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an,安放,設置後起意義)。陸遊《東陽道中》詩:“先安筆硯對溪山。”
我們來一起欣賞陸遊這首充滿詩情畫意又富含深意的《東陽道中》。
詩作原文
《東陽道中》
宋·陸遊
風欹烏帽送輕寒,雨點春衫作碎斑。
小吏知人當著句,先安筆硯對溪山。
詞句注釋與詩意翻譯
·風欹烏帽送輕寒:
·欹qi):傾斜,吹歪。
·烏帽:古代平民或閒居官員所戴的黑色帽子。
·送輕寒:吹來微微的寒意。
·詩意:春風吹歪了頭上的烏帽,帶來了一絲輕微的寒意。
·雨點春衫作碎斑:
·雨點:雨點灑落。
·春衫:春天所穿的單衣。
·碎斑:零星的、斑點狀的濕痕。
·詩意:細雨飄灑在春衫上,形成了星星點點的斑痕。
·小吏知人當著句:
·小吏:指隨行的下屬。此處有調侃之意,意指身邊人。
·知人:了解我。這裡的“人”是陸遊自指。
·當:必定,一定會。
·著句:作詩,寫詩句。
·詩意:隨行的小吏深知我這個人見到美景)必定要吟詩,【一個“知”字,生動刻畫出陸遊詩名在外、嗜詩如命的形象】。
·先安筆硯對溪山:
·安:安放,擺好。
·筆硯:毛筆和硯台,代指書寫工具。
·對溪山:麵對著溪流和青山。
·詩意:便搶先一步,為我擺好了筆硯,正對著那秀美的溪光山色。【此句為全詩點睛之筆,將詩人的迫不及待與自然的美妙融為一體】。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春天,當時陸遊五十四歲。
·人生階段:在此之前,陸遊曾在四川、陝西等地任職,經曆了九年充滿激情與挫折的戎馬生涯。他一生力主抗金北伐,但此時主和派占上風,他的壯誌難酬。
·旅途緣由:這一年,陸遊接到朝廷召他東歸的命令,他從成都順長江而下,在抵達杭州入朝覲見前,途經浙江東陽。這首詩便寫於這段旅程之中。
·心境解讀:此時的陸遊,既有對朝廷新任命的一絲期待,更有對多年抱負未能實現的淡淡疲憊。在遠離政治中心的旅途上,秀麗的江南山水暫時撫慰了他的心靈,讓他從現實的苦悶中抽離,沉浸在自然與詩歌的世界裡。
作者陸遊簡介
陸遊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是南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
·詩歌成就:他一生創作詩歌萬餘首,現存九千多首,數量居中國古代詩人之冠。他的詩題材廣闊,既有充滿愛國熱情的雄渾豪放之作如“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也有描繪日常生活和自然風物的清新細膩之篇如本詩和“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核心矛盾:他的人生始終貫穿著一個核心矛盾——“位卑未敢忘憂國”的赤子之心與“報國欲死無戰場”的現實窘境之間的激烈衝突。
·多樣形象:因此,我們既能看到一個金戈鐵馬、慷慨激昂的戰士陸遊,也能看到一個在山水田園中尋找慰藉、溫情脈脈的文人陸遊。這首《東陽道中》展現的正是後一種形象。
詩句寓意與現實啟示
“先安筆硯對溪山”這句詩,看似隻是一個準備寫作的動作,實則蘊含了深刻的寓意。
1.一種即刻行動的生活態度:
詩句描繪的場景不是“等有空了再寫”,而是立刻、馬上付諸行動。小吏“先安筆硯”,正是深知詩人靈感來臨時的迫切。這啟示我們,當靈感閃現或目標明確時,最智慧的做法就是立即為它的實現創造條件,而不是一味等待所謂的“完美時機”。
2.一種主動創造的心境修為:
旅途中的風雨“風欹烏帽”、“雨點春衫”)本可能帶來不便和懊惱,但陸遊卻將之轉化為詩意的元素。他並非被動承受環境,而是主動“安”放筆硯,為自己營造一個麵對美好事物的創作空間。這體現了一種在任何環境下都能掌控內心、主動尋找甚至創造美好的能力。在現實中,我們無法選擇所有環境,但我們可以選擇為自己的心靈“安放筆硯”,主動去麵向“對”)生活中的“溪山”——即那些能滋養我們、帶給我們寧靜與靈感的事物。
3.一種精神家園的棲息與寄托:
對於陸遊而言,“溪山”不僅是自然景觀,更是他在政治失意時的心靈避難所和精神棲息地。當現實的抱負抗金複國)受阻,他將巨大的熱情投入詩歌創作,在文字中構建自己的精神王國。這對現代人極具啟示:在繁忙、高壓的工作和生活之外,我們都需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溪山”——它可能是一項愛好、一段旅行、一本書,或是與家人的溫馨時光。提前為這片“溪山”安放好“筆硯”,意味著我們主動為精神生活留出時間和空間,從而獲得平衡與滋養。
總結而言,這句詩教會我們一種積極的生活哲學:以從容的姿態麵對風雨,以敏捷的行動捕捉靈感,以主動的創造安頓身心。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我們更應學會“先安筆硯對溪山”,為自己留一片精神的淨土,隨時準備記錄美好、創造價值、安放靈魂。
喜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請大家收藏:()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