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深空預警網建成,百萬星辰作哨兵
拉格朗日1點附近,數百顆小型衛星如星鏈般展開,每顆衛星都搭載著引力波探測器和中微子傳感器,它們共同組成的“深空預警網”正24小時掃描太陽係外圍——這是人類為提前發現噬星族艦隊打造的“千裡眼”,今天完成最後一顆衛星部署,正式進入全功率運行狀態。
“預警網覆蓋半徑1光年,能探測到0.1倍光速以上的飛行器產生的空間擾動。”航天局張局長指著三維星圖,圖中代表預警衛星的光點在太陽係周圍形成三層球體,“最外層衛星距地球1光年,可提前5年預警;中層在0.5光年,提前2.5年;內層在0.1光年,提前6個月。任何物體闖入這個範圍,都躲不過我們的監測。”
吳昊調出首組監測數據,屏幕上跳動的波紋記錄著遠處恒星的引力波動:“天蛾的‘時空漣漪算法’能從宇宙背景噪音中提取飛行器的特征信號。上周測試時,我們讓‘天蛾’戰機以0.3倍光速掠過外層預警圈,衛星在3分鐘內就識彆出它的軌跡,定位誤差不超過10萬公裡。”
預警網的核心技術是“中微子通信”——衛星之間用幾乎不與物質發生反應的中微子傳遞信息,確保在極端環境下也能保持通訊。張局長指著信號傳輸圖:“哪怕有一顆中子星擋在中間,中微子也能穿透過去。這意味著就算噬星族用能量護盾屏蔽了電磁波,我們的預警網依然能正常工作。”
但建設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半年前,首批20顆衛星在穿越小行星帶時,有3顆被微隕石撞擊受損。吳昊當即讓天蛾優化衛星的“規避算法”,並在衛星表麵加裝“自我修複裝甲”——由形狀記憶合金和納米機器人組成,輕微損傷可在24小時內自動修複。
“現在的衛星抗打擊能力提升了10倍。”吳昊展示著裝甲測試視頻,一塊模擬隕石以10公裡秒的速度撞擊裝甲,表麵隻留下一個淺坑,幾分鐘後就恢複平整,“就算被直徑1米的隕石擊中,核心設備也能保持完好。”
預警網還整合了澤爾文明的“星際塵埃分析技術”——通過監測太陽係外圍塵埃的運動軌跡變化,反推是否有大型艦隊經過。734的電子音在指揮中心響起:“在1000光年外的戰場,我們曾靠這項技術提前3年發現噬星族的主力艦隊,為聯盟爭取了寶貴的備戰時間。”
深夜,指揮中心的大屏幕上,預警網的監測範圍不斷擴大,像一張無形的網罩住太陽係。吳昊望著那些代表衛星的光點,突然想起前世在羅布泊激活天蛾的那個夜晚——那時他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能參與建造覆蓋光年尺度的預警係統。
“一旦發現噬星族艦隊,預警網會立即計算出它的航線、速度、規模,自動生成防禦方案。”天蛾的電子音帶著沉穩,“模擬顯示,5年預警時間足夠我們將月球防線的攔截能力提升至90,地月運輸鏈也能完成戰時動員。”
張局長拿起一杯咖啡,笑著說:“以前總覺得‘仰望星空’是浪漫的事,現在才知道,能讓星空成為哨兵,才是最踏實的浪漫。”
吳昊深以為然。深空預警網的建成,讓人類在麵對未知威脅時,終於從“被動應對”變成了“主動預警”。而那些在太空中默默運行的衛星,就像百萬星辰化作的哨兵,終將在最關鍵的時刻,為文明敲響警鐘。
喜歡重生18歲:外星智能體助我逆襲請大家收藏:()重生18歲:外星智能體助我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