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連續的、形式不同卻eay打擊士氣的失敗,像北方深秋連綿不絕的冷雨,淅淅瀝瀝,給“旭遇”團隊的碳纖維夢想蒙上了一層厚重而潮濕的陰霾。資金在一次次購買昂貴原料、支付不菲的電費、維修老舊設備中緩慢卻持續地消耗,時間在緊張的學業間隙中飛速流逝,而那個黑亮、強韌、能證明一切、承載著未來的夢想樣品,似乎依舊在迷霧中徘徊,遙不可及。焦慮和壓力,開始無聲地在團隊成員間蔓延,通過信件的字裡行間、電話裡短暫的沉默和欲言又止傳遞。
省城工作室裡,毛蛋對著那本顯示赤字越來越近的賬本發愁,計算器按得啪啪作響,眉頭擰成了一個疙瘩:“原料、電費、零件、實驗室占用費…這碳纖維真是個無底洞啊!吞起錢來眼睛都不眨!再這麼隻進不出,帳篷那邊好不容易賺來的利潤,眼看就要被它啃光了!下個月的房租水電都快成問題了!”
陳平看在眼裡,憂在心裡。他抽了個空當,找陳遇進行了一次父子間難得的嚴肅談話:“遇仔,爸知道你們這幫年輕人有衝勁,有想法,想搞點真正創新的東西。爸支持。但這事急不得,更是個看不見底的燒錢爐子。做事得講究個節奏,得量力而行。不能把你們這幫孩子好不容易辛辛苦苦打下的那點基礎,全耗在這一個眼下還摸不著實處的念想上。得現實點,想想後路,想想萬一…也好有個轉圜的餘地。”
陳遇完全理解父親的擔憂和深藏的關愛,他點點頭,語氣平靜卻異常堅定:“爸,我明白您的擔心,也知道錢燒得厲害。但我們現在剛剛摸到點真正的門道,排除掉了兩個致命的大問題,就像是爬山剛找到正確的路徑,雖然陡,但不能就在這個時候輕易放棄。再給我們一點時間,再支持我們一下。”
在北京,林莉也通過信件中字跡的力度和偶爾流露的疲憊語氣,敏銳地感受到了省城傳來的低氣壓。她一邊應付著日益繁重的學業、社團活動和令人頭疼的全英文案例研究,一邊時刻牽掛著那邊的進展。收到陳遇描述第二次失敗和提及資金窘境的信,她的心也跟著揪緊了,仿佛能透過信紙看到陳遇緊鎖的眉頭和毛蛋對著賬本唉聲歎氣的樣子。但她知道,這個時候,團隊最需要的不是抱怨和質疑,而是堅定的信心、無形的支持和實實在在的分擔。她連夜回信,沒有過多討論晦澀的技術細節,而是巧妙地分享了她在經濟學課上學到的“沉沒成本”和“創新風險”概念,試圖從理論層麵給大家寬心。
“…陳遇,彆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挫折是創新的標配和必經之路,現在的每一次失敗,都是在為最後的成功排除錯誤選項,積累寶貴的經驗數據。就像釣魚,不可能每一次拋竿都立刻中魚,重要的是保持耐心和信心,不斷調整策略,等待那個決定性的咬口。資金方麵彆太焦慮,我這邊又接了兩個初中英語家教,雖然酬勞不算豐厚,但也能稍微補貼一下工作室的日常開銷,就當是我這個‘兼職財務’和‘市場經理’提前進行的戰略投資了…”
隨信附上的,還有她精心從圖書館報刊室收集的幾條關於小型科技企業如何應對研發瓶頸、管理現金流、尋找天使投資的剪報,以及一張她自己畫的、q版“旭遇”團隊六人包括陳平叔叔)齊心協力拉拽一根巨大無比的碳纖維魚竿的可愛漫畫,魚竿已經彎成了驚心動魄的u型,水麵下似乎有一條巨龍即將被拉起,旁邊寫著:“加油!我們一定行!韌性,就像我們的材料將來)一樣!!”畫筆稚嫩,卻充滿了鼓舞人心的力量。
這封信和漫畫,像一道溫暖而明亮的光束,穿透了低迷的氣氛和遙遠的距離,給了陳遇莫大的安慰和堅持下去的勇氣。
清華的孫宇和北航的張偉,則是用另一種近乎執拗的、屬於技術男的沉默方式應對挫折。他們幾乎把所有課餘時間都投入到了對失敗的深度分析和理論攻堅中。孫宇的筆記越來越厚,裡麵全是各種假設、公式推導、待驗證的點和密密麻麻的參考文獻,嚴謹得像一篇篇即將發表的學術論文草稿。張偉的電腦裡,仿真模型也變得越來越複雜,引入了更多的變量和耦合關係,試圖無限逼近真實的熱力化學多場耦合過程。
一次深夜,清華宿舍早已熄燈,隻有兩人桌上台燈和電腦屏幕還散發著固執的微光。孫宇的室友在睡夢中翻了個身,嘟囔了一句:“宇哥,張偉,啥時候睡啊…燈泡都快讓你們熬得提前退休了…”
孫宇頭也不抬,對著草稿紙上的一串公式喃喃自語:“為什麼tg玻璃化轉變溫度)的實測值會顯著低於理論計算值?難道是固化劑比例計算有誤?還是升溫速率曲線在玻璃化轉變區附近設置不合理…”
張偉突然開口,聲音在寂靜的夜裡顯得格外清晰冷靜:“孫宇。或許我們忽略了一個潛在的重要因素:樹脂混合攪拌過程中產生的剪切熱。手工攪拌難以控製攪拌速率、時間和軌跡均勻性,局部溫度升高可能導致樹脂提前發生部分預固化precure),影響了最終的整體固化度degreeofcure)和網絡結構,從而導致性能下降。”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孫宇猛地抬起頭,鏡片後的眼睛閃過一道銳利的光芒:“有道理!這是一個非常可能的變量!而且容易被忽略!下次實驗必須嚴格記錄攪拌時間、環境溫度、甚至攪拌容器的材質和形狀!我們需要這個關鍵的過程數據!”
兩人仿佛瞬間忘記了疲憊和時間,就著微光又開始激烈而低聲地討論起來,思維碰撞出新的火花,直到被忍無可忍的室友扔過來的一個枕頭精準打斷:“睡覺!天塌下來明天再搞!讓不讓人活了!明天還有早課呢!”
北理工的王小虎,則用他特有的方式表達支持。他省吃儉用,用做家教和省下的生活費,買了一大包北京特產烤鴨、果脯啥的),寄到了省城工作室,附言:“給毛蛋哥、平叔和遇哥他們補補身子!腦力勞動最耗人!吃飽了才有力氣搞研發!”雖然東西不值多少錢,但這份心意讓收到包裹的毛蛋和陳平心裡暖烘烘的。虎子還經常在團隊群裡發一些搞笑的段子和打氣的話,是團隊裡當之無愧的“士氣調節劑”。
團隊的周末電話會議,氣氛也變得更為務實、高效和…“昂貴”。大家儘量長話短說,聚焦最關鍵的技術瓶頸和緊迫的資金問題,每一分鐘都在燃燒著寶貴的經費。
“莉莉的信和漫畫收到了,謝謝大家,特彆感謝莉莉的‘戰略投資’和虎子的‘物資援助’。”陳遇的聲音透過電流,帶著一絲疲憊的笑意和深深的感激,“虎子,你那烤鴨,毛蛋哥差點連包裝袋都吃了。”
“宇哥,偉哥,你們上次信裡說的那個…剪切熱,到底是個啥玩意兒?聽起來好像很厲害的樣子?”王小虎好奇地問,努力想理解這些高深的概念。
孫宇開始嘗試用最通俗的語言解釋:“簡單來說,就是攪拌時,樹脂分子之間、攪拌槳與樹脂之間互相摩擦,會產生熱量,就像你快速搓手會覺得熱一樣…”
“停停停!孫宇!說點虎子能聽懂的,直接說要注意啥!”毛蛋趕緊打斷,他更關心實際操作層麵的指令。
張偉言簡意賅地總結,如同發布操作指令:“嚴格控製攪拌時間精確到秒)、攪拌速度低速勻速)、使用恒溫水浴鍋控製攪拌環境溫度。攪拌後必須靜置足夠時間30分鐘)用於消泡並自然冷卻至室溫後方可入模。”
“明白!記下了!恒溫水浴鍋…我想辦法去借!”陳遇在那頭快速記錄,仿佛能聽到筆尖劃過紙麵的沙沙聲。
“資金方麵…”毛蛋的聲音低沉下去,有些猶豫地開口,帶著明顯的壓力。
“我和莉莉也在想辦法,我們必須撐過這個最難的階段。”陳遇斬釘截鐵地打斷他,語氣不容置疑,帶著一種破釜沉舟的決心,“下次實驗,我們進一步減小試樣尺寸,用最少的材料,隻驗證最關鍵的一兩個問題,節省每一分錢!聚焦突破!”
第三次實驗,在一種更加精打細算、如履薄冰的氛圍中到來。試樣更小,記錄更詳細包括攪拌時間、環境溫度、攪拌器型號都嚴格記錄在案)。然而,結果依舊不儘如人意——強度有所改善,但遠未達到實用要求,且不同批次試樣的性能數據波動很大,重複性、穩定性極差。
問題似乎指向了更根源、更棘手的因素——材料本身批次的微小差異、環境溫濕度的精確控製、以及工藝參數的微小波動對最終結果的巨大影響工藝窗口狹窄)。
挫折依舊,但團隊的心態卻在一次次共同麵對困難、互相支持打氣中悄然發生了變化。他們不再像最初那樣容易氣餒或慌亂,而是更加冷靜、甚至帶點黑色幽默地接受失敗,並將其視為解開複雜謎題的必要線索。王小虎甚至在一次試樣又又又一次脆斷後,苦中作樂地拿起兩半碎片,像打快板一樣互相敲了敲,發出清脆的“噠噠”聲:“嘿!你們聽這聲兒!挺脆生啊!乾淨利落!以後咱不搞魚竿了,改行做碳纖維樂器吧,敲起來肯定帶勁兒!就叫…‘旭遇牌驚堂木’,專治各種不服!說不定市場更大!”
一句話把原本沉悶壓抑的眾人逗得前仰後合,實驗室裡凝重的氣氛頓時衝淡了不少,大家笑著搖頭,無奈中又帶著繼續前行的韌性。
真正的轉機,往往源於不經意間的發現和堅持。一次,陳遇在理工大學實驗室幫忙整理一批廢舊耗材和過往資料時,無意中發現了一本被遺落在角落儲物櫃頂層、沾滿灰塵、幾乎被遺忘的實驗記錄簿。翻開一看,是幾年前一位在此做過類似碳纖維預浸料應用探索的研究生留下的零星記錄。他如獲至寶,征得同意後帶了回去。
晚上,他和趕來的毛蛋、王小虎正好周末跑來)一起,像考古一樣仔細拂去灰塵,一頁頁翻看。記錄很潦草,充滿了各種挫折的痕跡和“又失敗了!”“為什麼不行?”的塗鴉,那個研究最終似乎也黯然終止了。但在密密麻麻的失敗數據和沮喪的文字中,陳遇的目光敏銳地捕捉到了幾行不起眼的、寫在頁邊空白處的小字注釋:“…試添加微量納米二氧化矽約1t)…似乎對減少孔隙率有一定效果…但分散性極難解決,易團聚…”
納米二氧化矽?孔隙率?分散性?
一個模糊卻極具衝擊力的想法,如同黑暗中劃亮的一根火柴,瞬間照亮了陳遇的腦海。他猛地抬起頭,眼中重新燃起了熾熱的光芒。
喜歡重釣人生路請大家收藏:()重釣人生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