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武的勝利與隨之而來的風波,讓楊延昭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一個殘酷的現實:大宋軍隊的積弊,絕非他整訓一個虎翼軍左廂就能改變的。底層兵卒並非缺乏勇氣,而是被陳腐的體製、腐敗的軍官和落後的訓練方式所扼殺。將領的選拔,也多依賴於門第、關係或單純的個人勇武,缺乏係統性的培養。
“一支軍隊的強大,根源在於合格的軍官。”夜深人靜時,楊延昭在書房中對著巨大的大宋疆域圖,喃喃自語。他想起了現代社會的軍事院校,那種成體係、分專業、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培養模式。一個大膽的念頭,如同破土的春筍,在他心中瘋狂滋生。
為何不能在大宋,建立一所“將門軍校”?
這個想法讓他自己都感到一陣心跳加速。這絕非小事,一旦提出,必將觸動無數人的利益,甚至可能被扣上“結黨營私”、“培植私人勢力”的可怕罪名。但若能成功,其意義將遠超整頓十支虎翼軍!這能為大宋源源不斷地輸送懂得現代相對而言)軍事思想、忠於國家、而非僅忠於某個將領的職業軍官,從根本上提升軍隊的戰鬥力。
他深知此事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由他這樣一個資曆尚淺的年輕人貿然提出。他需要鋪墊,需要造勢,更需要尋找強大而可靠的同盟。
機會來自於一次由皇帝親自主持的、範圍較小的禦前軍事會議,與會者除了樞密使潘美、副使等重臣外,還有幾位如曹彬、崔翰這樣的宿將,以及少數像楊延昭這樣因特殊表現而被特許列席的年輕俊傑。議題依舊是圍繞著北疆局勢以及禁軍整頓展開。
會議上,潘美再次強調了加強傳統操練、嚴明軍紀主要指底層)的重要性。幾位老將軍也多附和,所言無非是老生常談。
輪到楊延昭發言時,他並沒有直接拋出“軍校”的構想,而是采取了迂回的策略。他先是肯定了諸位老將軍的意見,然後話鋒一轉,道:“陛下,諸位大人,末將近日整訓虎翼軍左廂,深感軍中有一頑疾,非嚴刑峻法或尋常操練所能根治。”
眾人的目光聚焦在他身上。趙光義饒有興趣地抬了抬手:“講。”
“便是這軍中,尤其是中下層軍官,良莠不齊,匱乏甚巨。”楊延昭語氣沉痛,“許多隊正、都頭,或憑勇力晉升,卻不通戰陣配合;或靠資曆熬上,卻思想僵化,不知變通;更有甚者,連基本的地圖辨識、軍令文書都難以通曉。如此軍官,如何能帶好兵?如何能應對複雜戰局?”
他列舉了幾個在整訓中遇到的真實例子,比如有軍官看不懂簡單的陣型變換旗語,有隊正麵對複雜地形不知如何合理分配兵力等等。這些都是瑣碎卻真實存在的問題,聽得幾位老將軍也微微蹙眉,他們帶兵多年,豈會不知?
“楊參軍所言,確是實情。”曹彬歎了口氣,“然則,軍官選拔,曆來如此,非一日之寒。”
“曹將軍所言極是,此確非一日之寒。”楊延昭接過話頭,“正因其積重難返,才更需尋求根治之法。末將愚見,以往師傅帶徒弟、父傳子承的舊法,雖能出個彆良將,卻難保軍官隊伍整體素質。且各家所學,各有側重,難以統一,於大軍團協同作戰,尤為不利。”
潘美冷哼一聲:“依你之見,該當如何?莫非你有更好的法子?”
“末將不敢妄言更好,隻是有些粗淺想法,供陛下與諸位大人參詳。”楊延昭態度謙遜,內容卻石破天驚,“可否……效仿國子監,設立一專門之學府?不論文武,隻論才學誌趣,遴選年輕聰穎、身家清白之軍官子弟或有功兵士入學?”
他刻意避開了“軍校”這個敏感的詞彙,用了“專門之學府”的模糊說法。
“於此學府中,不獨教授個人武藝,更需係統傳授:兵法謀略、山川地理、陣型演變、軍械原理、旗語號令、急救包紮,乃至簡單算術、文書撰寫等。可聘請經驗豐富的老將、通曉地理的文人、乃至技藝精湛的工匠為師。學員需經曆沙盤推演、實戰演練考核。學業有成者,再分派各軍任職。如此,或可為我大宋,培養一批根基紮實、見識統一、可堪大用的軍中棟梁!”
他將現代軍事院校的核心要素,用這個時代能夠理解的方式,清晰地勾勒出來!
殿內一片寂靜!落針可聞!
這個構想太過於超前,太過於大膽!幾乎是要顛覆千百年來軍隊將領的培養模式!
潘美的臉色瞬間陰沉如水,他幾乎是立刻看到了這“學府”背後潛藏的、對現有將門勢力尤其是他這類依靠門生故舊掌控軍隊的)的巨大威脅!一旦此議施行,軍隊的晉升渠道將被很大程度上收歸“官方”,他們這些老將的影響力必將大打折扣!
“荒謬!”潘美厲聲斥道,“軍旅之事,重在實戰!豈是坐而論道、紙上談兵所能培養?設立此等學府,徒耗國帑,培養出的儘是些隻會空談的趙括之流!於國何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潘樞密此言差矣!”出乎所有人意料,一向以剛直著稱的寇準,竟在此刻出言支持楊延昭,“下官以為,楊參軍此議,頗有見地!將領豈能隻知好勇鬥狠?不通文墨,不明地理,不曉大勢,如何能統帥千軍萬馬?係統學習,博采眾長,正可補實戰經驗之不足!若能使軍官皆知兵、知地、知天時,我軍戰力,何愁不增?”
寇準的發言,代表著部分有遠見文官的態度,他們希望軍隊更加專業化,也更便於朝廷掌控。
曹彬、崔翰等宿將則陷入了沉思。他們本能地覺得潘美說得有道理,軍隊需要血與火的錘煉。但楊延昭指出的軍官素質低下的問題,又確實是困擾他們多年的頑疾。這個“學府”的構想,雖然冒險,卻似乎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
龍椅上的趙光義,眼神深邃難測。他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提議背後的多重含義——提升軍隊戰鬥力,削弱個彆將領對軍隊的壟斷,加強中央集權……每一點,都深深吸引著他這個皇帝。但其中的阻力,他也心知肚明。
爭論在殿內持續了許久。支持者與反對者各執一詞,誰也說服不了誰。
最終,趙光義沒有立刻做出決斷。他深深地看了楊延昭一眼,緩緩開口道:“楊六郎此議……甚為新奇,關係重大,容朕細細思量。今日暫且議到此。”
雖然沒有結果,但楊延昭知道,他成功地將這顆種子,埋進了最高權力者的心中。他沒有指望能一蹴而就,隻要皇帝開始思考,隻要在朝堂上引起了爭論,他的目的就達到了。
“將門軍校”的構想,如同一塊投入平靜湖麵的巨石,雖然未能立刻掀起萬丈波瀾,但其引發的暗流,已經開始在大宋權力的最深處湧動。楊延昭知道,他點燃的這把火,將會在未來,以他意想不到的方式,劇烈地燃燒起來。而這,正是他撬動這個時代,所必需的力量支點之一。
喜歡重生楊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請大家收藏:()重生楊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