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秋,曹操於官渡以少勝多,大破袁紹十萬精銳。消息傳開,天下震動。袁紹僅率數百騎倉皇北遁,河北為之奪氣,而曹操的聲望則如日中天。
硝煙未散,屍骸尚待清理,但決定未來北方格局的謀劃,已在勝利者的軍帳中緊鑼密鼓地展開。曹操的中軍大帳內燈火通明,他與郭嘉、荀攸等核心謀士立於巨大的山川輿圖前,所有人的臉上雖帶著連日征戰的疲憊,眼神中卻閃爍著勝局已定後的銳利與審慎。
“袁本初十萬大軍一朝儘喪,此確為不世之功。然,河北地廣民豐,根基未傷,若使其退回鄴城,憑其四世三公之餘威,假以時日,必成心腹大患。”曹操的手指重重地點在鄴城的位置上,聲音沉穩而有力,“然,我軍亦是疲敝之師,傷亡頗重,糧秣消耗巨大。此刻貿然北進,深入敵境,恐為困獸所噬,反失勝機。當下之要,在於鞏固勝果,震懾河北,徐圖後計。”
他環視帳內,一係列深思熟慮後的命令隨之頒布,儘顯其統籌全局的雄才大略。此部署,皆基於此前慶功宴上所定封賞,量才而用,因勢利導:
命趙雲及其所部平南軍,進駐黎陽。此地乃河北門戶,兵家必爭。以趙雲之穩健勇毅,統率這支百戰精銳在此立寨,如同一枚楔子釘在袁紹門前,既可監視鄴城動向,亦可作為日後北進之前哨。
張遼新晉裨將軍,勇猛善戰,甫至便陣斬文醜,令河北軍膽寒。曹操令其領精兵鎮守河內。河內西接並州,北望鄴城,位置關鍵。以此銳氣坐鎮,足以屏障洛陽,威懾並州方向的潛在威脅。
徐晃新拜偏將軍,沉穩善守。曹操使其屯兵於白馬。此地是黃河重要渡口,亦是官渡之戰初期戰場。令其控製此津,既能保障黃河防線,也切斷了袁軍輕易南下的通道。
對新降之將張合、高覽,曹操亦展現出用人不疑的氣度。他親自安撫,表張合為偏將軍,令其協防延津一線;高覽為裨將軍,置於酸棗駐守。此二處皆屬兗州東部要衝,將此二人置於此,既是對其能力的認可,亦是以河北之將守備直麵河北之方向,含有深意。同時,將此二人置於河南腹地,遠離其河北舊部根基,亦是穩妥的製衡之策。
至於曆經苦戰、傷亡頗重的於禁、李典所部,以及作為戰略精銳、消耗亦不小的虎豹騎,則悉數調回許都周邊進行休整、補充兵員裝備。此舉既能令精銳部隊恢複戰力,亦能拱衛京師,應對可能的內外之變。
此一番部署,攻守兼備,既有銳意進取之鋒鏑,亦有穩固後方之磐石。充分展現了曹操在取得空前大勝後,依舊能保持清醒頭腦,進行長遠戰略規劃的梟雄本色。
戰略既定,大軍分批調動。曹操則親率主力,攜大勝之威,浩浩蕩蕩凱旋許都。
許都城外人頭攢動,歡呼如潮,迎接他們的英雄。然而,得勝歸來的榮耀之下,是亟待梳理的龐雜政務與亟待撫慰的累累傷痕。甫一入城,周晏甚至未及回府沐浴更衣,便與曹操簡短交代幾句,徑直打馬轉向尚書台。
尚書台內,依舊是一派井然有序的忙碌景象,但空氣中彌漫的細微緊繃,昭示著戰後巨大的善後壓力。荀彧正伏案疾書,眉宇間凝著揮之不去的疲憊與凝重,案頭公文堆積如山。聽得腳步聲,他抬頭見是周晏,眼中閃過一絲訝異與了然,立刻起身相迎:“子寧?怎不先回府歇息?前線辛勞……”
“文若兄坐鎮後方,統籌調度,才是真辛苦。”周晏擺手打斷他的客套,徑直走到那巨大的公文書架前,目光銳利地掃過,隨即又轉向牆上那張略顯抽象和繁複的兗豫徐區域圖。他眉頭微蹙,顯然對目前純靠人力記憶和傳統文書流轉的處理效率不甚滿意。
“文若兄,眼下千頭萬緒,需得換個法子。”周晏轉身,語氣果斷,不容置疑。他隨手拿起幾份不同顏色的空白帛布,又尋來炭筆,就在荀彧那張寬大的公案旁的空地上鋪開。
荀彧不解其意,但仍揮手讓旁邊侍立的書吏退下,親自為周晏研墨,靜觀其變。
周晏運筆如飛,口中念念有詞:“民夫調度、糧秣轉運、傷員安置、軍功核定、春耕保障……此皆燃眉之急,然亦有輕重緩急。”他筆下迅速勾勒出幾個大小不一的方框,標上不同事項,又以不同顏色的線條連接、標注優先級。“此謂‘優先級調度’,依緊急與重要程度排序,集中力量先攻克關鍵節點,避免人力分散,疲於奔命。”
接著,他又在另一塊大幅帛布上畫出縱橫網格,上方標注事項,側方標注負責官吏與進度狀態。“此乃‘數據看板’,所有緊要事務,何人負責,進展如何,卡在何處,一望可知。每日晨會,隻需對此板半刻鐘,便可掌握全局,及時調整,勝過翻閱無數卷宗。”
荀彧起初眼中僅是疑惑,但隨著周晏的講解與那直觀圖形的呈現,他臉上的神情逐漸由驚訝轉為深思,再由深思化為由衷的讚歎。他指著那“看板”,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激動:“妙哉!如此一來,紛繁政務,皆可量化、可視,脈絡清晰,責任分明!子寧此法,化繁為簡,直指核心,真乃……真乃經天緯地之才!彧……不如也。”他最後一句感慨,發自肺腑,看向周晏的目光中,除了以往的欣賞,更多了幾分折服。
周晏淡然一笑,將炭筆丟開:“工具而已,關鍵在於使用之人。文若兄統籌之能,晏遠不及。往後尚書台便依此框架運作,你我可省卻許多徒勞功夫。”
兩人當即召來核心屬官,周晏親自講解新流程。起初官吏們麵麵相覷,但在荀彧的全力支持下,嘗試半日,效率竟提升顯著,原本嘈雜忙亂的尚書台,竟呈現出一種高效而有序的新氣象。周晏與荀彧並肩立於“看板”前,低聲交換著意見,配合愈發默契,將凱旋後的紛亂政務,梳理得井井有條。
直至日頭偏西,周晏才將後續事宜徹底交給荀彧,揉了揉有些發脹的額角,踏著夕陽餘暉,返回那座已縈繞在心的府邸。
喜歡三國:無冕之相請大家收藏:()三國:無冕之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