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源之事交由孟良暗中尋訪籌劃,楊延昭深知此事急不得,需要耐心等待合適的時機與人選。他的主要精力,依舊放回了自身實力的提升以及對楊家潛在力量的增強上。而“技術”,無疑是他這個穿越者最具優勢的領域之一。
然而,吃過上次“獻策”被父親楊業指出諸多不切實際之處的虧,楊延昭此次變得異常謹慎。他不再提出任何宏大卻空泛的構想,而是將目光投向了那些看似微小、卻能立竿見影提升效率或戰鬥力的“小發明”、“小改良”。這些改動必須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能夠實現,且成本可控,不易引人矚目卻又實用無比。
他的“實驗室”,依舊是那座與他愈發熟稔的工坊。
這一日,他帶著楊洪來到工坊,韓匠頭立刻熱情地迎了上來。如今這位六公子在工匠們心中,已是極受尊敬的存在。
“六公子,您又來指點我們了?”韓匠頭笑容滿麵。
楊延昭笑著擺手:“韓師傅言重了,是來一起參詳些小玩意兒。”他拿出幾張自己繪製的草圖,上麵線條雖然簡單,卻標注清晰。
“韓師傅請看,此物我稱之為‘測距杆’。”他指著第一張圖。那是一個簡單的“t”字形木杆,上麵刻著均勻的刻度。“弩手射擊時,常因距離估算不準而影響精度。使用此物,弩手隻需手臂伸直,握住豎杆,通過橫杆上的刻度與目標比對,便可快速估算出大致距離,雖不精準,卻遠勝憑空猜測。”這是基於相似三角形原理的簡易測距工具,在古代戰爭中早有雛形,楊延昭隻是將其標準化、工具化。
韓匠頭拿起草圖,仔細端詳,眼睛漸漸亮起:“妙啊!此物製作簡單,用料尋常,卻實在有用!尤其對於新弩手,助益極大!”
接著是第二張圖,畫的是一根長管,兩端裝有角度奇特的鏡片此時已有水晶磨製鏡片的技術,多為貴族玩物或方士所用,楊延昭建議尋找替代品或利用現有資源)。“此物暫叫‘窺管’,可用於城牆垛口之後觀察敵情,士兵無需探頭暴露,隻需在牆後通過此物觀察,便可減少被流矢所傷的風險。”這是潛望鏡的原始構想,即便鏡片一時難以解決,利用鏡麵反射的原理,也能製作出功能近似的簡易版本。
韓匠頭撫掌讚歎:“此物若成,實乃守城利器!老朽即刻尋人試製!”
第三張圖則是一些布袋和瓶瓶罐罐的組合,旁邊標注著“急救包”三字。楊延昭解釋道:“此乃單兵急救之物。每個軍士可配備一個小包,內裝:潔淨布條強調需沸水煮過曬乾)用於包紮,金瘡藥粉,一小瓶烈酒用於清洗傷口),還有一根小木棍用於固定骨折)。並需教導兵士,受傷後首要之事,便是用烈酒清洗傷口,再用潔淨布條包紮。雖不能治重傷,但於尋常創傷,或可大大降低潰爛之險。”
這個提議,觸及了古代軍隊最致命的威脅之一——傷口感染。韓匠頭雖不完全明白“感染”之理,但他見過太多因小傷潰爛而死的軍士,聞言神色立刻變得無比鄭重:“公子此議,乃是活人無數的功德!老朽定當嚴格督造,並請夫人下令,著府中懂些醫術的老人,編寫簡易章程,教導家將兵士使用。”
除了這些軍事用途的小發明,楊延昭也將目光投向了民生與技術積累。他拿出了第四張圖,是對現有曲轅犁的進一步改進草圖,主要調整了犁鏟的角度和犁壁的弧度,使其在北方旱田中使用更省力,效率更高。“此物可先在府中田莊試用,若效果好,可悄悄贈與交好將門或附近農戶,不為牟利,隻為積些人望,也讓農人多得些收成。”
最後,他還提出了“楊氏炒鋼法”的簡化普及版思路。此時的灌鋼法已很先進,但楊延昭提出的是一些具體的操作細節優化,比如對鼓風、攪拌、爐溫控製的更精細化要求,並強調記錄每次操作與成品質量的關係,試圖建立一套更穩定、可複製的生產流程。“此法不追求打造神兵,隻求讓我楊家工坊所出之尋常鐵料,質量更均一,更勝旁人一籌。此為根基。”
韓匠頭看著這些圖紙和聽著楊延昭的講解,激動得手都有些顫抖。這位六公子拿出的每一樣東西,都不是什麼驚世駭俗的“仙法”,卻樣樣切中要害,於細微處見真章,實用性極強!
“六公子真乃神人也!”韓匠頭由衷讚道,“這些物件,看似小巧,卻皆是千金難買的實用之法!老朽……老朽這就帶人,一件件試製出來!”
楊延昭叮囑道:“韓師傅,這些東西,除急救包需儘快推廣府內使用外,其餘幾樣,尤其是窺管和炒鋼法的改良,初期務必保密,僅在府內工坊小範圍試用、改進,待成熟之後,再視情況而定。”
“老朽明白!絕不敢泄露公子妙法!”韓匠頭鄭重保證。
接下來的日子,工坊變得更加忙碌而充滿活力。測距杆和改良曲轅犁很快試製成功,效果立竿見影,率先在府內田莊和家將訓練中投入使用,引來一片稱奇。簡易版的“窺管”利用鏡麵反射原理也做了出來,雖然視野和清晰度有限,但確實能有效保護觀察者,被佘太君得知後,下令秘密製作一批,準備送往邊關。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而單兵急救包和相關的傷口處理規範,則在楊延昭的堅持和佘太君的支持下,率先在天波府的家將部曲中強製推行。起初還有些老兵不以為意,但當幾次小傷意外因及時用烈酒清洗和潔淨包紮而快速愈合後,所有人都意識到了其好處,推行變得異常順利。
府中上下,從工匠到家將,對這位六公子的“奇思妙想”已然從最初的新奇、懷疑,變成了如今的由衷佩服和期待。甚至有人私下傳言,六公子是得了工神魯班的點化。
楊業在一次回府時,也特意試用了一下那測距杆和窺管,他沉默地擺弄了許久,最後隻對佘太君說了一句:“此子……所慮之深之實,已遠超其齡。”語氣中,帶著難以掩飾的複雜與一絲欣慰。
楊延昭站在工坊外,聽著裡麵叮叮當當的敲打聲,看著家將們熟練地使用著測距杆訓練弩箭,心中平靜而充實。
他知道,這些“小玩意兒”無法立刻改變大局,但它們像一顆顆不起眼的種子,正在悄然改變著一些細微的層麵。它們在提升著楊家的硬實力,積累著技術經驗,凝聚著人心,也鞏固著他在府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科技的火花,已然在這座將門府邸中悄然點燃。雖然隻是星星之火,但誰又能斷言,它未來不能形成燎原之勢呢?他播下的,是希望的種子,也是力量的萌芽。這一切,都在為他未來那更宏大的藍圖,默默地夯實著基礎。
喜歡重生楊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請大家收藏:()重生楊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