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張偉叫起來:“快看這個!”屏幕上,溫度場模擬出現異常波動,“在升溫階段,爐腔邊緣有低溫區!”
孫宇立即計算:“需要增加輔助加熱器,但位置要精確……”
王小虎拿出模型:“這裡!這裡加個加熱環!”
陳遇沉思片刻:“還得考慮熱膨脹係數,不同材料膨脹率不同……”
四人一直討論到深夜,終於拿出改進方案。當陳遇把這個方案拿給周工時,老人驚訝不已:“你們一晚上就想到這些?”
劉教授看到方案後更震驚:“這個輔助加熱器的布局……和日本專利裡的思路很像啊!”
元旦前夕,技校實驗室裡迎來了重要時刻——改進後的預氧化裝置要進行第一次梯度升溫測試。
周工和劉教授都來了,小小的實驗室擠滿了人。張偉負責控製係統,孫宇監控數據,王小虎操作設備,陳遇總指揮。
“開始升溫。”陳遇深吸一口氣。
張偉敲下回車鍵,溫度曲線開始在屏幕上爬升。
“200度……220度……250度……”孫宇報著數據,“梯度穩定!”
突然,報警器響起!
“3號測溫點異常!”王小虎喊道,“溫度飆升!”
張偉飛快操作:“切換備用熱電偶!啟動冷卻程序!”
緊張的五分鐘後,溫度終於穩定。掃描電鏡顯示,這次製備的預氧化絲結構均勻度提高了30!
“成功了!”實驗室裡爆發出歡呼。周工激動地拍著陳遇的肩膀:“好小子!有我們當年的勁頭!”
劉教授卻盯著數據沉思:“這個異常升溫……可能是局部過熱導致的。”
雪夜裡,劉教授給孩子們講起往事:“六十年代,我們連溫度計都不準。有次實驗爆炸,就是因為測溫誤差……”
他指著窗外的星空:“那時候條件苦,但每個人眼裡都有光。知道為什麼嗎?”
少年們搖頭。
“因為我們在做沒有人做過的事,在為國家解‘卡脖子’的問題。這種自豪感,什麼都比不了。”
回去的路上,陳遇一直在想劉教授的話。前世他追求頂級釣具,卻從未想過這背後的技術尊嚴。如今才明白,一根碳素釣竿背後,是一個國家的工業實力。
期末考前夜,306宿舍卻在進行特彆的“研討會”。張偉展示了新的控製算法,孫宇分享了最新的文獻調研,王小虎展示了改進的爐腔設計,陳遇則提出了全新的實驗方案。
“我們要做中國人自己的高模量碳纖維!”陳遇在日記裡寫道,“不是為了追英超美,而是為了有一天,我們的釣竿能驕傲地刻上‘中國製造’。”
雪花還在窗外飄灑,實驗室裡的那台簡陋裝置靜靜散發著餘溫。在這個寒冷的冬夜,幾個少年心中卻燃著熊熊火焰。他們或許還不知道,這個夜晚萌發的夢想,將在未來綻放出怎樣的光芒。
喜歡重釣人生路請大家收藏:()重釣人生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