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女兒身心的巨變,秦研將更多精力放在女兒身上。
她不再僅僅教導控製,而是開始引導淩悅接納與觀察。
她以更科學和溫和的方式,講解青春期知識,告訴她這是最自然的成長,無需羞恥。
她教淩悅識彆不同的情緒,“這是沮喪”、“這是興奮”,
讓抽象的感覺變得具體,從而增加掌控感。
平時在空間裡的訓練,重點變成了如何在情緒波動時,
將能量引導至體內循環,如同疏導洪水,而非強行堵截。
秦研告訴她:“把它想象成身體裡多了一股更有力的‘血液’,學會讓它平穩流動。”
身為父親的淩肖,選擇了沉默守護,
淩悅因為月考成績不理想,而情緒低落時,
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默默垂淚時,淩肖沒有多問。
他走到房門口,敲敲門,
用平靜卻不容置疑的語氣說:“悅悅,換鞋,跟爸爸去操場。”
淩玥紅著眼圈出來,淩肖也隻是摸摸她的頭,遞給她一雙運動鞋。
父女倆一前一後,沉默地走向空曠的操場。
夕陽下,淩肖調整好自己的呼吸和步伐,跑在女兒身側的位置。
他不說大道理,隻是偶爾提醒一句:“調整呼吸,注意節奏。”
在她快跑不動時,簡短地鼓勵:“堅持,還剩兩圈。”
在這重複的、耗費體力的奔跑中,淩玥的委屈和煩躁隨著汗水一起揮灑。
沉重的呼吸和心跳,掩蓋了腦中的雜音,身體的極限挑戰,讓她無暇沉浸在負麵情緒裡。
跑完步,大汗淋漓,渾身酸軟,但心裡那塊堵著的大石頭,仿佛也被挪開了一些。
回家路上,
淩肖買兩根冰棍,父女倆坐在操場邊的台階上,靜靜地吃完。
沒有太多言語,但那種並肩作戰後的疲憊與寧靜,勝過千言萬語的安慰。
淩悅在能力控製上,取得一點微小的進步,
比如,終於能讓一片葉子,按照她的意願,緩慢卷曲再舒展,她會興奮地告訴媽媽。
秦研會給予熱烈的表揚和擁抱。
而淩肖得知後,會在飯桌上,看似隨意地提起,語氣卻十分鄭重:
“我聽你媽說,你今天那個‘小實驗’又進步了。不錯,沉得住氣,有耐心。”
這種肯定,不同於對考了高分的誇獎,它針對的是,淩悅在克服自身困難、練習心性方麵的努力。
無論淩悅的情緒如何起伏,淩肖總是那樣沉著、可靠。
他答應的事一定會做到,這建立了淩悅對世界的信任感,
至少,在父親這裡,規則是清晰的,承諾是堅實的。
所以有淩肖在,淩悅潛意識裡,就會感到安全,因為知道天塌下來有爸爸頂著。
這種安全感,是她敢於去探索自身奧秘、麵對內心風暴的底氣。
而和淩悅在同一個班的淩宸,敏銳地察覺到妹妹的困境。
有一天,淩悅不小心讓同桌的鋼筆出水不暢,
淩宸立刻遞上自己的筆,並開玩笑說“你這支筆該退休啦”。避免了這次的尷尬,
他還教妹妹一些簡單的呼吸法,幫助她在緊張時快速平複心跳。
他會在學校,幫妹妹留意,不必要的關注,會用男孩子的方式逗她開心,分散她的注意力。
兄妹間的默契,成了淩悅在校園裡的,一層無形保護。
這段時期對淩悅來說是辛苦的,卻成為她能力成長中,最重要的一課。
她開始真正地、深刻地認識到,
能力是她生命中的一部分,無法割裂,隻能駕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