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12節2 晻àn,“是奸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_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 > 第3章 第12節2 晻àn,“是奸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

第3章 第12節2 晻àn,“是奸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1 / 1)

晻an,暗。又用於抽象意義。《荀子·不苟》:“是奸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

《荀子·不苟》中的“是奸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一句,揭示了一種古今皆有的社會現象,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識彆偽善的智慧之眼。下麵為你詳細解讀這個典故。

原文:

人之所惡者,吾亦惡之。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險莫大焉。故曰:盜名不如盜貨。田仲、史鰌不如盜也。

白話翻譯:

彆人所厭惡的,我也表現出厭惡的樣子。對富貴的人一律傲慢相待,對貧賤的人則一律刻意屈就。但這並非仁德之人真正的性情,而是奸猾之徒在昏暗世道中盜取名譽的手段,沒有比這更險惡的了。所以說:盜取名譽的人比盜竊財貨的人更不堪。像田仲、史鰌這樣的人,連盜賊都不如。

典故背景與人物故事

荀子生活在戰國末期,社會動蕩,百家爭鳴,各種學說和行為方式層出不窮。他批判的“盜名”行為,主要針對的是當時一些看似清高、實則違背人性常情的虛偽之舉。

·史鰌史魚)的“屍諫”:史魚是衛國大夫,因衛靈公不納其諫,臨終前囑咐兒子不要按禮製治喪,以此“屍諫”迫使國君反省。此舉雖被後人讚為剛直,但荀子認為,這種利用身後事博取名聲的行為,屬於“欺世盜名”。

·田仲陳仲子)的“清高”:田仲是齊國貴族,卻放棄優渥生活,隱居織鞋,不吃兄長俸祿,甚至認為哥哥的俸祿是不義之食。荀子則洞察到,這種刻意追求清貧、違背人情的舉動,實質是“奸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是為了沽名釣譽。

荀子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些行為違背了人性好利惡害的常情,是典型的用“盜名”手段迷惑世人。

核心思想與荀子的批判

荀子對“盜名”行為的批判,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違背人性常情:追求富貴、厭惡貧賤是人之常情。刻意反其道而行之,並非真正的品德高尚,而是彆有用心。

2.擾亂社會價值:“奸人”利用反常行為騙取社會聲譽,使善惡、榮辱的標準變得模糊,對社會道德基礎的危害甚至超過盜竊財物“盜名不如盜貨”)。

3.強調“真”的價值:荀子借此倡導一種內外如一、不刻意偽飾的君子品格。在他看來,真正的君子行為應發自內心,符合“禮義”,而非出於博取名聲的算計。

古今啟示與現實意義

“奸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的現象,在今天依然以各種形式存在,這個典故給我們的啟示深遠而切實:

·洞察偽善: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人設與包裝層出不窮。荀子的智慧提醒我們,要警惕那些言行不一、刻意標榜道德或苦難以博取信任與利益的行為。

·堅守真實:無論在個人修養還是社會交往中,都應推崇真誠、踏實的品質。與其費儘心機經營虛名,不如“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

·完善社會監督:這個故事也促使我們思考,如何通過健全製度、加強輿論監督,讓“奸人”難以盜名,讓誠信者得到應有的回報。

總而言之,荀子的這句警示告訴我們,無論在什麼時代,擦亮雙眼,洞察表象之下的真實動機,並且堅守內心的真誠與務實,都是一項寶貴的品質。

喜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請大家收藏:()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詭庭從玩家開始 寒門逆襲:我用科技平天下 割據勢力的小透明是千古一帝? 白衣盜 我自地獄來 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 廢物女婿之至尊龍皇 逆襲,我的眼睛能看透命運 讓你修武道,你頓悟億萬神賦? 靈淵異聞錄:敖丙現代降妖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