靄ai,雲霧。蘇軾《題南溪竹上》詩:“山頭靄靄暮雲橫。”
關於蘇軾《題南溪竹上》這首詩,需要首先澄清一個重要的文獻事實:此詩在蘇軾現存權威文集中並未收錄,其出處存在爭議。根據學界考證,這首詩更可能是宋代其他文人的作品,後被誤歸入蘇軾名下。但考慮到字典中有列出,我將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為讀者朋友們梳理相關信息。
一、詩歌原文與出處辨析
《題南溪竹上》傳為蘇軾作,實存疑)
小序:”蘇軾嘗遊南溪,醉臥竹間,題詩竹上雲。“
詩句:
山頭靄靄暮雲橫,古木蒼蒼亂石堆。
獨倚闌乾無一事,此身如在畫中行。
出處辨析:
此詩最早見於一些地方誌和宋代筆記如《宋人軼事彙編》),但未被《蘇軾詩集》中華書局校注本)等權威版本收錄。從風格判斷,其淺白直露的寫景方式與蘇軾凝練厚重的典型風格存在差異,更可能是後人偽托或張冠李戴。
二、全文注釋與翻譯基於現存詩句)
注釋:
靄靄:雲霧密集的樣子與陶淵明“靄靄停雲”意象一脈相承)
蒼蒼:形容樹木深青色,顯蒼古之態
亂石堆:暗合蘇軾“亂石穿空”中對自然力量的偏愛
獨倚闌乾:典型文人姿態,展現超然物外的觀照心境
白話翻譯:
山巔之上暮雲低垂,層層疊疊橫亙天際,
古樹蒼鬱深沉,與散亂的岩石相依。
我獨自倚著欄杆靜享這份閒適,
仿佛置身畫卷之中,物我兩忘。
三、創作背景與意義假設為蘇軾作)
1.可能的背景
若此詩確與蘇軾相關,應作於其貶謫黃州10801084)或惠州10941097)時期。此時蘇軾常通過山水遊覽尋求精神解脫,符合“南溪”野遊的場景。
2.核心意境
自然與人的融合:通過“暮雲橫”“古木蒼蒼”的宏大意象,反襯“獨倚闌乾”的個體渺小,最終達成“畫中行”的物我合一境界
困境中的超脫:即便身處“亂石堆”般的艱險環境,仍能發現如畫美感,體現其“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哲學
四、蘇軾生平與藝術精神以此詩為引)
蘇軾10371101)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壇領袖
人生軌跡:
年少成名:嘉佑二年1057)進士及第
仕途波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外放,又因“烏台詩案”貶黃州
晚年流徙:謫惠州、儋州,終逝於常州
文學成就:
詞開豪放一派《念奴嬌·赤壁懷古》)
散文列“唐宋八大家”
詩富理趣《題西林壁》)
與此詩相通的蘇軾思想:
雖然此詩真偽存疑,但其中體現的“在自然中發現美”與“超然自適”的情懷,完全契合蘇軾的創作精神。如下列確屬蘇軾的詩句可作參照:
“我行無所赴,悠揚信舴艋”《次韻答參寥》)
“江南春儘水如天,罨畫樓台綠樹邊”《書袞儀所藏惠崇畫》)
五、學術建議
1.若您需引用此詩,建議注明“傳為蘇軾作”並說明出處存疑
2.推薦閱讀蘇軾確鑿的山水詩代表作:
《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
《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
通過這首詩的辨析,我們不僅接觸到一首有趣的存疑作品,更得以深入理解蘇軾真正的藝術精神——在真實與傳說之間,恰恰彰顯了蘇軾作為文化符號的永恒魅力。
上文提到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宋代文學家蘇軾最負盛名的詞作,被譽為宋詞豪放派的巔峰之作。以下是其全文、翻譯及深度解析。
一、全文與注釋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儘,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注釋:
風流人物:傑出的英雄人物。
故壘:古老的軍事營壘。
周郎:指三國時吳國名將周瑜,字公瑾,二十四歲即為吳國中郎將,人稱“周郎”。
赤壁:蘇軾所遊實為黃州赤鼻磯,並非赤壁之戰舊址,此處是借景抒懷。
小喬:喬公之女,周瑜之妻,與其姊大喬並稱國色。
雄姿英發:姿態雄武,英氣勃發。
羽扇綸巾:手執羽毛扇,頭戴青絲巾。這是儒將的典型裝扮,形容周瑜從容閒雅。
檣櫓:代指曹操的戰船。一作“強虜”。
華發:白發。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酹:將酒灑在地上或水中,以示祭奠。
二、白話翻譯
長江之水滾滾東流,千百年來,無數英雄豪傑都像這浪花一樣,被曆史的長河衝刷殆儘。
人們指著那舊營壘的西邊說,那就是三國時期周瑜大破曹軍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插雲霄,洶湧的波濤猛烈地拍打著江岸,卷起的浪花仿佛千萬堆白雪。
壯麗的江山美如畫卷,在那個時代,曾湧現出多少英雄豪傑!
遙想當年的周瑜,小喬剛剛嫁給他,他英姿勃發,豪情滿懷。
手搖羽扇,頭戴綸巾,在談笑自若之間,就讓曹操的戰船灰飛煙滅。
如今)我神遊於當年的戰場,應該會笑自己太多愁善感,以至於過早地生出了白發。
人生猶如一場大夢,還是倒一杯酒,來祭奠這亙古不變的江月吧。
三、創作背景
1.時間與地點:
這首詞創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七月,當時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至黃州今湖北黃岡)任團練副使已近三年。
2.個人境遇:
這是蘇軾人生中最失意困頓的時期之一。他身處政治逆境,行動受限,前途未卜,內心充滿了沉重的挫敗感和對人生的幻滅感。
3.借景抒懷:
在黃州期間,蘇軾多次遊覽城外的赤鼻磯。他明知此地並非真正的古戰場,卻依然將眼前壯闊的景色與三國赤壁之戰的曆史聯想在一起。其目的並非考證曆史,而是為了借地抒情,通過懷古來抒發自己內心的鬱結,並尋求精神上的超越。
四、作品意義與賞析
這首詞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唱,在於其實現了多重境界的完美融合:
1.時空的宏大與個人的渺小:
開篇“大江東去,浪淘儘”將時間與空間無限拓展,在曆史的洪流中,再偉大的英雄也終將逝去。這為全詞奠定了蒼涼而深沉的基調。
結尾“人生如夢”的慨歎,正是在這種宏大時空背景下,對個體生命短暫的深刻體悟。
2.曆史之“豪”與個人之“悶”:
詞中極力渲染赤壁的壯麗景色“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和周瑜的少年得誌、功成名就“雄姿英發”“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是曆史之“豪”。
而詞人自己卻是“早生華發”、功業無成,被貶閒居,形成鮮明對比。這是個人之“悶”。
3.悲憤的升華與精神的超越:
這首詞最了不起的地方,在於它沒有停留在悲憤和感傷之中。蘇軾通過“人生如夢”的哲思,將個人的失意與永恒的江山明月融為一體。最後“一尊還酹江月”的舉動,是一種與曆史、與自然達成和解的姿態。他從無儘的愁緒中跳脫出來,達到了一種曠達、超脫的精神境界。
總結:《念奴嬌·赤壁懷古》不僅是一首懷古詞,更是一曲深刻的生命詠歎調。它將對曆史的憑吊、對英雄的向往、對自身命運的感慨,全部融入壯闊的自然景象之中,最終升華為對宇宙和人生的哲學思考,完美地展現了蘇軾豪放詞風與曠達胸襟的極致。
蘇軾的《題西林壁》是一首蘊含深刻哲理的千古名篇,以其精煉的語言揭示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普遍真理。
一、全文與注釋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注釋:
西林:指江西廬山的西林寺。
題:題寫,書寫。
橫看:從正麵看。廬山是南北走向,故“橫看”即從山的東西方向看。
側:從側麵看。
緣:因為。
此山:這座山,指廬山。
二、白話翻譯
從正麵看,廬山是連綿起伏的山嶺;從側麵看,它又成了巍然聳立的險峰。
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等不同角度去看,廬山呈現出千姿百態,各不相同。
之所以無法認清廬山真正的樣貌,
是因為我自己正身處在這座深山之中啊。
三、創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