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鎮守京師平台賜詩16211630)
天啟元年的深秋,渾河血戰的餘波尚未平息,一道金漆聖旨穿越巴山蜀水,抵達石柱宣撫使府。年輕的皇帝朱由校在得知白杆兵的壯烈事跡後,特召秦良玉入京覲見。這是大明開國二百五十餘年來,首位被皇帝正式召見的女性土司。
白衣入京,平台獻策。
十一月的北京城已是朔風凜冽。當秦良玉一身素縞出現在永定門外時,等候已久的京城百姓紛紛踮足觀望。但見這位名震天下的女將軍並未著官服,而是頭頂白巾,腰係麻絛,連坐騎白馬的鞍韉也儘去華飾。她身後十六名親兵高舉白杆槍,槍頭係著的白布在寒風中獵獵作響——這是渾河殉國將士的服色。
“末將秦良玉,奉詔覲見。”在紫禁城的金鑾殿上,她的聲音清越如磬,打破了朝堂的肅穆。滿朝文武隻見這位西南女帥雖麵帶悲戚,卻脊背挺直如鬆,目光灼灼如星。
三日後,皇帝在建極殿後的雲台即平台)單獨召見。此處本是皇帝休憩之所,特選此地召對,顯見殊榮。秦良玉仍是一身縞素,卻帶來兩件震動朝堂之物。
她先呈上精心繪製的《九邊十三關要隘圖》。這幅長卷以苗繡技法織就,不同顏色的絲線標注著各處關隘的守軍、糧草、火炮配置,更用特殊的結繩記號標示出防禦薄弱之處。
“遼東之失,失在耳目不明。”她手指山海關至廣寧一線,“建奴騎兵雖利,然不善攻堅。若於此處增築銃台,彼此呼應……”隨著她的解說,一個完整的防禦體係漸次清晰。
繼而,她朗聲陳述經略遼東九策:
“一曰固守要隘,二曰練兵選將,三曰儲備糧草,四曰廣布耳目,五曰聯蕃製夷,六曰修葺城池,七曰製造火器,八曰疏通漕運,九曰安撫流民。”
每一策都輔以具體方略。當說到“聯蕃製夷”時,她特彆建言:“蒙古諸部與建奴貌合神離,當遣使聯絡,以夷製夷。”這些見解鞭辟入裡,讓陪坐的兵部尚書董漢儒頻頻頷首。
禦筆題詩,巾幗留芳。
召對持續整整兩個時辰。臨結束時,天啟帝忽然命內侍取來禦用文房。這位以木工技藝著稱的皇帝,此刻卻展露了不凡的文采。他凝視著秦良玉征袍上隱約的血跡,略作沉吟,揮毫寫就:
“蜀錦征袍手製成,桃花馬上請長纓。
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裡行?”
當太監抑揚頓挫地誦出這首詩時,在場的閣老們相顧動容。在重文輕武的晚明,皇帝親賦詩篇褒獎武將已屬罕見,更何況受贈者還是個女子!
秦良玉伏地謝恩時,皇帝又特賜尚方劍,許她“便宜行事”。離京那日,京中士民爭相送行。有人注意到,她的白杆槍上係著禦賜的黃綾,與哀悼的白布交織在一起,在冬日的陽光下格外醒目。
這首禦詩很快傳遍九邊,《明史》後來將其完整收錄,成為後世研究明末軍事史的重要史料。而秦良玉在平台召對時提出的九策,雖因黨爭未能儘數施行,但其精髓被孫承宗、袁崇煥等督師吸納,體現在後來的關寧防線上。
烽煙再起,星夜馳援。
時光荏苒,轉眼到了崇禎二年1629)。已屆花甲之年的秦良玉正在石柱整飭軍備,突然接到八百裡加急:皇太極親率八旗勁旅,繞道蒙古破長城而入,直逼北京!
彼時秦良玉舊傷複發,正在敷藥。聞訊後,她一把推開醫官,下令:“點兵!北上!”
部下勸諫:“太保年事已高,不如遣將前往。”
她厲聲嗬斥:“渾河岸邊,我兄弟可曾問過年齡?”
三日內,她親率第二批白杆兵八千餘人誓師出征。這次她特意帶上了新研製的“連環弩車”——將三張強弩固定於車上,以機括聯動,可連續發射九支弩箭。
部隊晝夜兼程,過黃河時遭遇風雪。秦良玉命人將棉被浸油製成火把,繼續夜行。當這支舉著火把的隊伍在深夜穿過河北平原時,沿途百姓皆驚:“南兵至矣!京師有救矣!”
火牛破陣,廣渠揚威。
十一月二十日,白杆兵抵達京郊,立即投入廣渠門外的戰鬥。此時八旗兵已在城外紮營連營十餘裡,尤其一支重甲騎兵“鐵頭子”,所向披靡。
是夜,秦良玉登高觀察敵營,發現後金軍戰馬皆係於營前。一個大膽的計謀在她心中成形。
她令士兵搜集黃牛二百頭,角縛利刃,尾浸桐油。又將白杆槍綁上火把,組成特殊的“火炬槍陣”。子時剛過,突然號炮三響,但見:
火牛陣率先衝出!受驚的牛群拖著火焰直衝敵營,八旗戰馬頓時驚嘶炸營。緊接著,五千白杆兵手持火炬長槍列陣而前。遠遠望去,但見火光如龍,槍影如林,竟將夜空照得亮如白晝。
重甲騎兵在火光下無所遁形,白杆兵專刺馬腿。更有弩車齊發,特製的破甲箭穿透雙重鐵甲。戰至黎明,廣渠門外屍橫遍野,尤以“鐵頭子”騎兵傷亡最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皇太極在龍旗下目睹此景,不禁歎道:“吾自起兵,未嘗見如此戰法!”
戰後檢點,白杆兵傷亡不及五百,卻斬首二千餘級,俘獲戰馬八百匹。兵部尚書李邦華親自犒軍時,見軍中士卒仍在擦拭染血的白杆槍,不禁哽咽:“將軍真乃國之乾臣!”
星辰作證,忠勇流芳。
秦良玉駐守京郊三月,直至後金軍完全退去。這期間,她發明“移動寨堡”之法:以戰車環列為營,車上架設強弓硬弩,營中暗藏地道。八旗兵數次夜襲,皆無功而返。
京郊百姓至今仍傳唱著這樣的歌謠:
“秦太保,夜戰如晝明;
白杆槍,挑落滿天星。
火牛陣,破得韃子營;
老將軍,保得京師寧。”
崇禎三年春,秦良玉班師回川。離京時,她將皇帝賞賜的五千兩白銀儘數分給陣亡將士家屬,自己隻帶著那柄纏滿白布的長槍南歸。
途經渾河時,她命軍隊列陣河岸,以最隆重的苗疆禮儀祭奠亡兄。當紙錢灑落河麵,幸存的老兵看見他們的女帥終於落下熱淚——這是渾河之戰後九年來,她第一次在人前落淚。
此戰後,秦良玉獲授“鎮東將軍”銜,雖仍是石柱宣撫使,實則成為明廷在西南最倚重的軍事力量。而她在廣渠門首創的“火牛陣”,後來被收錄進《武備要略》,成為明清軍事史上的經典戰例。
從平台賜詩到廣渠破敵,秦良玉用她非凡的軍事才能,向世人證明了:縱然是年已花甲的女子,亦能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而在不遠將來,這位傳奇女帥還將麵臨更加嚴峻的考驗——她將要用蒼老的臂膀,獨自撐起搖搖欲墜的大明西南半邊天。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