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十九年,盛夏。
建安城的擴建工程已近尾聲。新城牆比舊城向外拓展了一倍,采用的依然是當地紅石,但砌築技法已融合了漢式夯土與印加巨石工藝,顯得更加堅固雄偉。
城內街道縱橫,坊市分明,太廟、社稷壇、官署、學宮一應俱全,儼然已是海外漢邦的氣象。
這日,曹植在新建的王府正殿召集重臣,商議推行新政。
“王爺,”劉曄率先出列,手持玉笏,聲音清朗,“自去歲登陸以來,我軍已控扼安第斯山東麓沿海平原及石蛇峽穀以西庫斯科盆地大部,直接統轄漢夷百姓逾十萬口,間接羈縻部族更多。當務之急,是確立治國綱紀,使百姓有所適從。”
曹植微微頷首:“國相有何具體方略?”
劉曄早有準備,從袖中取出一卷帛書:“臣與孝先、公仁等曆時三月,草擬《唐漢新律》十二篇,共五百條。其要旨在於‘因俗而治,漸行漢化’。”
他頓了頓,詳細解釋道:“刑法篇多依神州律,但去除一些過於嚴苛的條款;民律篇則承認部分土著習俗,如梯田水源共用之製、山神祭祀等;商律篇規範市舶交易,定三十稅一之製。”
董昭補充道:“賦稅方麵,臣建議行‘租庸調’之法,但需變通。土著新附之民,首年免租,次年半租,第三年方全征。漢人移民則首年免調,以鼓勵墾荒。”
曹植仔細翻閱律條,見其中對土地分配、徭役征發、商貿往來、婚姻繼承等都有細致規定,尤其對保護土著權益、禁止強買強賣等多有強調,不禁露出滿意之色。
“律令乃治國之基。”他提筆在扉頁批注,“可先在建安城及鎮夷關試行三個月,收集民情,再行修訂後頒行全境。”
這時,鐘繇起身奏報:“王爺,文教之事關乎國本。今建安城設大學一所,收漢夷子弟三百人;各郡縣設官學十二所,收學子千餘人;另在歸附部落設蒙學三十餘所。然教材匱乏,師資不足,尤缺通曉雙語的教習。”
曹植沉吟片刻:“可從土著長老中選拔通曉漢事者,授以‘教化郎’之職,協助教學。教材方麵……”他看向一直靜坐的法正,“孝直博聞強識,可主持編撰一套《唐洲風土誌》,既為教材,亦資治國。”
法正領命:“臣已收集各地物產、民俗、地理資料百餘卷,三月內可成初稿。”
毛玠則提出一個迫切問題:“王爺,各官府文書往來,仍以竹簡、木牘為主。此地竹木雖多,但製作繁複,運輸不便。土著有以羊皮、棉布為書寫材料者,亦非長久之計。”
“此事孤已有考量。”曹植微微一笑,“登陸時攜帶的造紙工匠,已在城南建立紙坊。近日試用樹皮、麻纖維造出新紙,雖不及中原宣紙,已堪使用。”他下令道:“命紙坊擴大規模,優先供應官府文書與學堂教材。”
朝會從清晨持續到午後,各項新政逐一議定。最後曹植宣布成立“政務堂”,以劉曄為首,董昭、鐘繇、毛玠、法正等參與,總攬民政,五日一議,大事稟報。
政務既定,曹植更關心的是民生的改善。三日後,他輕車簡從,隻帶數名侍衛,親自巡視建安城外的農莊。
時值玉米抽穗的季節,廣袤的田野一片翠綠。漢人農夫與土著並肩勞作,中原傳來的曲轅犁與當地的踏犁並用,水車吱呀呀地轉動,將溪水引上高處的梯田。
在一個新建的村落,曹植走進一戶漢夷通婚的家庭。丈夫是來自青州的屯田兵,妻子是科拉部落的女子,他們的混血兒子剛滿周歲,正在院中學步。
“收成如何?”曹植接過老農遞來的水碗,裡麵是用當地果實釀造的酒漿。
“托王爺的福!”老農笑容滿麵,“這唐洲土地肥沃,玉米一季頂中原兩季收成。官府又貸給種子、農具,今年定是個豐收年!”
曹植注意到院牆上掛著一塊木牌,上麵用漢字和象形符號寫著“孝悌忠信”四字。
隨行的裡正解釋道:“這是鐘大人推行的‘家訓牌’,每家一塊,教人向善。”
在村頭的學堂裡,十幾個漢夷孩童正在朗讀《急就篇》。年輕的教員是個落魄士子,三年前隨船隊來到唐洲。
“學生們進步很快。”教員自豪地展示學生的作業,“特彆是土著孩子,記憶力極好,有的已能背誦《孝經》。”
曹植隨手翻看作業本,見一個土著孩子用稚嫩的筆跡寫道:“我父漢人,我母印加,我乃唐漢子民。”他不禁動容。
離開村落時已近黃昏。夕陽西下,炊煙嫋嫋,田野裡歸家的農夫唱著雜糅了漢語和土語詞彙的山歌。曹植駐馬遠眺,對隨行的劉曄感歎道:
“去歲此時,我等尚在海上漂泊。今日見此景象,方知華夏文明之生命力。”
劉曄點頭:“臣觀此地漢夷交融之勢,忽有所悟。或許千百年後,這將是一個既承漢統、又具唐洲特色的嶄新文明。”
然而,文明的融合從來不是一帆風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七日後,鎮夷關急報:因一起土地糾紛,漢人移民與土著部落發生械鬥,死傷三十餘人。當地官員處置不當,引發土著大規模聚集抗議。
曹植聞報,立即命曹仁前往處置,並帶上鐘繇同行。
曹仁到達後,並未立即鎮壓,而是先搭建祭壇,按土著禮儀祭祀山神,然後召集雙方長老,公開審理。
調查發現,糾紛源於溝通不暢:漢人按照地契開墾“荒地”,殊不知那是土著輪耕的休耕地。而土著也不理解漢人“土地私有”的概念。
曹仁最終判決:漢人賠償土著損失,但土著需承認地契效力;爭議土地改為公私共用,漢人耕種時,土著可繼續采集草藥、舉行祭祀。
這個充滿智慧的判決平息了風波。鐘繇趁機編撰《漢夷和睦條約》,用雙語刻在石碑上,立在鎮夷關前。
消息傳回,曹植對眾臣道:“治國如烹小鮮,既要有漢家的規矩,也要尊重土著的傳統。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秋收時節,建安城的太倉堆滿了金黃的玉米,銀庫裡的金錠與日俱增。最讓曹植欣慰的是,各學堂的第一批學生已經能熟練使用漢語,開始學習更深的經典。
八月十五,唐漢王國舉行了立國後的第一個中秋佳節。建安城張燈結彩,漢人與土著共同賞月、祭祖、分享月餅。曹植在新建的望樓設宴,與民同樂。
酒至半酣,他憑欄遠望,但見城中燈火通明,不同族裔的百姓摩肩接踵,各種語言的歡笑聲交織在一起。
遠山如黛,新月如銀,這片曾經陌生的土地,已然成為了數萬人的家園。
鐘繇即席賦詩:“越海開新境,融夷立漢基。文明如水勢,東去不複西。”
曹植擊節讚歎,舉杯對眾臣道:“願我唐漢,文明永續,社稷長存!”
滿座皆起,山呼千歲。
而在建安城外的驛道上,信使正策馬飛奔,帶來南方的最新消息:徐晃的探險隊已經找到了通往太平洋沿岸的新路線,一片更加廣袤的天地,正在向他們招手。
唐漢王國的車輪,繼續向前。
喜歡漢末烽煙,特種兵王的爭霸之路請大家收藏:()漢末烽煙,特種兵王的爭霸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