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一號”科考船的數據中心仿佛一座被無形風暴席卷的聖殿,服務器群的低沉嗡鳴與全息屏幕上瀑布般奔流的數據,是這場風暴僅有的表征。
空氣中彌漫著一種混合了極致興奮與深入骨髓的恐懼的靜電氣息。司星墟站在中央主屏幕前,瞳孔中倒映著無數閃爍的光點與曲線——那是“探路者”號以犧牲換回的、關於南海歸墟的初步碑文數據。
團隊的初步分析報告已經整合完成,冰冷的文字之下,是足以顛覆現有物理學的驚濤駭浪。
那種紺碧色的冰晶,其存在本身便是對宇宙常理的顛覆。
量子乾涉儀捕獲的數據清晰地表明:一個宏觀尺度的量子相乾場如同無形的繭,緊密包裹並維係著冰晶的結構。
這絕非自然造物,而是某個文明以難以想象的技術力實現的奇跡——其核心,是通過強相互作用力場與量子糾纏場的共同作用,將反物質與正物質強製約束於一種不發生湮滅的“晶格”狀態。
這一晶格框架由超密態金屬氫構成,憑借其地球上無法複現的超導特性,既作為能量傳導的基座,也充當囚籠。而511kev特征伽馬射線暴的出現,正是其內部禁錮反物質的鐵證。
在每個金屬氫晶格單元的中心,都囚禁著一個或多個反物質粒子如反氫原子、反氦原子)。金屬氫晶格所產生的強相互作用力場,在正物質晶格本身)與反物質之間構築了一道極高的能量勢壘,使反物質粒子如同被封鎖在能量牢籠中,無法接觸晶格壁而發生湮滅。
最關鍵的是,該技術利用了一種宏觀量子效應,類似於超導體中的量子鎖定,使整個晶格係統成為一個“宏觀觀測者”,持續“測量”內部反物質的狀態。這種持續測量迫使反物質粒子的波函數坍縮於非湮滅的穩定態,將其“湮滅”的可能性無限推遲。
最終,反物質與正物質無限接近,卻永不相觸,達成一種亞穩態的平衡——一個完美的“反物質冰晶”由此誕生。
由於反物質被囚禁在極高能級的勢阱中,任何接近的光子都有概率被其吸收並釋放出特定波長的能量,主要位於肉眼可見的藍色與紫色光譜之外,形成一種詭異、非自然的紺碧色深藍帶綠)輝光。
而它所引發的、令人聞風喪膽的“量子化”現象,原理其實很簡單:
當外部物體如船隻、人體)觸碰冰晶時,會破壞晶格表麵極其精細的量子相乾性,引發正反物質相遇而湮滅,從而釋放出巨大能量。c2,這些能量並非以爆炸形式釋放,而是被周圍尚未崩潰的晶格單元吸收,用於將湮滅物質的質量轉化為純能量,並進一步完成量子化。
物體看起來像是被“分解”或“傳輸”,實際上是其質量被就地轉化為光子與其他基本粒子,瞬間消散,如同被宇宙徹底刪除。
這一切,實則是冰晶的一種自我防護機製。而創造如此逆天造物的終極目的,是為了信息存儲。
該文明將曆史、知識與個體意識記憶),通過複雜的量子操作,編碼到晶格框架的振動模式以及反物質正物質糾纏態的特定量子態中。在量子鎖定效應的作用下,晶格內部的熵增被極大抑製,信息記憶)可被近乎永恒地保存,不致丟失或衰減,從而實現所謂的“永生記憶”。
通過特定頻率的能量脈衝與晶格振動發生共振,便可“詢問”並讀取其中存儲的信息,倒映出過去的景象或文明數據。
所以量子化現象不是在吞噬,而是在“消化”與“吸收”。
然而,這近乎完美的係統也並非無懈可擊。它最終的“怦然消散”,揭示出其內在的致命弱點:它並非因能量耗儘而崩潰;恰恰相反,“探路者”號為其提供了一次巨大的能量補充。其崩潰更可能是由於係統過載與邏輯失衡。
將一艘現代貨輪龐大而複雜的結構信息強行寫入其存儲係統,相當於向一個精密數據庫瘋狂灌入海量亂碼。這可能導致其量子存儲係統邏輯混亂、底層編碼錯誤,進而引發係統級的崩潰。又或者,瞬間湧入的巨量能量超出量子場瞬時處理的極限,造成局部“過載”與“熔斷”,破壞了整體的微妙平衡。
這本身構成文明存續的一種終極悖論:試圖借無限存儲以實現永生,最終卻可能因信息的無限湧入而迎來邏輯性的死亡。
探路者號的實驗數據同樣揭示了那片銀灰色死亡之海的形成機製。
它並非主動散播的武器,而是冰晶存在於這個世界所不可避免的“汙染”,是這項技術可悲的副作用。
監測數據清晰勾勒出其形成階段:冰晶周圍出現極端電離和等離子化現象,高能粒子轟擊水分子,將其撕裂為活性氫和氧。在冰晶所提供的極端高壓與能量催化下,氫氣分子h?)的化學鍵被暴力打破,電子被擠出,原子核緊密排列,瞬間相變為金屬氫。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結果就是,氫氣來不及聚集成氣泡,便直接從氣態“坍縮”成固態金屬氫,融入正在擴張的晶格結構或液態金屬介質中——從“燃料”轉變為“建築材料”。
所產生的氧氣和臭氧是強氧化劑,會立即與海水中任何還原性物質如有機物、二價鐵離子等)發生劇烈反應,自身被消耗。
最關鍵的一步在於:冰晶獨特的能量頻率與活化海水成分發生共振。這並非簡單的化學反應,而是一種基於不同物理規則的強製相變催化,迫使氫及其他金屬元素在常溫常壓下轉變為超流體液態金屬態。
更可怕的是,新形成的液態金屬本身也成為了相變催化劑。數據記錄顯示,其邊緣仍在持續轉化正常海水,證實了該現象具備自我維持與擴張的特性。
傳感器描繪出了它的可怕性質:零粘度的超流體、極高密度與導熱性,以及吞噬聲波的絕對寂靜。它是一種以金屬氫特性為基礎、混合了多種元素的常溫液態金屬混合物——汞海,一個吞噬正常海洋的相變癌變區。
司星墟緩緩呼出一口濁氣,指尖劃過屏幕上最終結論的那行字:
初步評估該對象為玄天文明“相變生命”,其危險等級極高。
“因此,我們麵對的並非惡意攻擊,而是一個文明試圖超越熵增定律失敗後,所留下的、自身也無法控製的偉大而悲哀的遺產。它同時是檔案館、永恒引擎、相變癌變源,也是一個不穩定的邏輯炸彈。”
“立刻將分析結果加密上傳至天樞局最高權限數據庫。”司星墟的聲音因疲憊而沙啞,卻異常堅定,“建議立即啟動全球應對預案‘歸墟’,重點包括:”
“一、全力破譯其能量簽名中可能殘存的信息編碼,嘗試非接觸式溝通;”
“二、建立全球海洋模型,預測汞海擴張路徑與影響;”
“三、尋找逆轉相變催化過程的理論可能;”
“四、最高級彆警告:嚴禁任何組織或個人嘗試複製或模仿此類相變技術;”
“五、嚴密封鎖附近海域,采用一切非接觸手段,阻止或至少延緩反物質冰晶向其他區域擴散。”
他走到觀測窗前,望向那片看似平靜、實則已埋下文明墓碑的海域。人類所麵臨的挑戰不再隻是戰勝一個敵人,更是如何理解並安全地關閉一個來自遠古的、失控的偉大實驗。
一種深沉的悲怮攫住了他——既為一個文明的終局,也為人類可能步其後塵的未來。
就在這時,數據中心內,一位科學家突然發出一聲低呼。他放大了冰晶內爆前最後一微秒的能量頻譜讀數。
在那複雜到極致的噪音底層,似乎隱藏著一段極有規律的、不斷重複的……類似摩爾斯電碼的簡短脈衝信號。
那信號的含義,至今無人知曉。
但它證明,那座墓碑之中,或許仍有什麼東西……殘留著。
喜歡有始請大家收藏:()有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