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硯安的腿傷,恢複得出乎意料的順利。
連醫生都嘖嘖稱奇,最終將其歸功於“年輕人新陳代謝旺盛,身體素質好”。
然而,隻有程硯安自己知道,這次恢複過程有些不同尋常。
在最初劇痛難忍、意識模糊的時刻,
他清晰地記得,淩悅的手指按壓在他腿部的某個點後,
一股難以言喻的清涼感,並非物理上的低溫,
而更像是一種滲透到,組織深處的、帶著安撫力量的生機流,
迅速撫平了灼燒般的疼痛,並似乎極大地加速了血液的凝固。
這種感覺轉瞬即逝,卻異常清晰,
與他所知的任何物理或藥物鎮痛效果,都截然不同。
隨著傷口愈合,他偶爾會下意識地撫摸那道傷疤,腦海中會不受控製地,閃過那個瞬間的奇異感覺。他試圖用理性去解釋,
“是疼痛導致的幻覺嗎?”
“還是中醫穴位按壓真的如此神奇?”
“或者是當時精神高度緊張,心理暗示的作用?”
這些解釋似乎都說得通,
但那個“清涼感”的真實性和獨特性,
像一根極細的刺,紮在他的認知裡,無法完全拔除。
傷愈返校後,程硯安對淩悅的態度,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他真誠地感謝淩悅,在危急關頭的挺身而出,去救助他。
但又會不自覺地、更加細致地觀察淩悅,
並非出於懷疑,而是一種純粹的好奇。
他會留意她,照料實驗室植物時專注的神情,
會思考她偶爾在學術討論中,提出的、那些略帶“直覺性”卻往往切中要害的觀點。
他想從她身上找到某種……“合理性”的解釋,或者說是想印證某種模糊的預感。
有一次,在討論植物應激反應時,程硯安半開玩笑地說:“淩悅,你那次幫我按壓穴位,效果太顯著了,簡直有點像……植物在逆境中,突然被激發了某種隱藏的修複潛能。”
他試圖用學術,比喻來觸碰那個話題。
淩悅心中警鈴大作,表麵卻不動聲色,
微笑著將話題引開:“學長說笑了,中醫講究通則不痛,可能是剛好按準了經絡吧。
植物的修複機製可比這複雜多了,我們還得繼續研究。”
她的反應自然得體,滴水不漏,
讓程硯安覺得自己的猜想可能確實過於天馬行空。
他笑了笑,不再深究,但那個疑問的種子,已然悄悄埋下。
最初,程硯安是被淩悅在冷門領域的,獨特見解和敏銳直覺所吸引。
在他熟悉的學術圈裡,很少遇到一個大一學生,能有如此靈動的思維。
這是一種純粹的、對聰明大腦的欣賞。
而淩悅的沉靜、低調、不張揚,以及她在野外實習中,
表現出的冷靜和有效的幫助,儘管他心存疑問,
這都讓他覺得這個女孩非常特彆,有一種超越年齡的沉穩和可靠。
程硯安無疑對淩悅有好感,但這種好感混合著,欣賞、感激和一絲因“神秘感”而產生的好奇。
他能感覺到淩悅,刻意保持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