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夢元宇宙”的內測邀請發出後,5000個名額在30秒內被搶空。當第一批用戶戴上vr設備,“站”在虛擬的“全球文化廣場”上時,徹底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埃及金字塔與中國長城在虛擬空間裡隔河相望,瑪雅神廟的台階上,虛擬的蘇格拉底正在和孔子“辯論”,廣場上空,漂浮著用各種文字寫的“你好”。
這個元宇宙項目,是“星辰延夢”對“文化傳播終極形態”的探索。技術總監陳默解釋道:“這裡沒有物理距離,沒有語言障礙,用戶可以化身為任何文化符號,與來自全球的人‘沉浸式’交流。”
用戶可以做的事情遠超想象:化身為敦煌飛天,在虛擬天宮裡教外國友人跳反彈琵琶;進入“數字非遺工坊”,和意大利工匠一起用3d建模“製作”威尼斯麵具;甚至能“穿越”到不同時空,在虛擬的清明上河圖裡幫古人“叫賣”,再去文藝複興時期的佛羅倫薩看達·芬奇作畫。
最創新的是“文化共創空間”。用戶可以用平台提供的工具,融合不同文化元素創作新內容。有個中國用戶用京劇臉譜的配色,給虛擬的羅馬士兵設計了“戰妝”;巴西用戶把桑巴舞的節奏,融入了中國傳統的鼓樂表演。這些共創內容經過審核後,會成為元宇宙的公共景觀,供所有人體驗。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有用戶在虛擬空間裡惡搞文化符號,把佛像的頭像換成了卡通形象;有人在“曆史場景”裡篡改劇情,讓嶽飛“投降”金國;還有商業機構試圖在元宇宙的長城上“刷廣告”,破壞了文化場景的嚴肅性。
“元宇宙給了文化無限可能,也給了破壞者可乘之機。”蘇星晨在緊急會議上敲著桌子,“我們必須守住底線:這裡是文化的‘殿堂’,不是肆意妄為的‘遊樂場’。”
團隊迅速出台了“元宇宙文化公約”,明確規定:禁止惡搞、篡改具有重大文化意義的符號;曆史場景必須標注“基於史實還原”,不允許虛構違背曆史的情節;商業活動隻能在指定區域進行,且不能破壞文化場景的完整性。
他們還開發了“文化守護ai”,實時監測虛擬空間的內容。當有人試圖上傳惡搞佛像的模型時,ai會自動攔截並彈出提示:“該行為可能冒犯宗教信仰和文化尊嚴,請尊重多元文化。”對於曆史場景的改編,必須經過“曆史專家委員會”的審核,確保“基於史實的合理創作”。
為了避免元宇宙變成“脫離現實的空中樓閣”,團隊特意設計了“虛實連接”機製。用戶在元宇宙裡學習的非遺技藝,會生成“現實學習指南”,指引他們在線下找到對應的傳承人;虛擬空間裡的“文化保護任務”,比如“修複虛擬壁畫”,完成後能兌換現實中“文物修複誌願者”的名額。
有位參與內測的曆史學家說:“元宇宙的價值,不在於讓人們‘逃離現實’,而在於讓虛擬體驗反哺現實認知。當你在虛擬空間裡‘參與’過敦煌壁畫的創作,現實中看到真跡時,會多一份敬畏和理解。”
隨著內測的深入,更多邊界問題浮出水麵:不同文化對“尊重”的定義不同,如何製定普適性的公約?元宇宙裡的文化創作,版權該歸用戶還是平台?過度沉浸虛擬文化體驗,會不會削弱對現實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陸延在元宇宙的“全球文化論壇”上,麵對來自100多個國家的用戶說:“我們不知道答案,但我們知道,元宇宙的文化生態,應該像現實世界一樣——有自由生長的空間,也有守護底線的圍欄;有創新的火花,也有對傳統的敬畏。”
論壇結束後,他化身為一隻銜著橄欖枝的虛擬白鴿,飛過融合了各國建築風格的“和平橋”。橋下,孔子與蘇格拉底的虛擬影像還在交談,他們的對話被翻譯成了百種語言,在元宇宙的星空中回蕩。陸延突然明白:無論技術如何發展,文化的核心永遠沒變——連接、理解、共生。
喜歡星辰與你相約請大家收藏:()星辰與你相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