後再進行整體拚接。

每個模塊的製造都有專門的團隊負責——能源模塊由能源實驗室的人員負責,主要安裝反物質反應堆、源能轉換器和能源導管;武器模塊由武器安裝區的人員負責,主要安裝超級殲星炮、量子機關炮和源能魚雷發射管;船員生活模塊由靈汐負責,主要搭建船員艙、公共活動區和醫療室;推進模塊則由李三親自負責,主要安裝源能推進器、引力傳感器和應急推進裝置。

模塊製造的關鍵是“協同精度”——每個模塊的尺寸和接口都有嚴格的標準,必須確保所有模塊製造完成後,能精準對接。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李三在每個組裝平台上都安裝了“三維定位係統”,這個係統能實時檢測模塊的尺寸和接口精度,誤差超過1厘米就會發出警報。在能源模塊的製造過程中,三維定位係統檢測出反應堆的安裝位置偏差了2厘米,工作人員立刻調整,確保模塊接口符合標準。

每個模塊製造完成後,還需要進行單獨的測試——能源模塊需要測試能源輸出效率和穩定性;武器模塊需要測試武器的射程和精度;船員生活模塊需要測試源能循環係統和生活設施的功能;推進模塊需要測試推進器的推力和引力借力技術的效果。隻有所有測試都合格,模塊才能進入下一階段的整體拚接。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4.整體拚接:千鈞一發的“巨型組裝”

當三十個模塊全部製造完成並測試合格後,飛船的製造進入最關鍵的“整體拚接”階段——這個階段需要將三十個模塊最大的模塊重量達五千噸)精準對接,誤差不能超過5厘米,否則會影響飛船的整體性能。

整體拚接在船塢的中央組裝平台上進行,由十台巨型懸浮起重機和兩百台自動機械臂協同完成。拚接前,工作人員在組裝平台上畫出了精確的定位線,每個模塊的安裝位置都用激光標記出來;同時,每個模塊的接口處都安裝了“定位銷”和“源能傳感器”,定位銷用於初步固定模塊位置,源能傳感器則用於檢測模塊對接的精度。

拚接工作按照“從下到上、從內到外”的順序進行:首先拚接飛船的底部推進模塊,作為整個飛船的“基座”;然後拚接中部的能源模塊和船員生活模塊,這兩個模塊是飛船的“核心”;最後拚接頂部的武器模塊和外部的裝甲模塊,形成飛船的“火力”和“防護”。

在拚接最大的能源模塊時,五台巨型懸浮起重機協同工作——每台起重機的源能吸盤吸附在模塊的預設點位上,中央控製係統根據源能傳感器的數據,每秒調整十次起重機的力度和角度,確保模塊平穩下降。當模塊的定位銷插入底部推進模塊的定位孔時,源能傳感器發出“對接成功”的信號,誤差僅為3厘米,完美符合標準。靈汐在監控室裡看著這一幕,緊張得手心冒汗,直到聽到“對接成功”的信號,才鬆了一口氣:“這麼大的模塊,能做到3厘米的誤差,已經超出了我的預期。”

整體拚接工作持續了十天,當最後一個裝甲模塊對接完成後,3000米戰略飛船的全貌終於展現在眼前——它像一頭蟄伏在船塢中的鋼鐵巨獸,銀色的裝甲在恒星照射下泛著冷光,十米口徑的超級殲星炮直指天空,兩百個護盾發生器閃爍著淡藍色的光芒,十二台推進器的噴口微微發亮,仿佛隨時準備升空。李三站在船塢的觀測平台上,看著這艘凝聚了無數心血的飛船,心中滿是成就感:“這不僅是一艘飛船,更是我們在宇宙中立足的底氣。”

跨越星辰的“首次征途”

當3000米戰略飛船完成整體拚接與係統調試後,能源星迎來了曆史性的一天——飛船的首次試航。此次試航的路線由李三親自規劃,全程分為“近地軌道測試—霍格天體引力場適應性測試—星際航道模擬航行—極限性能測試”四個階段,全程約120億公裡,預計耗時72小時。試航團隊由李三擔任總指揮,靈汐負責能源與防禦係統監控,另有50名經過嚴格訓練的船員負責操作武器、推進器等設備,10台輔助機甲隨船待命,應對突發情況。

試航前24小時,船塢內一片忙碌。靈汐帶領船員對飛船進行最後一次全麵檢查:能源核心室的反物質反應堆壓力穩定在1.2標準大氣壓,源能轉換器的轉化效率維持在98;武器係統的超級殲星炮炮管無裂痕,量子機關炮的供彈鏈路通暢;推進係統的十二台源能推進器噴口無堵塞,引力傳感器的探測精度校準至0.1米偏差;防禦係統的200個護盾發生器全部啟動,形成的球形護盾表麵能量波動均勻。“所有係統參數正常,符合試航標準。”靈汐將檢查報告遞給李三,語氣中難掩激動,“我們可以出發了。”

李三接過報告,目光落在飛船頭部的超級殲星炮上,緩緩點頭:“通知船塢開啟穹頂,準備升空。”

1.第一階段:近地軌道測試——初露鋒芒的“低空巡航”

試航的第一階段,是能源星近地軌道高度約500公裡)的適應性測試,主要驗證飛船在有大氣層殘留的環境中,推進係統與防禦係統的穩定性。

上午8時整,船塢的可開合穹頂緩緩打開,六千塊源能晶體板向兩側折疊,露出能源星的天空。李三在指揮室按下“推進器啟動”按鈕,十二台源能推進器同時噴出淡藍色的能量焰,焰體長度達百米,在海麵上映出一片藍光。飛船的重量雖達十萬噸,但在五千萬牛頓的推力作用下,緩緩離開船塢的組裝平台,以每秒50米的速度垂直升空。

“高度100米,推進器推力穩定,船體結構無變形。”船員的報告聲在指揮室響起。李三盯著全息投影台上的飛船模型,模型表麵的綠色光點代表各係統的運行狀態,此刻全部穩定閃爍。當飛船升至1000米高度時,李三下令:“調整推進器角度,改為水平飛行,速度提升至每秒300米。”

推進器噴口微微偏轉,飛船的飛行方向從垂直轉為水平,速度逐漸提升。能源星近地軌道的大氣雖稀薄,但仍有微量塵埃和氣流,對飛船的飛行姿態構成考驗。靈汐緊盯著防禦係統的監控屏:“護盾發生器檢測到大氣塵埃撞擊,撞擊強度0.2級,護盾能量損耗低於1,無需調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飛船在近地軌道飛行了2小時,完成了“加速—減速—轉彎—懸停”等一係列基礎動作測試。在懸停測試中,飛船停留在300公裡高度,推進器僅輸出10的推力,就能抵消能源星的引力,懸停誤差控製在10米以內。“推進係統的矢量控製精度遠超預期。”負責推進係統的船員興奮地報告,“即使在大氣氣流乾擾下,也能精準維持姿態。”

上午10時,近地軌道測試完成。李三看著監控屏上的飛行數據,嘴角露出笑容:“第一階段順利通過,準備進入霍格天體引力場。”

2.第二階段:霍格天體引力場測試——與引力博弈的“星際穿梭”

霍格天體是能源星周邊最特殊的天體結構,其環狀引力場的強度是能源星的8倍,且引力分布不均,對飛船的推進係統和結構強度是極大的考驗——這也是試航的核心階段,隻有通過引力場測試,飛船才能具備跨星係航行的能力。

飛船從近地軌道出發,以每秒10公裡的速度向霍格天體飛去。當距離霍格天體還有1億公裡時,飛船頭部的引力傳感器開始工作,屏幕上實時顯示出引力場的分布圖譜:紅色區域代表強引力區強度10倍於能源星),藍色區域代表弱引力區強度5倍於能源星),綠色區域代表穩定引力區強度7倍於能源星)。

“按照預設航線,我們將從綠色區域切入引力場,借助引力加速。”李三指著圖譜上的航線,對船員解釋道,“注意監測推進器的推力變化,一旦進入強引力區,立刻提升推力,避免被引力捕獲。”

1小時後,飛船進入霍格天體的引力場範圍。瞬間,飛船的速度從每秒10公裡提升至每秒30公裡,船體輕微震動——這是引力拉扯產生的正常現象。“推進器推力自動提升至60,抵消部分引力拉扯,船體應力值35,低於安全閾值。”船員的報告聲帶著一絲緊張。

靈汐立刻調出結構監測數據:“船體主梁的形變幅度0.5厘米,裝甲板無裂痕,源能紋路能量傳導正常。”她頓了頓,補充道,“引力矯正儀已啟動,正在實時調整推進器角度,確保航線偏差不超過100公裡。”

飛船在引力場中飛行了8小時,期間兩次穿越紅色強引力區。第一次進入強引力區時,飛船的速度突然提升至每秒50公裡,船體震動幅度加大,部分船員出現輕微的失重反應。“推進器推力提升至80,啟動應急平衡係統!”李三果斷下令。十二台推進器的噴口瞬間調整角度,其中兩側的推進器額外輸出10的推力,飛船的震動逐漸減弱,速度穩定在每秒45公裡。“應力值65,仍在安全範圍內,船員生命體征正常。”靈汐快速彙報。

第二次穿越強引力區時,飛船遭遇了小規模的星際塵埃流——這些塵埃的直徑在10厘米至1米之間,以每秒20公裡的速度撞擊飛船。“護盾發生器能量損耗速度加快,當前損耗率5分鐘!”防禦係統的船員大喊。靈汐立刻調整護盾模式:“將強引力區的護盾強度提升至90,優先保護能源核心室和指揮室!”

護盾的顏色從淡藍色轉為深藍色,當塵埃撞擊護盾時,發出耀眼的白光,部分較大的塵埃在護盾表麵碎裂,化為細小的顆粒。“塵埃流已穿越,護盾剩餘能量82,船體無損傷。”10分鐘後,船員報告。李三長舒一口氣:“引力場測試比預想中更複雜,但我們的飛船扛住了,準備進入星際航道模擬階段。”

3.第三階段:星際航道模擬航行——跨越虛空的“長途奔襲”

星際航道模擬航行,是模擬飛船在真實星際環境中的長途飛行,主要測試能源係統的續航能力、生命維持係統的穩定性,以及船員在長時間航行中的適應能力。此次模擬的航道是從霍格天體出發,前往一顆距離能源星60億公裡的廢棄行星,全程預計飛行24小時。

飛船離開霍格天體的引力場後,李三下令:“啟用引力借力技術,推進器推力降至30,進入巡航模式。”引力傳感器捕捉到周邊三顆恒星的引力場,中央控製係統自動規劃出借力航線——飛船先借助第一顆恒星的引力加速至每秒60公裡,再順著第二顆恒星的引力滑行,最後通過第三顆恒星的引力調整姿態,飛向目標行星。

在巡航模式下,飛船的能源消耗大幅降低。靈汐監控著能源數據:“反物質反應堆輸出穩定,戴森球的能源導管持續輸送能量,當前能源儲備92,按當前消耗速度,可維持飛行100小時以上。”她同時檢查了生命維持係統:“船員艙的氧氣濃度21,溫度25c,濕度45,源能循環係統過濾效率99,符合宜居標準。”

長時間的星際航行中,船員的狀態至關重要。李三安排了輪班製度,每6小時換班一次,確保船員有足夠的休息時間;同時,靈汐在公共活動區開啟了“地球影像投影”——投影中播放著地球的自然風光,從亞馬遜雨林的瀑布到北極的極光,從城市的夜景到鄉村的田野,讓船員在遙遠的宇宙中感受到家鄉的氣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指揮長,我們發現了一艘廢棄的遠古星際探測器。”航行至12小時時,偵察係統的船員突然報告。李三立刻調出探測器的影像:這是一艘長度約50米的探測器,表麵覆蓋著厚厚的宇宙塵埃,部分裝甲板已經鏽蝕,但主體結構仍完整。“靠近探測器,進行近距離觀測,注意保持安全距離。”

飛船緩緩靠近探測器,距離1000米時,釋放出一台輔助機甲。機甲攜帶高清相機和樣本采集器,繞探測器飛行一周,拍攝了詳細的影像,並采集了一小塊裝甲板樣本。“探測器的年代約為10萬年前,屬於遠古文明的早期產物,內部設備已完全失效。”靈汐分析完影像和樣本數據,對李三說,“這可能是遠古文明探索宇宙的‘先驅者’,可惜沒能留下更多信息。”

李三看著影像中的探測器,若有所思:“我們的飛船,或許會成為新時代的‘先驅者’,帶著人類的希望,探索更遠的宇宙。”

24小時後,飛船順利抵達目標廢棄行星的軌道。這顆行星的表麵布滿了隕石坑,大氣稀薄,沒有生命跡象。“星際航道模擬航行完成,能源儲備剩餘78,船員狀態良好,生命維持係統無故障。”靈汐彙總數據後,向李三彙報,“接下來,就是最關鍵的極限性能測試了。”

4.第四階段:極限性能測試——挑戰極限的“火力與速度”

極限性能測試,是試航的最後階段,也是對飛船綜合性能的終極考驗,分為“推進器極限速度測試”“武器係統全功率測試”“防禦係統抗打擊測試”三個部分,每個部分都充滿挑戰,一旦失敗,可能對飛船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1)推進器極限速度測試:突破光速40的“星際衝刺”

推進器極限速度測試的目標,是讓飛船的速度達到設計的最高值——光速的40約每秒12萬公裡)。在此之前,飛船的最高速度僅為每秒50公裡,要提升至每秒12萬公裡,需要推進器全功率運行,同時承受巨大的能量負荷和結構應力。

“所有船員進入抗壓座椅,啟動生命維持係統的應急保護模式!”李三下令。船員們迅速坐進座椅,座椅自動包裹身體,釋放出抗壓氣囊,防止高速加速時產生的過載損傷身體。靈汐則關閉了非必要的係統,將所有能源集中到推進器:“能源核心室已調整輸出模式,90的能源優先供應推進器,反物質反應堆備用能源已激活。”

李三深吸一口氣,按下“推進器全功率啟動”按鈕。十二台源能推進器瞬間噴出深藍色的能量焰,焰體長度達500米,飛船的速度以每秒1萬公裡的幅度快速提升——每秒30公裡、每秒50公裡、每秒80公裡……船體的震動幅度逐漸加大,控製台的指示燈開始閃爍,部分非核心係統因能源供應不足自動關閉。

“當前速度每秒100公裡,船體應力值85,推進器溫度3500c,接近安全閾值!”船員的聲音帶著急促。靈汐立刻啟動冷卻係統:“源能冷卻管全功率運行,液態氮持續注入推進器,溫度開始下降。”

又過了10分鐘,飛船的速度達到了每秒12萬公裡——光速的40!此時,飛船周圍的空間因高速飛行產生輕微扭曲,遠處的恒星光芒出現藍移現象。“速度達標!維持30秒,記錄數據!”李三大喊。30秒內,船員們緊張地記錄著各項數據:推進器推力5500萬牛頓,船體應力值90,能源消耗率10分鐘,引力傳感器仍能正常工作。

30秒後,李三下令:“逐步降低推進器推力,進入減速模式。”飛船的速度緩慢下降,從每秒12萬公裡降至每秒50公裡,船體的震動逐漸消失。“推進器極限速度測試完成,所有參數符合設計標準,推進器無損傷!”靈汐興奮地報告,指揮室內響起了船員們的歡呼聲。

2)武器係統全功率測試:毀天滅地的“火力全開”

武器係統全功率測試,是對飛船火力的終極檢驗——超級殲星炮全功率發射、量子機關炮滿射速射擊、源能魚雷實彈測試,三項測試依次進行,目標是廢棄行星表麵的三個預設靶區。

首先進行的是超級殲星炮全功率測試。飛船調整姿態,頭部的超級殲星炮對準行星表麵的第一個靶區——一個直徑50公裡的巨型隕石坑。“超級殲星炮開始充能,源能聚能環能量強度98,引力矯正儀已鎖定目標,預計偏差不超過1公裡。”武器係統的船員彙報。

3分鐘後,充能完成。“超級殲星炮全功率發射!”李三下令。一道直徑5米的白色能量束從炮口射出,瞬間穿越行星稀薄的大氣,擊中隕石坑中心。10秒後,行星表麵傳來劇烈的爆炸,蘑菇雲升騰至100公裡高空,隕石坑被徹底摧毀,形成一個直徑100公裡的新巨坑。“能量強度符合設計標準,射程60億公裡,偏差800米!”船員大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