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7章 廣陵絕響:刑場上的最後風姿_曆史奇人傳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曆史奇人傳 > 第807章 廣陵絕響:刑場上的最後風姿

第807章 廣陵絕響:刑場上的最後風姿(1 / 1)

第七章廣陵絕響:刑場上的最後風姿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的秋天,洛陽城籠罩在一片肅殺之氣中。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清晨,東市的刑場周圍早已聚集了數千人。他們中有太學生、文人雅士、市井百姓,甚至還有一些朝中官員隱匿在人群中。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個即將走向生命終點的身影——嵇康。

嵇康被兩名獄卒押解著,緩緩走向刑場中央。他身著白色囚衣,卻依舊保持著往日的風姿。七尺八寸的身高在人群中顯得挺拔出眾,儘管經曆了數月的牢獄之災,他的麵容依然清雋,目光依然明亮。最令人驚歎的是他那超然物外的神態,仿佛不是赴死,而是去赴一場期待已久的約會。

《世說新語·雅量》記載道:“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這種麵對死亡的從容,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為之動容。

在人群的最前方,站著三千名太學生。他們自發組織起來,向監斬官請求赦免嵇康,甚至願意拜他為師。這些年輕學子們麵色悲戚,有些人已經忍不住低聲啜泣。其中一位年輕學子忍不住高呼:“嵇先生無罪!”隨即引起一片附和之聲。

監斬官賈充麵色陰沉地看著這一幕。作為司馬昭的親信,他深知今日之事關係重大。他示意劊子手做好準備,隨即按照慣例走向嵇康:“嵇叔夜,你還有何遺言?”

嵇康抬起頭,目光掃過在場眾人,最後定格在賈充臉上。他的聲音平靜而清晰:“請取琴來。”

這三個字一出,全場嘩然。賈充也愣住了,他審理過無數死刑案件,從未聽過如此要求。但在眾人的注視下,他不得不吩咐手下:“取琴來。”

不久,一架古琴被小心翼翼地抬上刑場。這架琴是嵇康在獄中時常彈奏的,琴身已經有些磨損,但每一處痕跡都記錄著主人對音樂的癡愛。

嵇康輕輕撫摸著琴身,仿佛在與老友作彆。他盤膝坐下,將琴置於膝上,閉目凝神片刻。這時,整個東市鴉雀無聲,連秋風都似乎停止了呼嘯。

突然,他的手指動了。

第一個音符響起,如同驚雷劃破長空。緊接著,激昂悲壯的旋律奔湧而出,正是那曲千古絕唱——《廣陵散》。

據《琴操》記載,《廣陵散》原本講述的是聶政為父報仇的故事,曲調慷慨激昂,充滿了反抗強暴的精神。此刻在嵇康的指下,這首古曲更添了幾分悲壯與決絕。

琴聲時而如狂風暴雨,傾瀉著滿腔的憤懣;時而如涓涓細流,訴說著對生命的眷戀;時而又如金戈鐵馬,表達著永不屈服的意誌。在場眾人無不為之震撼,就連那些奉命行刑的士兵,也忍不住低下了頭。

在琴聲最激昂處,嵇康忽然開口吟唱:

“人生譬朝露,世變多百羅。”

“苟懷四方誌,所在可遊盤。”

這是他自己創作的詩句,此刻用在此處,更顯悲涼。他的聲音清越激昂,與琴聲相和,仿佛要將心中所有的理想與不甘都傾訴出來。

站在人群中的向秀早已淚流滿麵。他聽出了這琴聲中的深意——那是嵇康對自由最後的呼喚,對強權最後的抗爭。

琴聲漸緩,如同暴風雨過後的寧靜。最後一個音符落下,餘音在空氣中久久不散。

嵇康輕撫琴弦,長歎一聲:“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於今絕矣!”

這句話中包含著無儘的遺憾與悲涼。袁孝尼曾多次想學這首曲子,他都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傳授。如今,這首凝聚著他畢生心血的絕唱,真的要成為絕響了。

說完這番話,嵇康緩緩起身,整了整衣冠。他的動作從容不迫,仿佛是要去參加一場重要的宴會。他望向東南方向——那是他成長的山陽,是他與友人們縱情山水的竹林。

“可以行刑了。”他的聲音依然平靜。

劊子手的手在顫抖。他執行過無數次死刑,從未遇到過如此鎮定自若的死囚。

就在這時,人群中突然爆發出一片哭聲。太學生們齊刷刷跪倒在地,向著嵇康的方向叩首。這個場景,連監斬的賈充都為之動容。

嵇康最後看了一眼這個世界,嘴角泛起一絲若有若無的微笑。那微笑中,有釋然,有不屑,更有一種超越生死的灑脫。

刀光閃過。

一代名士嵇康,就此隕落,年僅四十歲。

消息傳出,“海內之士,莫不痛之”。遠在山陽的阮籍聽到這個噩耗,當場嘔血數升,從此一病不起。向秀被迫出仕,但終生鬱鬱寡歡。曾經熱鬨的竹林,再也聽不到那清越的琴聲和激昂的辯論。

據說,司馬昭在得知行刑時的情景後,也表現出悔意。《晉書》記載:“帝尋悟而恨焉。”但人死不能複生,這份悔意來得太遲。

嵇康之死,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從此以後,名士們再也難有竹林七賢那樣的自由與放達。在司馬氏的高壓統治下,知識分子要麼選擇合作,如山濤、王戎;要麼選擇沉默,如向秀;要麼選擇放浪形骸,如阮籍、劉伶。但再沒有人能像嵇康那樣,公然與強權對抗。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然而,嵇康的死也成就了他不朽的名聲。他的風骨,他的才華,他對自由的執著追求,都成為後世知識分子的精神楷模。唐代詩人李白在《酬王補闕惠翼莊廟宋丞泚贈彆》中寫道:“嵇康殊寡識,張翰獨知終。”表達了對嵇康的仰慕之情。宋代大文豪蘇軾更是感歎:“嵇康之死,天下之惜也。”

那把在竹林旁鍛鐵的錘聲雖然沉寂了,但那曲《廣陵散》的意境卻永遠留在了中國文化的曆史長卷中。嵇康用他的生命詮釋了什麼是“尊嚴”,什麼是“氣節”。在那個政治黑暗的年代,他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後世無數知識分子前行的道路。

正如他在《幽憤詩》中所寫:

“煌煌靈芝,一年三秀。”

“予獨何為,有誌不就。”

這首他生前最後的詩作,成了他一生的寫照——如同那珍貴的靈芝,雖然生命短暫,卻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嵇康死後不久,司馬昭就感到後悔。據《晉書》記載,“帝尋悟而恨焉”。但人死不能複生,這個遺憾再也無法彌補。

他的摯友呂安在流放途中聽聞嵇康死訊,悲憤交加,不久也含恨而終。而誣告他的呂巽,雖然暫時得勢,最終也在政治鬥爭中喪命。至於鐘會,在嵇康死後數年,因謀反被誅,應了“天道好還”的古訓。

嵇康之死,成為魏晉之際最悲壯的一頁。他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一個知識分子在強權麵前能夠堅守的底線。那把在竹林旁鍛鐵的錘聲雖然沉寂了,但那曲《廣陵散》的餘音,卻穿越千年,至今仍在曆史的長廊中回響。

千年之後,我們依然能在曆史的回響中,聽到那曲《廣陵散》的餘音,看到那個在刑場上從容撫琴的身影。嵇康雖然逝去了,但他的精神,他的風骨,他對自由和真理的追求,已經融入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成為永不磨滅的精神財富。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