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仁德君主的作用與百姓的回應
所以,有仁德的人處在君位上,百姓尊重他如同上帝,親近他如同父母,為他出生入死也心甘情願,這沒有彆的原因,隻因為他所倡導的確實美好,他所成就的確實偉大,他帶給百姓的利益確實豐厚。
《詩經》上說:“我背負重擔,我推動車輛,我的牛車前行,我們的任務已完成,招呼大家回家吧!”說的就是這種情況百姓樂於為君主效力)。
所以說:君子靠德行統治),百姓靠力氣謀生)。力氣,要受德行的支配。
百姓的力氣,要靠君子來組織才能成功;
百姓的群體,要靠君子來管理才能和睦;
百姓的財物,要靠君子來引導才能積聚;
百姓的地位,要靠君子來維護才能安定;
百姓的壽命,要靠君子來養育才能長久。
父子之間沒有君子的教化)就不會親密,兄弟之間沒有君子的教化)就不會和順,夫妻之間沒有君子的教化)就不會歡樂。年輕人靠他成長,老年人靠他養老。
所以說:“天地生養了萬物,聖人成就了萬物。”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第五部分:批判當時的亂世
當今這個時代卻不是這樣:統治者加重貨幣的搜刮來掠奪百姓的財產,加重田地的賦稅來搶奪百姓的糧食,苛刻關市的征稅來阻礙百姓的交易。
不僅如此,他們還伺機抓人把柄,玩弄權術陰謀,互相傾軋顛覆,用儘手段把國家搞得衰敗不堪。
百姓都清清楚楚地知道統治者的汙穢、荒唐、殘暴、混亂,知道國家將要麵臨巨大的危亡。
因此,有的臣子殺死了他們的君主,有的下屬殺死了他們的上司,有的出賣城池、背叛節操而不為君主的事業賣命,這沒有彆的原因,都是君主自己造成的。
在闡述了上述治國之道後,)【賢明的君主說:】“我將依據這些原則來興起並治理國家。”或者說:“我於是起來治理它國家)。”
三、創作背景
《富國》篇創作於戰國末期。這是一個社會劇烈動蕩、戰爭頻繁、思想上百家爭鳴的時代。
1.社會現實:各國君主為了富國強兵,多采用法家的“霸道”思想,通過嚴刑峻法、橫征暴斂來積聚財富,導致民生凋敝,社會矛盾尖銳。
2.思想論戰:荀子作為儒家集大成者,雖然主張“性惡論”,但他堅信通過“禮”的引導和教化,可以使人向善,社會可以達至和諧。他反對墨家的“節用”和“非樂”,也批判法家那種純粹依靠威勢和權術的統治方式。
3.寫作目的:《富國》篇的核心目的,就是提出一套儒家的、可持續的富強之道。荀子認為,真正的富強不是靠榨取百姓,而是通過“節用裕民”、“明分使群”來實現。即統治者要節儉以使人民富裕,明確社會分工和等級秩序以使群體和諧。最終達到“上下俱富”的理想狀態。
“我按起而治之”這句話,正是在批判了當時“厚刀布之斂以奪之財”的亂政之後,提出的一個強有力的、充滿自信的解決方案宣言。
四、寓意與解讀
這句話的寓意非常深刻,它體現了荀子思想中幾個核心的管理與領導原則:
1.原則性與實踐性的統一:“按”指的是原則、道理、規律。治理國家不能憑一時衝動或主觀臆斷,必須建立在正確的原則之上即前文所述的禮義、愛民、隆禮等)。“起而治之”則是果斷的行動。它強調先明理,後行動,是理性決策與堅決執行的完美結合。
2.“王者之治”的宣言:這句話充滿了主動性、責任感和擔當精神。它描繪的是一位洞察時弊、掌握了治國真理的領導者,決心撥亂反正、勵精圖治的形象。這與當時那些昏聵貪婪的君主形成了鮮明對比。
3.對“無為”與“亂為”的超越:道家講“無為而治”,法家講“以法為治”,而荀子這裡提出的是“按理而治”。它既不是消極的無為,也不是憑借權術和嚴刑的“亂為”,而是基於對社會運行規律的深刻理解“禮”就是這種規律的體現)所進行的積極作為。
五、現實生活分析與啟示
這句話的智慧完全可以應用於我們今天的社會生活、組織管理和個人發展。
1.對於領導者與管理者的啟示:
·拒絕“拍腦袋”決策:一個現代企業的ceo或一個部門的負責人,在推行一項新政策或改革前,必須像荀子所說的“按”——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數據分析、可行性論證原則),然後才能“起而治之”——果斷地推行實施。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價值觀驅動的領導力:“按”什麼?對於現代組織而言,就是企業的核心價值觀、願景和長期戰略。領導者不應為了短期利益而犧牲這些根本原則。當遇到問題時,應回到這些原則上來尋找解決方案。
·示例:當公司出現內部損耗、效率低下時,糟糕的領導者可能會采取粗暴的裁員或加大考核壓力類似於“厚斂”)。而智慧的領導者則會“按起而治之”:首先分析問題的根源是流程不清、激勵不足還是文化問題“按”),然後推行流程再造、優化激勵機製或重塑企業文化等根本性措施“起而治之”)。
2.對於個人成長的啟示:
·理性人生規劃:我們個人的發展也是如此。不能盲目跟風或渾渾噩噩。應該“按”——根據自己的興趣、優勢、外部環境以及長遠的人生目標原則),來“起而治之”——製定學習計劃、選擇職業道路、經營人際關係。
·應對挑戰的方法論:當麵臨個人危機如職業瓶頸、家庭矛盾)時,這句話教導我們不要情緒化地反應。應先冷靜下來,分析問題的本質和原因“按”),然後製定一個清晰的行動計劃並堅定地執行“起而治之”)。
3.對於社會治理的啟示:
·政策製定的科學性:任何公共政策的出台,都必須建立在深入的調查研究、尊重客觀規律和廣泛聽取民意的基礎上“按”),然後才能全麵推行“起而治之”)。例如,治理環境汙染,不能簡單地“一刀切”關停,而應依據科學的環境承載力和產業升級規律,製定出係統性的、可持續的治理方案。
·對民意的回應:當社會出現新的訴求和矛盾時,政府需要“按”這些民意和社會發展的規律,積極“起而”進行製度改革或政策調整,從而實現善治。
總結來說,“我按起而治之”雖然隻有五個字,但它濃縮了一種積極的、理性的、負責任的實踐哲學。它告訴我們,無論是治理國家、管理企業還是經營人生,成功的關鍵在於將正確的原則與果敢的行動結合起來。在信息爆炸、變化加速的今天,這種“明理而後篤行”的智慧,顯得愈發珍貴。
喜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請大家收藏:()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