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an,河岸。《詩經·衛風·氓》:“淇則有岸。”淇:淇水。)
《詩經·衛風·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經典棄婦詩,通過一位女子的自述,展現了她從戀愛、婚姻到被拋棄的全過程。其中“淇則有岸”一句,以自然之景反襯人生之苦,成為千古名句。以下將重點分析下。
原文節選含“淇則有岸”章節)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垝垣,以望複關。不見複關,泣涕漣漣。既見複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於嗟鳩兮,無食桑葚!於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於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注釋與翻譯
1.關鍵詞注釋
·淇:衛國河流名,貫穿全詩,象征女子情感曆程。
·隰xi):低濕之地。
·泮:通“畔”,邊界。
·總角:古代兒童發髻,指年少時光。
·信誓旦旦:誓言誠懇可信。
2.白話翻譯
·原文:“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翻譯:淇水再寬終有岸,沼澤再廣亦有邊。
·含義:以自然之物的“有界”反襯丈夫的背叛無休無止,暗喻痛苦漫無邊際。
故事脈絡與寓意
1.故事梗概
女子回憶與“氓”從初戀“送子涉淇”)、嫁入“以爾車來”),到婚後貧苦操勞“三歲食貧”),最終遭丈夫冷暴力和背叛“至於暴矣”)的全過程。詩中“淇水”三次出現:定情時送彆淇水、被棄時淇水濕車、決裂時以淇水作比,成為情感變化的時空線索。
2.核心寓意
·愛情幻滅與女性覺醒:通過“桑葉沃若”到“其黃而隕”的比喻,揭示女性容顏易逝而男子情意易變的殘酷現實。
·對男權社會的控訴:“女也不爽,士貳其行”直指婚姻中雙標道德,批判男性“二三其德”。
·自我救贖的終結:結尾“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展現女性從痛苦中覺醒,毅然斬斷執念的勇氣。
現實意義
1.情感關係中的“邊界意識”
“淇則有岸”警醒世人:任何關係都需保持底線。現實中,許多人陷入無底線付出或容忍背叛的困境,恰似“無岸之淇”。健康的關係應如淇水有岸,彼此尊重邊界。
2.女性獨立與自我保護
詩中女子因缺乏社會資源“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而陷入孤立,對應現代社會中部分女性經濟或精神不獨立導致的困境。啟示當代女性:既要追求情感,也需保持理性,避免“於嗟女兮,無與士耽”的悲劇。
3.傳統文化與性彆平等
這首詩被解讀為“中國最早女性主義文本”,促使我們反思千年未絕的性彆歧視。如今雖法律保障平等,但“渣男”敘事仍隱含對女性的道德捆綁,需以詩中覺醒精神推動觀念進步。
4.文學與生活的互文
“信誓旦旦”變成“不思其反”,揭露承諾的脆弱性。現實中,從親密關係危機到商業合作違約,皆可從中獲得警示:需以動態眼光審視關係,而非沉溺於最初的誓言。
結語
《氓》以一段個人悲劇,折射出超越時代的人性困境。“淇則有岸”的呐喊,不僅是痛苦中的詩意反抗,更是一種深刻的生存智慧——承認苦難的有限性,才能找到救贖的起點。如今重讀此詩,其價值不僅在於文學審美,更在於它照見了每個時代關於愛與背叛、堅守與放下的永恒命題。
喜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請大家收藏:()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