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那天,“健康文化園”裡來了一群特殊的遊客——30對祖孫。70歲的王爺爺帶著10歲的孫子小虎,在“非遺一條街”上鬨了點小彆扭。
“爺爺,這剪紙太老土了,我想玩那邊的vr遊戲。”小虎拽著王爺爺的手往科技區跑。
王爺爺卻停在張奶奶的剪紙攤前:“這是老祖宗的手藝,你得學學。”
“學這有啥用?考試又不考。”小虎噘著嘴。
這一幕被正在調研的蘇星晨看在眼裡。團隊最近做的代際文化認知調查顯示:60歲以上人群中,80認為“傳統不能丟”,但隻有20會主動教孩子;1018歲青少年裡,70對傳統文化“沒興趣”,覺得“過時、無聊”。
“不是孩子不喜歡傳統,是我們沒找到讓他們喜歡的方式。”蘇星晨在會上說,“爺爺們隻會說‘這是好東西’,卻不知道怎麼跟孩子解釋‘好在哪’;孩子們習慣了互動、有趣的體驗,麵對靜態的傳統自然沒興趣。”
“代際文化橋”項目應運而生。這個項目的核心是“讓老人會講,讓孩子愛聽”。
他們先給老人們做“數字化培訓”。教王爺爺這樣的傳承人用手機拍短視頻,講剪紙裡的故事:“這隻喜鵲,是當年你太爺爺求親時剪給太奶奶的,代表‘喜事臨門’。”張奶奶學會了開直播,一邊剪紙一邊說:“你們看這朵牡丹,花瓣要剪36下,代表一年365天平平安安,這是老輩的祝福。”
然後,為孩子們設計“傳統+遊戲”的體驗。把剪紙改成“闖關遊戲”——小虎要剪對“福”字的偏旁,才能解鎖下一關的vr動畫,看“福字怎麼從古代傳到現在”;學包餃子時,機器會掃描餃子的形狀,匹配對應的吉祥話,小虎包了個元寶形,屏幕立刻跳出“恭喜你,包出了‘招財進寶’!”
最受歡迎的是“時光信箱”活動。祖孫倆一起給未來的對方寫信,老人寫“我想教你什麼”,孩子寫“我想知道什麼”,然後封存到“文化基因庫”,明年再來打開。王爺爺給小虎寫:“想教你紮燈籠,當年我跟你太爺爺學的時候,手被紮了7次才學會。”小虎寫:“想知道爺爺年輕時候,沒有手機怎麼玩。”
項目上線半年,效果遠超預期。3000多對祖孫參與,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度從30漲到了65。小虎現在每周都要拉著王爺爺去剪紙攤,不僅自己學,還在班級群裡發“剪紙教程”,成了小網紅。
更意外的是,老人們也被“反哺”了。王爺爺跟著小虎學會了用“文化濾鏡”app,把自己年輕時的照片和現在的剪紙合成在一起,說“這叫‘古今同框’”;張奶奶的剪紙通過小虎他們的直播,訂單多到接不過來,還收了5個年輕徒弟。
社區裡的“代際文化角”也火了。每周六,老人帶傳統技藝來,孩子帶新玩法來——老人教孩子包粽子,孩子教老人拍vog;老人講過去的故事,孩子用漫畫畫出來。有位老人說:“以前覺得孩子玩手機是學壞,現在才知道,手機能讓我們的故事走得更遠。”
蘇星晨看著數據,心裡很暖。“代際傳承,從來不是單向的‘傳’,而是雙向的‘懂’。”她說,手裡拿著一張小虎和王爺爺合作的剪紙,上麵有傳統的喜鵲,也有小虎加的機器人,“你看,傳統和現代,本來就該這麼在一起。”
那天傍晚,王爺爺和小虎在“時光信箱”前拍照。小虎舉著剪紙,王爺爺拿著手機自拍,夕陽把他們的影子拉得很長,像一座慢慢搭起來的橋。
喜歡星辰與你相約請大家收藏:()星辰與你相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