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賽奪冠的消息像春風般傳遍校園。周一清晨,陳遇剛走進初三教室,就被黑板報上醒目的倒計時驚到:距中考還有98天!旁邊貼著他們省賽領獎的照片,形成奇特的對比。
成名人了啊!毛蛋騎著摩托車追到校門口,扔給陳遇一遝信,都是來信請教的!不過...他指指教室,你們班主任說中考前要收心了。
教室裡的氣氛明顯不同。課桌上堆著厚厚的複習資料,黑板上寫著百日衝刺的標語。班主任李老師宣布:學校決定成立科技創新社團,但——她特意加重語氣,中考結束後再啟動!
同學們頓時哀鴻遍野。能不能邊複習邊搞項目?王小虎小聲嘀咕。
孫宇推推眼鏡:根據數據,每天投入1小時科研,對中考成績影響在誤差範圍內。
張偉已經打開電腦:我可以開發複習科研時間優化算法......
但老師的擔憂很快得到驗證。第一次模擬考,幾個項目組成員成績明顯下滑。
看看!我說什麼來著!教務主任拿著成績單找上門,馬上中考了,還搞這些!
最讓人意外的是家長會的場麵。陳父被幾個家長圍住:老陳,讓你家孩子收收心吧,彆帶著大家不務正業!
李娟父親卻站出來:我家娟子這次進步了15名!她說搞科研讓她開竅了!
分歧在周五爆發。教務處正式通知:即日起至中考,所有科技活動暫停!
當晚,306宿舍召開緊急會議。
不能停!王小虎急得跳腳,下個月還有全國賽!
孫宇分析數據:其實每天30分鐘項目時間,反而能提高學習效率。
張偉調出程序:看,這是我做的學習科研雙向促進模型......
轉機來自一個意外。市教研員來校指導中考備考,正好遇到學生在天台秘密做實驗。
這是什麼?教研員好奇地問。
浮漂受力分析儀,陳遇老實回答,用來理解流體力學,對物理中考有幫助。
教研員眼睛一亮:有意思!能不能演示?
這場臨時演示意外促成了學科融合研討會。教研員看著學生們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連連點頭:這才是素質教育該有的樣子!
周五的教職工會議上,爭論達到白熱化。
中考成績是硬指標!教務主任堅持。
創新精神也是素質教育要求!物理老師反駁。
不如......李老師突然提議,讓學生證明兩者可以兼顧?
於是有了這場彆開生麵的學科融合展示會。操場上,各個項目組要演示科技項目中的學科知識應用。
請看這個碳纖維監測裝置,陳遇從容不迫,涉及溫度控製物理)、化學反應化學)、數據建模數學)......
莉莉展示英語組翻譯的國外文獻:這是科技英語的實際應用!
最精彩的是王小虎,他用拋物線原理演示拋竿技巧:這和物理中考題完全一樣!
展示會結束時,教務主任終於鬆口:可以繼續項目,但必須與中考複習結合。
更大的驚喜在後麵——校長宣布:學校將把科技項目納入跨學科學習試點!
新模式立竿見影。同學們自發組織中考科研互助組,用科研項目深化理解知識點。最成功的當屬浮力研究小組,他們通過做釣箱實驗,弄懂了所有浮力中考題!
五月的一個傍晚,工坊裡依然燈火通明。陳遇正在推導傳感器公式,忽然聽到啜泣聲。原來是初三的學妹做數學題卡殼了。
總是算不對......女孩抹著眼淚。
陳遇遞給她一杯水:知道嗎?我們這個公式推導了三個月。
真的?
真的。他指著牆上的標語,厚積薄發。
這時廣播突然響起:請初三同學到操場集合!
夜空下,校長指著星空:知道為什麼叫你們來嗎?看那顆最亮的星,那是天狼星,距離我們8.6光年。他頓了頓,中考就像這顆星,是人生路上的一個坐標。但你們在科技項目中獲得的創新能力,將會照亮更遠的路。
那個夜晚,許多同學在日記裡寫下相似的話。陳遇寫道:曾經以為中考是終點,現在明白是起點。我們在科技項目中學到的,不僅是知識,更是終身受用的能力。
中考前一周,捷報傳來:他們的碳纖維項目入選全國賽!消息傳來時,大家正在複習物理。
本來是想解決卡脖子問題,孫宇推推眼鏡,沒想到幫我們弄懂了所有力學知識點......
畢業典禮上,校長特意讓科技創新社團站在中央。這一年,他激動地說,你們證明了應試與創新可以共贏!中考成績出來了——科技創新社團平均分提高38分!
晚會結束時,全校學生齊聲唱起《畢業歌》。歌聲中,陳遇望著星空下的一張張臉龐,突然理解了什麼叫做千帆競發。
那不是放棄學業搞科研,而是讓學習與實踐相互促進。每艘船都在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既要有紮實學識,也要有創新精神。正如教研員所說:教育的目的,是讓每個孩子都能揚帆遠航。
夜深了,教室的燈光還亮著。幾個初一學生正在向學長請教問題,認真記錄著。窗台上,一盆向日葵在夜風中輕輕搖曳。
那是莉莉種的。她說要看著它長高,等到秋天收獲果實——那時,他們已經坐在高中的課堂裡。
喜歡重釣人生路請大家收藏:()重釣人生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