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an,幾案,矮長桌。《三國誌·吳書·周瑜傳》裴鬆之注:“權拔刀斫zhuo)前奏案。”權:孫權。奏案:接受奏本的幾案。)
我們來解析《三國誌·吳書·周瑜傳》中“權拔刀斫前奏案”這一極具畫麵感和象征意義的曆史典故。
一、原文、注釋及翻譯
1.原文
這段故事出自《三國誌·吳書·周瑜傳》中,裴鬆之注解所引用的《江表傳》:
權拔刀斫前奏案,曰:“諸將吏敢複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
2.注釋
·權:孫權,字仲謀,東吳的開國皇帝。
·拔刀:拔出佩刀。
·斫:用刀斧等猛力砍。
·前:麵前。
·奏案:古代君主用以批閱奏章、放置文書的長形桌子。此處指商議軍政大事時使用的會議桌。
·將吏:將領和官員。
·迎操:投降曹操。迎,在這裡是“投降”、“歸順”的委婉說法。
·同:一樣。
3.翻譯
孫權拔出佩刀,猛地砍向麵前的奏案,說道:“各位文武官員,有誰敢再提應當投降曹操的,他的下場就和這張奏案一樣!”
二、故事介紹
這個故事發生在東漢建安十三年,即赤壁之戰的前夕。
背景:
曹操在基本統一北方後,率領大軍南下,迅速占領荊州。他給東吳的孫權送去一封措辭嚴厲、帶有恐嚇意味的戰書,號稱率“八十萬”大軍實際約二十多萬),要與孫權“會獵於吳”。東吳集團上下震動,以重臣張昭為首的大部分文官被曹操的聲勢嚇倒,認為雙方實力懸殊,主張投降。
事件經過:
孫權內心不願投降,但麵對強大的主降派,他感到巨大的壓力。此時,魯肅私下向他分析了投降對個人命運的災難性後果,堅定了他的抗曹決心。隨後,孫權將正在外地的周瑜召回。周瑜在軍事會議上,精辟地分析了曹操軍隊的四大弱點,力主抗戰,其觀點與孫權不謀而合。
就在這次決定東吳命運的戰略會議上,主戰派與主降派爭論激烈。孫權聽著周瑜的分析,抗曹的決心最終變得無比堅定。為了統一思想,終結無休止的爭論,他做出了這個驚天動地的舉動——“拔刀斫前奏案”。這個行為,如同一道霹靂,瞬間震懾了所有主降派,將抗曹定為不容置疑的國策。
後續影響:
此舉徹底穩定了東吳內部的軍心和政局。孫權隨後任命周瑜為大都督,與劉備聯軍,在赤壁以火攻大破曹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這一刀,可以說是砍出了東吳的未來。
三、寓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