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天下為公。在這片土地上,無論漢夷,隻要認同唐漢,便是我國子民。”
這三條原則,後來被鐫刻在明政殿的銅柱上,成為唐漢王國的立國綱領。
朝會之後,一係列具體政策陸續出台:
教育方麵,鐘繇主持編撰的《唐洲通用字典》完成,收錄漢字六千,附土著語言對照;
法律方麵,頒布《新律疏議》,對《唐漢新律》進行詳細解釋,特彆強調了對土著權益的保護;
經濟方麵,董昭建立“平準倉”,在豐收時收購糧食,荒年時平價出售,穩定物價;
農業方麵,推廣漢夷結合的耕作技術,中原的精耕細作與土著的梯田農業完美融合;
最引人注目的是,曹植下詔設立“鴻臚院”,專門研究各土著文明的文化、技術,由劉曄兼任院使。
政策的成效很快顯現。到秋收時節,全國糧食產量再創新高,首次實現自給自足。
金礦、銀礦、銅礦有序開采,國庫充盈。各部落爭相派遣子弟入學,建安大學的學生人數突破千人。
十月,發生了一件具有象征意義的大事:第一個完全在唐洲出生的漢人嬰兒父母都是首批移民)和第一個通過科舉獲得官職的土著青年,在同一天受到曹植接見。
“你叫什麼名字?”曹植問那個皮膚微黑的年輕官員。
“回王爺,學生取漢姓為秦,名懷遠。”青年用流利的漢語回答,“家父是奇穆長老,家母是漢人。”
曹植欣慰點頭,賜他“文明郎”之號,派往南方協助徐晃處理民族事務。
當晚,曹植在日記中寫道:“今日見秦懷遠,忽有所悟。或許千百年後,這片土地上的百姓,已不分漢夷,皆以唐漢為榮。”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然而,在王國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繁榮和發展的時期,北方傳來了令人震驚的緊急消息:海軍統領周循不幸身患重病,情況危急。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靂,讓整個王國上下都為之震動。
與此同時,北方的瑪雅地區也發生了劇烈的政治動蕩。原本的統治者被推翻,新的統治者上台,他的態度強硬,毫不妥協,使得原本就複雜的北方局勢變得更加緊張。
北海的邊境線上,緊張氣氛驟然升溫,戰爭的陰雲開始籠罩在兩國之間。
在南方,徐晃將軍也緊急送來了密報。他報告說,在遙遠的奇穆王國內部,一場激烈的內亂正在上演。
主戰派在政治鬥爭中占據了上風,他們主張對外擴張,與鄰國發生衝突。這一派彆的崛起導致了邊境地區的摩擦日益增多,小規模的衝突不斷發生,使得南方邊境的局勢變得異常緊張。
徐晃在密報中強調,如果局勢得不到有效控製,可能會引發更大規模的戰爭,這將對整個王國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曹植放下奏報,走到巨幅地圖前。地圖上,唐漢王國的疆域已經相當可觀,但南北兩端的威脅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頭頂。
“傳曹仁、夏侯惇。”他沉聲下令,“是時候展示我們的武力了。”
治世需要文教,但和平往往需要刀劍來扞衛。唐漢王國即將迎來立國以來最嚴峻的考驗。
喜歡漢末烽煙,特種兵王的爭霸之路請大家收藏:()漢末烽煙,特種兵王的爭霸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