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文化園”的老年專區裡,75歲的李奶奶正對著智能導覽屏發愁。屏幕上跳動的動畫和快速切換的界麵,讓她看得頭暈:“這玩意兒太複雜了,還是以前的紙質導遊圖好用。”不遠處,幾個穿著漢服的年輕人對著ar設備興奮地尖叫,兩代人仿佛身處兩個世界。
這一幕被社區調研團隊拍下來,放進了《文化服務代際適配報告》裡。報告顯示:60歲以上人群中,68覺得“現在的文化項目太花哨,看不懂”;而1830歲的年輕人裡,72認為“傳統的文化展示太沉悶,提不起興趣”。
人口結構的變化,正在倒逼文化傳承方式的革新。“星辰延夢”意識到:文化不能隻服務於某一代人,必須找到“老青共融”的適配路徑——讓老人不覺得被拋棄,讓年輕人不覺得被疏離。
他們啟動了“代際文化適配計劃”,從三個維度進行調整。
在“體驗設計”上,推行“一項目雙版本”。比如“數字非遺展”,既有年輕人喜歡的ar互動版——掃描展品就能看到虛擬匠人“複活”演示技藝;也有老人使用的“極簡版”——超大字體的文字介紹,配合誌願者的現場講解,還有可觸摸的複製品。李奶奶在體驗了“極簡版”的剪紙展後,笑著說:“這個好,能摸到紙的紋路,就像小時候看我媽剪紙一樣。”
在“內容創作”上,鼓勵“老青共創”。發起“我的爺爺奶奶的文化記憶”征集活動,讓年輕人用vog、漫畫等形式,記錄長輩的故事和技藝。有個00後女孩,把爺爺做木梳的過程拍成了“古風短視頻”,配上周傑倫的《青花瓷》,在平台上獲讚百萬。爺爺看著視頻裡自己粗糙的手被特效做成“發光的魔法手”,笑得合不攏嘴:“原來我這手藝,年輕人也愛看。”
在“技術適配”上,開發“適老化”與“年輕化”的平衡技術。智能設備增加“長輩模式”——語速變慢、字體變大、操作步驟簡化,還能一鍵呼叫真人客服;針對年輕人,則推出“文化盲盒”“劇情闖關”等玩法,比如把《論語》裡的句子做成“解密線索”,通關後能解鎖與國學大師的在線對話。
社區裡的“代際文化驛站”成了計劃的落地核心。驛站裡,一半區域是“懷舊角”——擺著老唱機、舊課本,老人可以在這裡教年輕人納鞋底、寫毛筆字;另一半是“潮玩區”——年輕人帶著老人玩“文化拚圖”vr遊戲,教他們用手機拍“古風大片”。
65歲的張爺爺在驛站學會了用手機剪輯視頻,他把社區老人們的太極表演剪成“武俠大片”,配上激昂的音樂,在家庭群裡收獲了一堆“點讚”。他的孫子驚訝地說:“爺爺,你這水平,比我還會玩!”
計劃實施一年後,數據喜人:文化園的老年遊客占比從15升到了32,年輕人的重遊率提高了28;在“代際文化驛站”,累計有2000多對祖孫完成了“文化共創”作品,不少家庭反饋“因為這些活動,和長輩的話題變多了”。
蘇星晨在一次老年用戶座談會上說:“文化傳承不是‘老人把東西交給年輕人’,而是‘老人和年輕人一起,給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就像老唱機和藍牙音箱,看似不一樣,卻能播放同一首動人的歌。”
座談會結束後,李奶奶拉著一個年輕設計師的手,指著自己的老花鏡說:“能不能給我的鏡子加個功能?看到不認識的字,照一下就能讀出來?”設計師眼睛一亮:“奶奶,這主意太棒了!我們馬上研發!”
陽光透過驛站的窗戶,照在牆上的“代際心願樹”上。老人們的心願是“想知道年輕人說的‘yyds’是什麼意思”,年輕人的心願是“想學會奶奶做的醃菜秘方”。這些樸素的願望,正在慢慢長成連接兩代人的文化紐帶。
喜歡星辰與你相約請大家收藏:()星辰與你相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