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an,於是,就。《荀子·富國》:“我按起而治之。”
我們來全麵解析《荀子·富國》中的這句話:“我按起而治之。”
這是一個蘊含著深刻管理智慧和政治哲學的故事。
一、故事原文與上下文
這句話並非獨立存在,而是出自《荀子·富國篇》中的一個完整段落。為了準確理解,我們需要看它的上下文:
原文:
不利而利之,不如利而後利之之利也。不愛而用之,不如愛而後用之之功也。利而後利之,不如利而不利者之利也。愛而後用之,不如愛而不用者之功也。利而不利也,愛而不用也者,取天下者也。利而後利之,愛而後用之者,保社稷者也。不利而利之,不愛而用之者,危國家者也。
觀國之治亂臧否,至於疆易而端已見矣。其候徼支繚,其竟關之政儘察,是亂國已。入其境,其田疇穢,都邑露,是貪主已。觀其朝廷,則其貴者不賢;觀其官職,則其治者不能;觀其便嬖,則其信者不愨;是暗主已。凡主相臣下百吏之屬,其於貨財取與計數也,須孰儘察;其禮義節奏也,芒軔僈楛,是辱國已。
其耕者樂田,其戰士安難,其百吏好法,其朝廷隆禮,其卿相調議,是治國已。觀其朝廷,則其貴者賢;觀其官職,則其治者能;觀其便嬖,則其信者愨;是明主已。
凡主相臣下百吏之屬,其於貨財取與計數也,寬饒簡易;其於禮義節奏也,陵謹儘察,是榮國已。賢齊則其親者先貴,能齊則其故者先官,其臣下百吏,汙者皆化而修,悍者皆化而願,躁者皆化而愨,是明主之功已。
……故仁人在上,百姓貴之如帝,親之如父母,為之出死斷亡而愉者,無它故焉,其所是焉誠美,其所得焉誠大,其所利焉誠多。
《詩》曰:“我任我輦,我車我牛,我行既集,蓋雲歸哉!”此之謂也。
故曰:君子以德,小人以力。力者,德之役也。百姓之力,待之而後功;百姓之群,待之而後和;百姓之財,待之而後聚;百姓之埶,待之而後安;百姓之壽,待之而後長。父子不得不親,兄弟不得不順,男女不得不歡。少者以長,老者以養。
故曰:“天地生之,聖人成之。”此之謂也。
今之世而不然:厚刀布之斂以奪之財,重田野之稅以奪之食,苛關市之征以難其事。不然而已矣,有掎挈伺詐,權謀傾覆,以相顛倒,以靡敝之,百姓曉然皆知其汙漫暴亂而將大危亡也。是以臣或弑其君,下或殺其上,粥其城,倍其節,而不死其事者,無它故焉,人主自取之也。
“我按起而治之”。
二、注釋與翻譯
·我:這裡並非指荀子本人,而是代指一位理想的、有德的君主或執政者。
·按:查考,依據,根據實際情況)。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認為“按”字在此處意為“然後”,表示承接,但結合上下文,理解為“根據上述原則)”更為貼切。
·起:興起,行動,開始實施。
·而:連詞,表示承接。
·治之:治理國家。
翻譯:
第一部分:關於治國之道的根本原則
不先給人民好處卻要從他們身上取利,不如先給他們好處再從中取利來得有利。
不先愛護人民卻要驅使他們,不如先愛護他們再驅使他們更有成效。
先給人民好處然後從中取利,又不如隻給人民好處而不索取更為有利。
先愛護人民然後驅使他們,又不如隻愛護而不驅使更有成效。
隻給人民好處而不索取、隻愛護而不驅使的君主,是能取得天下的人。
先給好處再取利、先愛護再驅使的君主,是能保住國家的人。
不給好處卻要取利、不愛護卻要驅使的君主,是會使國家陷入危險的人。
第二部分:如何觀察一個國家的狀態反麵)
觀察一個國家的治亂好壞,走到它的邊境就能看出端倪了。
如果那裡的哨兵巡邏頻繁,邊境關卡的管理苛察繁瑣,這就是個混亂的國家了。
進入國境,看到田地荒蕪,城市破敗,這必定有個貪婪的君主了。
觀察他的朝廷,地位尊貴的人並不賢能;觀察他的官員,處理政事的人沒有才能;觀察他身邊的親信,被信任的人都不誠實;這就是個昏庸的君主了。
凡是君主、宰相、文武百官,對於財物稅收的計算,極其精細苛刻;但對於禮義製度,卻鬆懈怠惰、馬虎隨便;這就是個蒙受恥辱的國家了。
第三部分:如何觀察一個國家的狀態正麵)
如果那裡的農夫樂於耕田,戰士甘於患難,百官崇尚法製,朝廷尊重禮義,卿相能協調議事,這就是個治理得好的國家了。
觀察他的朝廷,地位尊貴的人很賢明;觀察他的官員,處理政事的人很能乾;觀察他身邊的親信,被信任的人很誠實;這就是個英明的君主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凡是君主、宰相、文武百官,對於財物稅收的計算,寬鬆而不繁瑣;但對於禮義製度,卻嚴肅認真、極力遵守;這就是個繁榮光榮的國家了。
如果賢能程度相等,那麼他的親族先得到尊貴地位;如果能力相同,那麼他的舊交先得到官職;他的臣子百官中,貪婪的都變得廉潔,凶悍的都變得善良,狡詐的都變得誠實;這就是英明君主的功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