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5年的春天,來得比往年更早些。省城紅星廠區角落的“旭遇”基地,仿佛一株吸飽了陽光雨露的藤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生長,展現出驚人的生命力。省級“專精特新”企業的光環尚未褪去,一股更宏大、更激昂的創業激情已然在每個人胸中澎湃——自主品牌“遇龍”釣竿的研發與北京國際新材料博覽會的參展籌備,如同兩架並駕齊驅的馬車,牽引著“旭遇”衝向更廣闊的天地。
基地一角,原本堆放雜物的倉庫被徹底清理改造,掛上了“遇龍釣具研發中心”的嶄新牌子。這裡成了程老爺子的“新戰場”。老爺子一改往日閒雲野鶴的做派,幾乎天天泡在車間裡,身上沾著碳粉和樹脂,手裡不是拿著卡尺測量竿坯壁厚,就是閉著眼細細感受竿梢傳來的細微振動。
“這裡,腰力過渡還不夠順滑!”程老爺子指著圖紙上一個參數,對圍在身邊的孫宇、李文博和王小虎說道,語氣不容置疑,“碳布纏繞的預浸料角度要再調整0.5度,讓力量從竿腰到竿梢的傳遞更線性。一根好竿子,講究的是‘力由地起,節節貫通’,差之毫厘,謬以千裡。”
孫宇飛快地記錄著,眉頭緊鎖,大腦飛速運算著角度變化對力學性能的影響。李文博則拿起計算尺,複核著數據,確保工藝可行性。王小虎咧著嘴,雖然有些參數聽得雲裡霧裡,但老爺子說的“手感”他懂,在一旁摩拳擦掌:“老爺子您放心,您指哪兒,俺打哪兒!這纏繞機的參數,俺保證調得一絲不差!”
陳遇站在不遠處,看著這老中青三代人為了共同的目標傾注心血,心中感慨萬千。前世,他沉迷漁樂,卻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味追求昂貴裝備,從未深入理解一根釣竿背後蘊含的材料學、力學和工藝美學。重生歸來,他帶著悔悟與求知欲,從最基礎的材料研發做起,如今竟能親手參與創造屬於中國人自己的高端釣竿,這種成就感,遠非前世任何一次“爆護”所能比擬。
“遇仔,”程老爺子招手叫他過去,拿起一支剛剛完成初步打磨的“遇龍”試驗竿遞給他,“你來試試,這是按第三版方案調的,感覺比之前那支如何?”
陳遇接過釣竿,入手的第一感覺是極致的輕量化,比市麵上同尺寸的進口高端竿至少輕了15。他走到車間特意留出的測試區,對著空中模擬拋投、刺魚、控魚的動作。竿身彎曲的弧線流暢而富有彈性,回彈迅速,力反饋清晰,一種“人竿合一”的默契感油然而生。
“師父,手感提升非常明顯!”陳遇難掩興奮,“尤其是中段腰力的支撐,比上一版強了很多,感覺能扛住更大的衝擊。就是竿梢的靈敏度,好像還可以再極致一點?”
“哈哈,好小子,感覺夠敏銳!”程老爺子滿意地拍拍他的肩膀,“竿梢的微調是最後一步,也是最考驗火候的。既要保證信號傳遞不丟失,又不能因為太敏感而影響拋投穩定性。這需要反複測試,找到那個最佳的平衡點。就像炒菜,火候到了,味道自然就出來了。”老爺子頓了頓,眼中閃過一絲追憶,“當年我跟東麗那幾個老師傅切磋,他們就常說,頂尖的釣竿,是科技與藝術的結合。我們現在有‘虎煌’這麼好的料,就差這最後一點‘藝術’的火候了。”
正說著,林莉拿著文件夾匆匆走來,臉上帶著一絲憂色:“陳遇,北京展會組委會剛發來最終確認函和展位圖。我們的位置……不太好,在5號館最裡麵的角落,麵積也隻有標準展位大小。我打聽了一下,好的位置都被那些國際大牌和國內老牌企業提前預訂了。”
陳遇接過圖紙看了看,位置確實偏僻,人流恐怕會是大問題。但他臉上並未露出太多失望,反而笑了笑:“角落有角落的好處,清靜,正好適合我們這種需要深度交流技術的企業。麵積小,我們就更要在設計和內容上下功夫,做到‘小而精’。”
“可是,”林莉擔憂地說,“我聽說‘漁火’這次也參展了,他們的展位在主通道入口,麵積是我們的三倍,而且聽說要發布什麼‘革命性’的新產品,宣傳造勢搞得很大。我擔心……”
“擔心他們又玩廣州展會那套,靠位置和聲勢壓人?”陳遇接過話頭,眼神銳利起來,“莉莉,彆忘了,廣州展會我們是怎麼贏的。真金不怕火煉。這次北京展會,我們不僅要帶‘虎煌’材料去,更要帶著我們初具雛形的‘遇龍’釣竿去!這就是我們最強的回應!”
他轉向眾人,聲音提高了八度,充滿不容置疑的決心:“位置偏?我們就用產品說話,把客戶吸引過來!麵積小?我們就用最震撼的展示方式,讓每一個路過的人都印象深刻!‘漁火’想靠營銷造勢?我們就用實實在在的性能和程老爺子這塊金字招牌,跟他們硬碰硬!這次北京之行,不僅是去展示,更是去亮劍!要讓全世界看看,中國有個‘旭遇’,中國有個‘遇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陳遇的話語如同點燃了乾柴,瞬間引燃了所有人的鬥誌。
“對!亮劍!”王小虎吼了一嗓子。
“遇哥說得對!咱有真家夥,怕啥!”趙強揮舞著拳頭。
周凱立刻陷入沉思:“展位設計得重新規劃,要突出技術感和‘遇龍’的品牌調性……也許可以做個動態對比測試?”
孫宇和李文博對視一眼,開始低聲討論需要準備哪些更深入的技術數據和應用案例。
程老爺子捋著胡須,眼中精光閃爍:“好!有這股子勁頭就好!遇仔,展會那天,我這把老骨頭也跟你們去北京!我倒要看看,那些洋牌子和我們‘遇龍’同台競技,到底誰更勝一籌!”
老爺子的表態更是讓士氣達到了頂點。
接下來的日子,“旭遇”基地進入了博覽會前的最後衝刺階段。研發中心夜以繼日地對“遇龍”釣竿進行最後的優化調試;周凱帶著設計團隊,絞儘腦汁地構思如何在那狹小的展位上做出最具衝擊力的視覺效果;林莉和毛蛋則忙著準備海量的中英文技術資料、宣傳冊,並協調樣品運輸、人員行程等繁瑣事宜;孫宇和張偉聯手,開發了一套簡易的釣竿性能現場對比演示係統,準備在展會上讓數據直觀說話。
陳遇作為總指揮,穿梭在各個環節之間,協調資源,解決難題。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北京博覽會對於“旭遇”和“遇龍”品牌意味著什麼。這不僅是商業機會,更是一次正名之戰,是向國內外證明中國新材料和中國製造實力的重要舞台。
然而,就在出發前一周,一股潛藏的暗流再次湧動。
這天晚上,張偉臉色凝重地找到陳遇和陳遇正在加班的林莉。
“遇哥,莉姐,有情況。”張偉的聲音一如既往地簡潔,但語氣中的嚴肅不容忽視,“監測到一批新的異常網絡訪問,源頭分散,但目標高度一致,集中攻擊我們官網的‘展會信息’頁麵和‘遇龍’釣竿的預覽圖庫。手法比之前更隱蔽,像是在試探我們的防禦強度,並試圖獲取展品的詳細技術參數和高清圖片。”
陳遇眼神一凜:“能追蹤到源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