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ar實驗室”裡,一群孩子正圍著虛擬的“活字印刷”設備興奮地尖叫。技術人員小李調試著最新的“觸感反饋”係統,讓孩子們能真實感受到刻字時的力度變化。但站在一旁的古籍修複專家周老師卻皺起了眉:“他們知道怎麼‘操作’活字,卻不知道畢昇為什麼要發明它,更感受不到漢字的韻律美。”
這番話像一塊石頭,在團隊裡激起了漣漪。最近,技術團隊總在爭論一個問題:“我們是不是太追求‘酷炫’,忘了文化的‘根’?”
“星夢學園”的後台數據也反映了類似的問題。用vr上曆史課的學員,對“畫麵真實度”的滿意度高達95,但對“曆史事件意義”的理解正確率卻下降了12。有位中學老師留言:“孩子們能說出《清明上河圖》裡有多少人,卻講不出它反映的宋代經濟狀況。”
陸延在一次非遺傳承人座談會上,聽到了更直接的批評。剪紙大師張奶奶說:“你們的機器能剪出比我還複雜的圖案,但那不是剪紙。剪紙的魂在手上的溫度,在剪的時候心裡想的故事。”
這些聲音讓“星辰延夢”開始反思:科技到底是文化的“翅膀”,還是“屏障”?
他們啟動了“科技人文再平衡計劃”。技術團隊和人文專家組成“雙人組”,每個項目都要有“技術實現”和“人文內核”兩份方案。比如“活字印刷ar”項目,小李負責讓操作更真實,周老師則設計了“穿越環節”——孩子們“見到”畢昇,聽他講述發明時的艱難,還要自己寫一首詩再印刷出來,體會“字裡行間的心意”。
“星夢學園”的課程增加了“慢讀時間”。用vr看完《蘭亭集序》的場景後,學員要放下設備,拿起毛筆臨摹,老師會講解“之字有21種寫法,每種都藏著王羲之當時的心情”。數據顯示,這樣調整後,知識理解正確率回升了20。
在“健康文化園”,他們特意保留了一些“不插電”的體驗。遊客可以在“古法工坊”裡,跟著師傅學織布、做陶藝,旁邊的屏幕會解釋“為什麼手工的溫度是機器替代不了的”。張奶奶的剪紙攤位前,總是排著長隊,孩子們寧願花一小時學剪一個簡單的窗花,也不想玩旁邊的“ai剪紙機”。
技術團隊還開發了“科技減法”工具。比如一個叫“文化濾鏡”的app,能去掉照片裡的現代元素——拍故宮時,能“消掉”遊客和電線,隻留下古建築的原貌;拍老街時,能“還原”幾十年前的店鋪招牌。但這個工具的使用說明裡寫著:“科技幫你看見過去,而理解過去,需要你走進它的故事。”
蘇星晨在一次演講中說:“科技是水,文化是魚。水太多,魚會淹死;沒有水,魚活不了。我們要做的,是找到剛好能讓魚遊起來的水量。”
這種平衡也帶來了新的創新。那個“文化濾鏡”app,被曆史學家用來做“老照片修複”,幫很多城市找回了丟失的記憶;“慢讀時間”的模式,啟發了“親子文化營”——家長和孩子一起用vr看古人生活,再一起動手做飯、寫詩,很多家庭說“這是最好的親子時光”。
小李現在常去周老師的古籍修複室“取經”。“以前覺得代碼能解決一切,現在發現,有些東西比代碼更有力量。”他說,手裡拿著一張自己用活字印刷的詩,字歪歪扭扭,卻比任何虛擬畫麵都讓他珍視。
喜歡星辰與你相約請大家收藏:()星辰與你相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