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魯僖公二十二年)冬季,十一月,己巳日,初一,宋襄公與楚國人在泓水邊作戰。宋軍已經擺好陣勢,楚軍還沒有全部渡過泓水。司馬子魚說:“敵眾我寡,趁他們還沒有完全渡河,請下令攻擊他們。”宋襄公說:“不行。”楚軍全部渡河後還沒有擺好陣勢,子魚又建議攻擊。宋襄公說:“還不行。”等楚軍完全布好陣勢後,宋軍才發動攻擊,結果宋軍大敗。宋襄公大腿受傷,他的護衛官全部陣亡。
宋國的百姓都歸罪於宋襄公。宋襄公卻說:“有德行的人不再傷害已經受傷的敵人,不俘虜頭發花白的老人。古代用兵之道,不依靠險要的地形取勝。我雖然是亡國之君的後代,也絕不會去攻擊沒有擺好陣勢的敵人。”
子魚評論)說:“國君不懂得戰爭。強大的敵人,因為地形險要而無法布陣,這是上天在幫助我們。利用地形阻截並進攻他們,不也是可以的嗎?即使這樣還怕不能取勝呢。況且現在的強者,都是我們的敵人。即使是遇到年紀很大的老人,能俘虜就抓回來,何況是頭發花白的人?教育士兵認識恥辱、教導他們作戰,就是為了殺傷敵人。敵人受傷而沒有死,為什麼不能再次攻擊?如果憐憫不再傷害他們,那當初就不如不傷害他們;如果憐憫頭發花白的老人,那就不如直接投降算了。軍隊就是要抓住有利時機來作戰,鑼鼓號令是用來鼓舞士氣的。既然要利用有利時機,那麼在險要處攻擊敵人是完全可以的;既然鼓聲是為了鼓舞士氣,那麼攻擊陣型不整的敵人也是完全可以的。”
二、故事背景與現實意義
1.故事背景:
這是著名的“泓水之戰”。宋襄公企圖繼承齊桓公的霸業,與南方強大的楚國爭霸。兩軍在泓水相遇。宋軍本處於絕對有利的地形和時機,但宋襄公固守所謂的“古代仁義兵法”,兩次拒絕子魚的正確建議,錯失戰機,最終導致慘敗,本人也因傷次年而死。此戰標誌著宋國霸業的終結,也充分暴露了迂腐的“仁義”在殘酷戰爭中的不合時宜。
2.現實意義:
“愛其二毛”以及宋襄公在此戰中的行為,已成為一個文化符號,其現實意義是多層麵的:
批判迂腐與形式主義:這是最核心的意義。它告誡人們,任何美好的原則如“仁義”)都必須結合實際,靈活運用。脫離現實、墨守成規、講究表麵形式,隻會導致失敗。在現代社會,無論是企業管理、政策執行還是個人處事,都要避免犯類似的錯誤。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對“仁義”界限的思考:宋襄公的“仁義”用錯了對象。在你死我活的戰場上,對敵人講無差彆的仁義,就是對己方的殘忍。這引發了關於“仁義”的適用範圍和對象的深刻思考。對惡的縱容,即是對善的打擊。
競爭中的規則與生存: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如商業、體育),是恪守某種理想的“公平”規則,還是以爭取勝利為目標、充分利用規則和時機?宋襄公的案例傾向於說明,在生存和根本利益麵前,過度的、自我設限的“君子之風”是不可取的。
成語的現代用法:“不擒二毛”或“宋襄之仁”今天常被用作貶義詞,用來諷刺那些對敵人講仁慈、因小失大、拘泥不化的思想和行為。
三、魯僖公生平介紹
需要明確的是,這個故事發生在魯僖公二十二年,但主角是宋襄公其生平介紹請自行查詢,此處不便展開敘述)。魯僖公是《左傳》編年史的記錄者以魯國國君紀年),他本人並非這個故事的主要參與者。
魯僖公?—公元前627年)
身份:春秋時期魯國第十八任國君,姬姓,名申,史稱魯僖公《史記》作魯厘公)。
在位時間: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7年,在位33年。
主要生平事跡:
1.繼位背景:他的前任魯閔公被慶父所殺,魯國陷入內亂。他在季友等人的輔佐下即位,穩定了局勢。
2.外交政策:在位期間,主要奉行尊奉齊桓公為霸主的政策,積極參與中原諸侯的盟會。齊桓公死後,中原霸權衰落,魯國周旋於齊、楚、晉等大國之間,力求自保。
3.與鄰國關係:與莒、邾等小國有戰有和。
4.文化貢獻:魯國是周公旦的封地,保留周禮最完備。僖公時期,魯國在文化上仍有一定影響力。
與本文關係:《左傳》在記錄“泓水之戰”時,使用的是魯國的紀年。因此,我們是通過魯國史官的視角,看到了發生在宋國與楚國之間的這場戰役。魯僖公本人更像是一位曆史的見證者和記錄者,而非當事人。
總結:
“愛其二毛”的故事,通過宋襄公的慘敗和子魚的精辟駁斥,深刻地揭示了中國古代從春秋早期崇尚“禮義之兵”到後期奉行“權謀之兵”的軍事思想演變。它留給後世的,是一個關於原則與變通、理想與現實之間如何權衡的永恒課題。
喜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請大家收藏:()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