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6章 夢溪隱鳴:科學巨著的誕生_曆史奇人傳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曆史奇人傳 > 第1506章 夢溪隱鳴:科學巨著的誕生

第1506章 夢溪隱鳴:科學巨著的誕生(1 / 1)

第六章夢溪隱鳴:科學巨著的誕生10821095)

元豐五年的那個深秋,寒意似乎比往年來得更早,也更刺骨。貶謫均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的敕令,像一枚冰冷的鐵釘,將沈括從權力的中心與軍事的前沿,牢牢釘在了鄂西北這片荒僻的土地上。永樂城的烽火與鮮血,同袍的殞命與帝國的挫敗,早已在他鬢邊染上霜雪,更在他心頭刻下難以愈合的傷痕。自汴京至均州,路途迢遞,風塵仆仆,與其說是身體的遷徙,不如說是一場精神的流放。

均州的官舍簡陋,遠不及昔日開封府衙的顯赫,更遑論權三司使時的煊赫。然而,對此時的沈括而言,外在的榮辱浮沉,已如過眼雲煙。他將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那項未竟的事業——繪製《守令圖》。案頭堆滿了舊日考察的筆記、零散的圖稿,以及他精心設計的各種測量工具。窗外是武當山的餘脈,雲霧繚繞,而他的心神,卻馳騁在九州萬方的疆域之內。

“步量之法,迂回曲折,常失之於毫厘,而謬以千裡。”他時常對身邊僅有的幾個老仆和偶爾前來請教的地方學子如此感歎。前代地圖的粗疏,他深有體會。於是,一種名為“飛鳥直達”的測繪理念,在他的腦海中愈發清晰。此法摒棄了傳統沿著道路、河流步測的舊規,轉而依據“鳥飛之直”的距離和方位進行定點、連線,如同飛鳥掠過長空,無視地麵的起伏與阻隔。這需要極高的數學計算能力,以及對方位、距離的精確把握。他運用了“二十四至”二十四個方位)的極坐標係統,以“分至”二分三至日影)定方位,以“旁驗”其他地理參照物來校核,使得地圖的精確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七載光陰,在無數次的計算、勘校、繪圖中悄然流逝。貶謫的歲月是清苦的,甚至不乏監視與壓抑,但專注於學問的沈括,卻在精神世界裡找到了一片自由的曠野。當最後一筆落下,《守令圖》包括二十幅全國及各路州地圖終於完成時,他撫摸著那細膩的線條、準確的山川城邑,心中湧起的,並非全是喜悅,更多的是一種沉靜的責任得以稍釋的慰藉。這不僅僅是一套地圖,更是他半生宦遊、實地考察的心血結晶,是他對這片他深愛著的土地,所能做出的最理性的奉獻。

元佑三年,政治風向的些微轉變,終於為沈括帶來了遷徙的自由。他獲準移居潤州今江蘇鎮江)。那裡,有他多年前購置的一處園圃,名曰“夢溪園”。

踏入夢溪園的那一刻,一種奇異的熟悉感攫住了他。園中的溪水、丘壑、林木,竟與他三十年前夢中反複遊曆之所驚人地契合。“緣溪水,尋幽路,橫林岡麓之間,恍若舊遊。”他常常獨自在園中漫步,看溪水潺潺,聽林鳥啾鳴,往昔的崢嶸歲月與現實的靜謐安然,在此刻交織重疊。

這處園子,成了他最後的,也是最為重要的精神棲居地。他決定,要將自己三十年來,於天文、曆法、地質、物理、生物、醫藥、工程技術等無數領域積累的筆記、心得、見聞,進行係統的整理與編撰。書齋正對著那條夢縈魂牽的溪流,他為其取名“筆談”,《夢溪筆談》之名,由此而定。

在潤州和煦的陽光下,他的思緒卻常常飛回到當年察訪兩浙路的崇山峻嶺之間。尤其是那座“峭拔險怪,上聳千尺,穹崖巨穀”的雁蕩山。當時的他,穿行於深穀之中,仰觀諸峰皆包在諸穀之中,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至穀中則森然乾霄,這種奇特的地貌,深深印在他的腦海。

一日,他正在整理舊日遊曆的劄記,目光停留在對雁蕩山的描述上。他放下筆,走到窗前,望著園中雨水在泥地上衝刷出的細微溝壑,心中猛然一震。那大的溝壑,不正如雁蕩山的巨穀?那被水流帶走泥沙後孤立的小土塊,不正如穀中巋然挺立的巨石峰巒?

他快步回到書案前,研墨鋪紙,思緒如泉湧,落筆如飛。在《夢溪筆談》卷二十四中,他寫下了那段石破天驚的論述:

“予觀雁蕩諸峰,皆峭拔險怪,上聳千尺,穹崖巨穀,不類他山,皆包在諸穀中。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至穀中則森然乾霄。原其理,當是為穀中大水衝激,沙土儘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

他進一步聯想到成皋、陝西的大澗中,“立土動及百尺,迥然聳立”,亦是水中之土被侵蝕後所遺。由此,他得出一個超越時代的結論:“今成皋、陝西大澗中,立土動及百尺,迥然聳立,亦雁蕩具體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

這便是“流水侵蝕成因說”的雛形。他沒有借助任何神怪之力,也沒有固於傳統的“滄海桑田”的模糊概念,而是基於細致的觀察,用自然界自身的力量——流水的衝激、搬運作用,來解釋地貌的成因。這一認識,比近代地質學之父詹姆斯·赫頓的係統闡述,早了整整七百年。

同樣是在這間書齋裡,他對自然現象的探究延伸至更為精微的領域。他取出一個司南指南針),這是依據傳統工藝製作的指向儀器。他反複觀察,發現那枚磁勺在靜止後,其指向並非嚴格正南,而是“常微偏東,不全南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個現象,許多方家術士或許也曾留意,但大多歸於器物不精或某種神秘的感應。沈括卻不然。他係統地記錄了這一現象,並嘗試尋找規律。他寫道:“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他明確指出了磁針指向的地理北極與真正北極之間存在偏差,這便是“磁偏角”現象。他甚至還試驗了四種安置磁針的方法:水浮、指甲、碗唇、縷懸,並精準地分析了各種方法的優劣。這一發現和記錄,比哥倫布橫渡大西洋時注意到磁偏角早了四百多年,為世界物理學史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然而,最讓沈括感到緊迫,覺得若不記錄便可能“澤及鬼神”而人間不存的,是一項險些被曆史塵埃掩埋的偉大發明——畢昇的活字印刷術。

他在慶曆年間,於汴京便聽聞過此事,也曾零星收集過一些信息。如今,在夢溪園的靜謐中,他決心要將這樁利在千秋的技藝,完整地、準確地保存下來。他尋訪可能知曉內情的舊友、工匠,反複推敲每一個細節。

於是,在《夢溪筆談》卷十八中,他用清晰、準確、近乎工藝流程圖般的文字,記錄了這項劃時代的發明:

“慶曆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

從製作泥活字、設置鐵板、使用鬆脂蠟和紙灰作為粘合劑,再到排字、煬板、平壓,直至最後拆版、活字歸類存放,以備下次使用,整個過程被描述得纖毫畢現。他特彆強調了活版印刷相對於雕版的巨大優勢:“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並且,他還記錄了畢昇嘗試過木活字但因木材紋理疏密不均、沾水易變形等缺點而放棄,最終選擇膠泥的經過。

正是憑借沈括這細致入微、客觀理性的記錄,畢昇的活字印刷術才沒有湮沒在曆史的長河中,得以在後世傳承、發揚,並最終影響了世界文明的進程。當後世學者捧讀這段文字時,無不驚歎於沈括的遠見卓識與曆史責任感。

自元佑三年移居夢溪園,至紹聖二年左右病逝,沈括人生最後的七年,絕大部分時光都浸潤在這部皇皇巨著的創作之中。《夢溪筆談》二十六卷加上《補筆談》、《續筆談》共三十卷),囊括了數百個條目,如同一座包羅萬象的宋代科技與文化百科全書。它不僅是沈括個人智慧的結晶,更是一個時代的科學精神、技術成就與生活風貌的忠實鏡像。

窗外,夢溪水日夜不息,潺潺流淌,仿佛在為他筆下的文字伴奏。這位曾經的政客、失敗的統帥,在遠離了廟堂的喧囂與邊塞的烽煙後,終於在這片夢中的園圃裡,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曆史定位。他的鳴響,不再是為了一時的功業,而是為了追求那永恒的自然之理與人世之智。這隱於溪畔的鳴響,穿越了時空,至今仍在中華文明,乃至世界科學的殿堂中,發出深沉而悠遠的回音。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