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之與阿,相去幾何?”選自《老子》,此處阿讀“he”,通“嗬”,斥責的意思。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是《老子》即《道德經》)中一句充滿辯證智慧的名言。它雖然簡短,卻觸及了道家思想的核心。
一、原文、翻譯與意義
1.原文出處
這句話出自《老子·第二十章》。讓我們看一下完整的上下文節選: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2.現代漢語翻譯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恭敬的應答“唯”與怠慢的應答“阿”,這兩者之間相差能有多少呢?
“唯”:古代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恭敬的應答聲,聲音短促清脆,表示順從。
“阿”:同“訶”,或作“嗬”,是怠慢、敷衍、甚至帶有嗬斥意味的應答聲。
“善之與惡,相去若何?”:善良與醜惡,這兩者之間相差又有多大呢?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儘管有上述思考)但人們所畏懼的權威、禮法),我也不能不畏懼。
“荒兮,其未央哉!”:這世間的道理)茫茫無邊啊,好像沒有儘頭!
3.要表達的核心意義
老子通過這句反問,旨在表達以下幾層深刻含義:
消解世俗價值的絕對對立:在世人看來,“唯”與“阿”恭敬與怠慢)、“善”與“惡”是截然相反、價值判斷分明的行為。但老子卻指出,它們的差彆其實很小,甚至是相對的。這種差彆很多時候隻是表麵的、人為規定的,而非本質的、絕對的。
揭示價值的相對性:一個行為是“善”是“惡”,一種態度是“恭”是“倨”,往往取決於觀察的視角和當時的標準。今天被認為是“善”的,明天可能被視為“惡”;在此地是“恭敬”的,在彼地可能就成了“諂媚”。
批判形式化的禮教:老子生活在周代禮樂製度逐漸僵化、流於形式的時代。他認為,過於強調“唯”與“阿”這種外在的、形式化的禮節區分,會讓人失去內心的淳樸和真誠。他引導人們超越這些表麵的、二元對立的價值觀,去探尋背後那個統一、永恒的“道”。
二、《老子》的創作背景與創作者介紹
1.創作者: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陳國苦縣人今河南鹿邑)。他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因此博學多聞,通曉古今之變。
他是一位神秘的隱士型哲學家,關於他的生平記載甚少,最著名的傳說便是他晚年見周朝衰微,騎青牛西出函穀關,應關令尹喜之請,寫下了五千餘言的《道德經》,而後飄然不知所終。
他被後世道教尊為始祖,奉為“太上老君”。
2.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春秋末期,天下大亂,諸侯爭霸,戰爭頻繁,社會秩序周禮)崩壞。思想家們都在尋求如何治國安民、如何在這亂世中安身立命的答案。
思想動機:與孔子試圖“克己複禮”來恢複社會秩序不同,老子選擇了更為根本的路徑。他認為一切紛爭的根源在於人們背離了“道”。他追溯萬物的本源,提出了以“道”為核心,“無為而治”、“順應自然”的一整套哲學思想,旨在從根本上解決社會與人生的困境。
三、《老子》的現實意義
《道德經》雖古老,但其智慧在當今社會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1.為人處世:謙卑與包容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教導我們不必過於執著於他人的態度是恭敬還是輕蔑,也不必固守自己對“善”“惡”的刻板判斷。這能幫助我們培養寵辱不驚的心態和包容的胸懷,減少人際摩擦與內心焦慮。
2.管理智慧:無為而治
“治大國若烹小鮮”、“我無為而民自化”等思想,啟示現代管理者要尊重規律,減少不必要的乾預和微觀管理,創造環境讓下屬和係統自行發揮效能,達到“事半功倍”的管理境界。
3.生態觀:人與自然和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中國古代最深刻的生態智慧,強調人類應順應自然規律,而非一味地征服和索取。這對於應對當今全球性的環境危機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4.個人修養:致虛守靜
“五色令人目盲……”、“淡泊明誌,寧靜致遠”等思想,為身處信息爆炸、物欲橫流時代的現代人提供了一劑清醒劑。它提醒我們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要回歸內心的寧靜,看清什麼是真正重要的東西。
5.辯證思維:禍福相依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句名言教導我們以發展、辯證的眼光看問題。在順境時不驕縱,在逆境時不絕望,深刻理解事物會向其對立麵轉化的規律,從而保持一種從容和睿智的生活態度。
總結而言,《老子》的智慧如同一個深邃的泉眼,曆經兩千五百餘年依然能滋養現代人的心靈。從“唯之與阿”的相對性思考,到“道法自然”的終極追求,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超越二元對立、與世界和諧共處的生存哲學。
喜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請大家收藏:()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