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ai,停止,完結。《左傳·哀公二年》:“憂未艾也。”成語有“方興未艾”。
“憂未艾也”出自《左傳·哀公二年》,這是一句在曆史關鍵節點上充滿沉重憂患意識的斷言。
一、原文與上下文
這句話出自《左傳·哀公二年》,記載的是春秋末期晉國與鄭國之間發生的“鐵之戰”前,晉國主帥趙簡子趙鞅)的一段誓師辭。
原文節選:
簡子誓曰:“範氏、中行氏,反易天明,斬艾百姓,欲擅晉國而滅其君。寡君恃鄭而保焉。今鄭為不道,棄君助臣,二三子順天明,從君命,經德義,除詬恥,在此行也。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士田十萬,庶人、工、商遂,人臣、隸、圉免。誌父無罪,君實圖之。若其有罪,絞縊以戮,桐棺三寸,不設屬辟,素車、樸馬,無人於兆,下卿之罰也。”甲戌,將戰,郵無恤禦簡子,衛太子為右。登鐵上,望見鄭師眾,太子懼,自投於車下。子良授太子綏而乘之,曰:“婦人也。”簡子巡列,曰:“畢萬,匹夫也。七戰皆獲,有馬百乘,死於牖下。群子勉之,死不在寇。”繁羽禦趙羅,宋勇為右。羅無勇,麇之。吏詰之,禦對曰:“痁作而伏。”衛太子禱曰:“曾孫蒯聵敢昭告皇祖文王,列祖康叔,文祖襄公:鄭勝亂從,晉午在難,不能治亂,使鞅討之。蒯聵不敢自佚,備持矛焉。敢告無絕筋,無折骨,無麵傷,以集大事,無作三祖羞。大命不敢請,佩玉不敢愛。”鄭人擊簡子中肩,斃於車中,獲其蜂旗。太子救之以戈。鄭師北,獲溫大夫趙羅。太子複伐之,鄭師大敗,獲齊粟千車。趙孟喜曰:“可矣。”傅傁曰:“雖克鄭,猶有知在,憂未艾也。”
二、注釋與翻譯
注釋:
憂未艾也:
憂:憂患,禍患。
未:沒有,不曾。
艾:此處讀yi,本義為割草,引申為停止、終結、斷絕。如《詩經·小雅·庭燎》:“夜未艾。”意為夜還未儘。
全句:憂患還遠沒有到頭停止。
傅傁:晉國的大夫,一位有遠見的臣子。
趙孟:即趙簡子趙鞅)。“孟”是其字。
知:同“智”,指晉國的智氏家族,是當時晉國除趙氏外最強大的卿大夫家族。
雖克鄭:即使戰勝了鄭國。
白話翻譯:
在鐵之戰中,晉國趙簡子率軍戰勝了鄭國。)
趙簡子高興地說:“這下)可以了。”
然而)大夫傅傁卻說:“即使我們戰勝了鄭國,但國內還有智氏這個強敵存在,我們的)憂患還遠沒有到頭啊。”
三、著作介紹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性質:中國第一部敘事詳儘的編年體史書,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
記述範圍: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至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共255年的曆史。
核心價值:
1.曆史價值:詳儘記錄了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麵活動,是研究春秋史最核心的文獻。
2.文學價值:敘事生動,情節緊湊,人物形象鮮明,語言精煉含蓄,被譽為“文宗史聖”、“敘事之最”,對後世散文、小說創作影響深遠。
3.思想價值:體現了“民為神主”、“重禮崇德”的早期儒家思想,同時也充滿了對曆史興衰的深刻洞察。
四、創作背景與意義
1.曆史背景鐵之戰)
時代特征:春秋末期,“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變為“自大夫出”,晉國國政被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六家卿大夫把持,史稱“六卿專權”。
事件起因:趙簡子殺了與範氏、中行氏有親的邯鄲趙午,引發範氏、中行氏的進攻。晉國國君站在趙氏一邊,但範氏、中行氏得到齊國、鄭國等外部勢力的支持。
“鐵之戰”:是趙氏為解除鄭國對範氏援助的威脅而發起的戰役,是晉國內部卿族鬥爭的延伸。
2.傅傁之言的意義
傅傁的“憂未艾也”是一句極具穿透力的曆史判斷:
洞悉本質:在所有人都為一場戰役的勝利而歡欣時,他看到了勝利背後更深層的危機。外部敵人鄭國)是次要的,內部真正的威脅智氏)才是心腹大患。
伏筆與預言:這句話為後來的曆史發展埋下了伏筆。果然,在消滅了範氏、中行氏後,強大的智氏成為趙氏最大的敵人,最終引發了“晉陽之戰”,趙、韓、魏三家聯合滅掉智氏,並最終瓜分晉國,開啟了戰國時代。
五、現實意義
這句兩千多年前的感歎,至今仍振聾發聵:
1.戰略遠見與危機意識:
它告誡我們,不要被一時的、局部的勝利衝昏頭腦。真正的領導者必須具備穿透表象、洞察根本矛盾的遠見,要對潛在的、長遠的威脅保持清醒的“憂患意識”。無論是企業管理還是國家發展,都需要這種“居安思危”的智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2.分清主次矛盾:
在複雜的環境中,必須準確識彆誰是主要的敵人,誰是次要的敵人。解決了次要矛盾,並不意味著高枕無憂,主要矛盾可能因此變得更加突出和危險。
3.“內憂”往往大於“外患”:
傅傁將內部的智氏視為比外部的鄭國更致命的“憂”。這提醒任何組織,內部的團結、治理結構的健康、核心團隊的穩定,往往比應對外部競爭更為根本。許多組織的失敗,並非源於外部攻擊,而是源於內部的瓦解。
4.對“成功”的辯證看法:
成功有時會掩蓋問題,甚至成為更大失敗的催化劑。這句“憂未艾也”是對“勝利宣言”的冷靜糾偏,提醒我們在任何成功之後,都要反問自己:“真正的挑戰結束了嗎?還是新的挑戰剛剛開始?”
六、作者介紹
《左傳》的傳統作者被認為是左丘明。
生平:春秋末期魯國史官,與孔子同時代或稍晚。司馬遷在《史記》中稱其為“魯君子”。左丘明是春秋時期傑出的史學家,他的著作《左傳》和《國語》開創了中國史學的傳統,他本人也被譽為“文宗史聖”。讓我們一起了解這位史學巨擘的生平及其體現的精神。
詳細生平經曆
左丘明的生卒年大約在公元前556年—前451年之間,關於其姓名,一說姓丘名明,因曾任魯國左史官,故稱左丘明。
家學淵源與早期經曆:左丘明出身史官世家,其先祖曾任楚國左史。在家庭熏陶下,他養成了廣求博學、慎言謹行的品行,後出任魯國史官——太史。
與孔子的交往:左丘明與孔子關係密切,二人互相敬重。孔子曾言:“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這表明他們在反對虛偽、崇尚坦誠上誌同道合。據說左丘明還曾與孔子一同入周王室查閱史籍,以修《春秋》。
著述曆程:
為闡釋孔子所著《春秋》的微言大義,左丘明作《春秋左氏傳》即《左傳》)。《左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記事豐富,文筆生動。
左丘明晚年雙目失明,但強烈的曆史使命感讓他振作起來,口述曆史,由其子孫整理,最終編成《國語》。《國語》是中國最早的國彆體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