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二十一年,十月。唐漢王國在經曆南北兩線戰事後,終於迎來了寶貴的和平發展期。曹植在政務堂召開了一次決定王國未來走向的重要會議。
"諸位,"曹植開門見山,"連年征戰,雖開疆拓土,卻也民生疲憊。孤意已決,未來三年,當以休養生息、鞏固內政為要。"
周循率先讚同:"王爺明鑒。據臣統計,我國現有疆域東西三千裡,南北四千裡,直接統禦人口已逾三十萬。當務之急,是消化既有領土,而非繼續擴張。”
劉曄呈上詳儘的國情報告:"東至海岸,西至安第斯山脈,南抵奇穆故地,北達雨林邊緣。新附之地,政令尚未通達,民心尚未歸附。若再啟戰端,恐生內亂。"
曹仁從軍事角度補充:"各要地駐軍分散,補給線過長。應當收縮防線,重點經營核心區域。"
會議最終確定了"三年發展方略":一、軍事上轉入防禦,整編軍隊,重點布防建安城、鎮夷關、靖南堡三大樞紐;二、政治上推行郡縣製,將全國劃分為九郡八十一縣,派遣流官治理;三、經濟上鼓勵墾荒,推廣漢夷結合的農耕技術;四、文化上加快教化,在各郡縣設立官學。
這一戰略轉變立即產生了效果。
在南方,徐晃將駐軍收縮至雨林邊緣的靖南堡,與奇穆王國劃定明確邊界。雙方在邊境設立五市,奇穆的青銅器與唐漢的絲綢瓷器開始流通。
"這樣更好,"徐晃在給曹植的奏折中寫道,"一匹絲綢換十斤青銅,比用將士性命去搶奪劃算得多。"
在北方,周循的水師重點巡邏建安城至鎮北港的核心航線,對更北方的海域則采取守勢。通過與瑪雅各城邦的貿易,唐漢獲得了急需的棉花和可可。
最顯著的變化發生在內陸。曹仁坐鎮鎮夷關,開始係統性地將印加各部落納入郡縣體係。
"不再要求他們稱臣納貢,"曹仁對部落首領們說,"而是成為唐漢的子民。你們的子弟可以入學、做官,與漢人通婚。"
這一政策遭到了部分保守部落的抵製。以科拉部落殘餘勢力為首的幾個部落暗中串聯,準備在安第斯山區起事。
然而這一次,情報係統提前發現了苗頭。"王爺,"董昭深夜求見,"科拉餘孽勾結三個山地部落,計劃在雪融時發動叛亂。"
曹植沉吟片刻:"有多少人參與?"
"預計可集結五千人。但他們缺少武器和糧草,成不了大氣候。"
"那就不要打草驚蛇。"曹植做出決斷,"讓鐘繇先去處理。"
鐘繇采取了一套組合拳:首先派遣學有所成的土著學子回鄉省親,宣傳王國的惠民政策;接著開放邊境集市,以優惠價格向山區供應鹽鐵;最後,他親自前往各部落,主持漢夷通婚的婚禮。
這一係列舉措很快瓦解了叛亂聯盟。當春天來臨,預想中的叛亂沒有發生,反而有更多部落主動請求內附。
"教化之功,勝於刀兵。"鐘繇欣慰地總結。
天啟二十二年,唐漢王國迎來了立國以來最好的年景。
建安城人口突破十萬,成為新大陸最繁華的都市;全國糧食產量翻番,首次實現自給自足;各礦場金銀銅鐵產量持續增長,國庫充盈;最讓人欣喜的是,新生嬰兒中混血兒的比例已超過四成。
"這才是立國之本。"曹植在視察建安大學時,看著課堂上漢夷子弟共讀詩書的景象,不禁感慨。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
就在唐漢專注於內政建設時,外部環境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西班牙人在加勒比海加速擴張,其探險船隊已多次出現在唐漢東部海域。更北方,羅馬的商船隊也開始了跨太平洋的試探性航行。
一日,董昭帶來一份來自遙遠故土的特殊文書:“王爺,神州帝國來使,帶來了陛下的新年詔書。”
曹植率領文武百官,在新建的承天門廣場隆重迎接帝國使團。
使臣宣讀的詔書中,皇帝王韌對海外諸王的發展給予了高度肯定,並提出了新的期望:“...爾等跨海開疆,揚漢威於絕域,朕心甚慰。今四海雖定,然教化未周。望爾諸王各守其土,廣傳漢禮,使王道遍行新洲...”
使團還帶來了一個意味深長的消息:皇帝正在籌建“遠洋都護府”,未來將統籌各海外漢邦與帝國的聯絡。
這個消息在唐漢高層引起了不同反響。
會後,劉曄私下對曹植說道:“王爺,陛下設立都護府,意在加強帝國對海外諸邦的統轄。我等雖忠心不貳,然則...”
曹植明白劉曄的未儘之言。他沉思良久,緩緩道:“陛下深謀遠慮,非我等所能揣度。然唐漢基業,乃陛下親授,你我隻需恪儘職守,不負聖恩即可。”
但他也清楚,帝國的這個舉措,意味著海外漢邦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未來的唐漢,需要在忠於帝國和保持自主之間找到平衡。
“加強水師建設,”他下令周循,“我們要有能力保護自己的海疆,也要能在必要時,為帝國提供助力。”
與此同時,他要求董昭加強對其他海外漢邦的情報收集:“炎漢、商漢、南漢、明漢,各邦近況如何,我們要心中有數。”
而在安第斯山的深處,一個更大的秘密正在等待發掘。幾個采礦的土著在深山中發現了一處古老的遺跡,那裡的文字既非漢文,也非任何已知土著的文字,其建築風格也與周邊部落大相徑庭。
似乎在這片新大陸上,還埋藏著不為人知的古老文明。這個發現,或許將改變唐漢王國對新大陸的認知。
新的故事,正在平靜的表象下悄然醞釀。釀。
喜歡漢末烽煙,特種兵王的爭霸之路請大家收藏:()漢末烽煙,特種兵王的爭霸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