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an,疑問代詞。什麼,什麼地方。《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傅:附著。)
這個典故是中國文化中極具智慧的一個成語。讓我們一同深入探究它的故事、內涵及其現實意義。
一、故事原文與背景
這個典故出自《左傳·僖公十四年》,其背景是春秋時期秦國與晉國之間的一場外交與糧食危機。
【原文】
冬,秦饑,使乞糴於晉,晉人弗與。慶鄭曰:“背施無親,幸災不仁,貪愛不祥,怒鄰不義。四德皆失,何以守國?”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將安傅?”慶鄭曰:“棄信背鄰,患孰恤之?無信患作,失援必斃,是則然矣。”虢射曰:“無損於怨而厚於寇,不如勿與。”慶鄭曰:“背施幸災,民所棄也。近猶仇之,況怨敵乎?”弗聽。退曰:“君其悔是哉!”
【背景事件】
這個故事的前因在《僖公十三年》。當時晉國發生饑荒,秦國慷慨地運送糧食給晉國,解了晉國的燃眉之急,史稱“泛舟之役”。然而到了僖公十四年冬天,情況反轉,秦國也遭遇了饑荒,於是向晉國請求購買糧食。
二、注釋與翻譯
【注釋】
·乞糴:請求購買糧食。
·慶鄭:晉國大夫,主張報恩,給予秦國糧食。
·背施無親:背棄彆人的恩惠,就會失去親近自己的人。
·幸災不仁:對彆人的災難感到慶幸,是不仁德的行為。
·虢射:晉國大夫,晉惠公的舅舅,主張不給糧食。
·皮之不存,毛將安傅:皮都沒有了,毛還能依附在哪裡呢?(“安傅”即“附焉”,附著在哪裡。)
·無損於怨而厚於寇:即使給了糧食)也不會減少秦國對我們的怨恨,反而會增強敵人的實力。
【白話翻譯】
僖公十四年)冬天,秦國發生饑荒,派人到晉國請求購買糧食。晉國人不肯給。大夫慶鄭說:“背棄彆人的恩惠就會失去親友,幸災樂禍是不仁,貪圖自己所愛而不顧他人是不祥,激怒鄰國是不義。這四種德行都喪失了,還用什麼來守護國家呢?”
大夫虢射卻說:“我們之前已經背棄了割讓城池的諾言,)皮都不存在了,毛又能依附在哪裡?”他的意思是,既然我們已經與秦國結怨,現在給糧食這點小恩小惠也無濟於事。)
慶鄭說:“丟掉信用,背棄鄰國,一旦我們發生禍患,誰還會來救濟我們?沒有信用就會引發災禍,失去援助必定滅亡,這道理是明擺著的。”
虢射反駁道:“現在給糧食)既不能消除秦國對我們的怨恨,反而會資敵讓他們更強大,不如不給。”
慶鄭歎息道:“背棄恩惠,幸災樂禍,是百姓都會唾棄的行為。親近的人都會因此結仇,更何況是冤家對頭呢?”晉惠公沒有聽從慶鄭的勸諫。慶鄭退朝後說:“國君一定會對這件事後悔的!”
三、典故寓意
這個典故的核心寓意是事物賴以生存的根本一旦失去,其附著部分也將無法獨存。
1.根本與依附的關係:“皮”是根本、基礎;“毛”是枝葉、是附著物。沒有皮,毛就失去了立足之地。虢射用此來比喻:既然晉國已經在核心利益如割地承諾)上得罪了秦國皮之不存),那麼現在通過輸送糧食毛)來修補關係,是徒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