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宴之上的風波,如同一塊投入深潭的石子,在天波楊府內部激起了層層漣漪。楊延昭那番不卑不亢、有理有據的反擊,不僅贏得了府中上下,尤其是那些血性家將的暗自喝彩,也讓佘太君和幾位兄長對他有了新的認識。這個“傷後”的六郎,似乎真的不同了。
然而,楊延昭自己卻並無多少得意之情。潘美離去時那看似平靜卻暗藏機鋒的眼神,如同芒刺在背,時刻提醒著他潛在的威脅。朝堂上的敵人,遠比戰場上的明刀明槍更為難纏。他不能再滿足於被動的防禦和緩慢的恢複,必須主動出擊,為自己,也為楊家,編織一張更安全的網。
這日,他尋了個由頭,向母親佘太君提出,想從府中家將、部曲的年輕子弟裡,挑選幾個機敏可靠的,充作親隨。理由冠冕堂皇:他傷勢漸愈,需人協助進行恢複性訓練,平日裡跑腿辦事、研讀兵書也需要人手。更重要的是,他“記憶”尚未完全恢複,有熟悉府中舊事的年輕人在身邊,或有助於想起些什麼。
佘太君何等人物,豈會看不出他這理由背後的深意?她深深看了兒子一眼,沒有多問,隻是沉吟片刻,便點頭應允:“你身邊也確實需要幾個得力的人。府中家將的子弟,多是根底清白、忠勇可靠的,你看中了誰,自己去選便是,選好了報與我知即可。”
有了母親的首肯,楊延昭便開始著手行動。他沒有大張旗鼓,而是借著在演武場活動、去工坊查看的機會,不動聲色地觀察著那些年輕的家將子弟。他看的不僅是武藝高低,更是心性、機敏度,以及眼神中透露出的忠誠與朝氣。
幾天下來,他心中初步有了幾個人選。
其中一人名叫楊洪,年方十八,是府中一位老管家的孫子,自小在楊府長大,武藝紮實,性情沉穩,話不多,但眼神清正,做事極為妥帖。
另一人叫焦讚注:此處借用演義人物名,賦予新角色),並非楊府家生奴仆,而是北地流亡而來的孤兒,被楊業收留,因其勇力過人且知恩圖報,被納入部曲。他生得虎背熊腰,性子略顯莽撞,但勝在赤膽忠心,一根筋地認準了楊家。
還有一人叫孟良同上,借用演義人物名),原是汴京市井子弟,因有些拳腳功夫且為人機靈,被招入府中做護衛。他消息靈通,三教九流都有些門路,雖有些油滑,但大事上卻不糊塗。
這三人,沉穩的楊洪可為臂助,勇悍的焦讚可為先鋒,機靈的孟良則可負責打探消息,正好互補。楊延昭將名單報與佘太君,佘太君略一查看,便知兒子是用了心的,當即批準。
人選既定,楊延昭便將三人召至自己院中。他看著眼前這三個年紀與自己相仿,卻因出身經曆而氣質迥異的年輕人,心中感慨。這或許就是他未來班底的雛形了。
他沒有擺主子的架子,而是讓三人都坐下,親自給他們倒了茶。這舉動讓三人都有些受寵若驚。
“今日叫你們來,沒有彆的事。”楊延昭開門見山,語氣平和卻帶著認真,“我傷勢初愈,許多事力不從心,日後少不得要麻煩三位兄弟相助。”
楊洪立刻拱手,沉穩道:“六公子言重了,能為公子效力,是我等的本分。”
焦讚拍著胸脯,聲如洪鐘:“六公子隻管吩咐!上刀山下火海,我焦讚要是皺一下眉頭,就不是好漢!”
孟良則笑嘻嘻地道:“公子有事儘管交代,跑腿打探,咱在行!”
楊延昭笑了笑,道:“眼下倒不需上刀山。首先,是助我恢複武藝。楊洪,你性情沉穩,根基紮實,日後我練功時,你在旁幫我看著姿勢,若有不對,及時提醒。焦讚,你氣力足,陪我做些對抗練習,但需注意分寸。孟良,你心思活絡,府內府外有什麼新鮮事、有用的消息,多留留意,回來與我說說。”
他這番安排,人儘其才,三人聽了都覺得受到了重視,心中熱乎,齊聲應諾。
“此外,”楊延昭語氣稍沉,“我此番傷後,記憶有些混亂,許多舊事記不真切。你們都是府中老人,或是對汴京熟悉,日後若我問起些什麼,無論是府中舊例,還是市井傳聞,但說無妨,或可助我恢複。”
這為他日後“逐步恢複記憶”,尤其是調查伏擊事件,埋下了合理的伏筆。
從這天起,楊洪、焦讚、孟良三人便正式跟在了楊延昭身邊。楊延昭並未急於向他們灌輸什麼超越時代的思想,而是先從“共同成長”開始。他帶著他們一起在演武場揮汗如雨,將自己融合了現代理念的訓練方法如更係統的體能分配、針對性肌肉訓練)融入其中,美其名曰“嘗試新法,看看效果”。三人起初覺得新奇古怪,但練下來發現確實有些效用,對這位六公子更是佩服。
閒暇時,他便與三人閒聊,聽他們講府中趣事,講汴京見聞,講邊關傳聞。他從不擺架子,如同朋友一般,在潛移默化中,了解著這個時代的方方麵麵,也觀察著三人的品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尤其注重與孟良的交流。孟良消息靈通,往往能帶來一些官方渠道難以獲知的信息。比如,某位官員家仆與人爭執,透露出其主家近來與潘府往來密切;又如,市井間突然流傳起關於某位邊將貪墨的傳言,源頭不明……這些零碎的信息,經過楊延昭的梳理和分析,往往能拚湊出一些有價值的動向。
佘太君將這一切看在眼裡,並未乾涉,反而在暗中行了不少方便。她默許楊延昭調用一些府中資源用於他那些“小打小鬨”的訓練和嘗試,甚至在他需要查閱一些非核心的府中舊檔時,也予以通融。
這一日,楊延昭正在院中指導焦讚如何更有效地控製發力,避免一味蠻乾,孟良興衝衝地跑了進來,壓低聲音道:“公子,打聽到了!上次宮宴後沒幾天,潘府的人,悄悄去見了那個曾被老爺申斥過的行軍司馬王貴!”
王貴!正是三哥楊延光提到的,知曉他們巡邏路線的幾人之一!
楊延昭眼中精光一閃,隨即恢複平靜。他拍了拍孟良的肩膀,讚許道:“做得很好,此事記下,切勿對外聲張。”
他看著眼前因為得到認可而興奮的孟良,以及旁邊認真練習的楊洪和焦讚,心中稍定。
未雨綢繆,聚沙成塔。他知道,自己播下的種子,已經開始悄然生根發芽。雖然距離長成參天大樹還遙遙無期,但至少,他已不再是孤身一人。在這危機四伏的汴京城,在這暗流洶湧的天波楊府,他終於有了第一支可以初步信賴的力量。未來的路,依舊艱難,但他手中的籌碼,正在一點點地增加。
喜歡重生楊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請大家收藏:()重生楊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