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晻an藹】,陰翳的樣子。屈原《離騷》:“揚雲霓之晻藹兮,鳴玉鸞之啾啾。”
屈原《離騷》中的這句“揚雲霓之晻藹兮,鳴玉鸞之啾啾”,描繪了一幅極具浪漫色彩的神遊畫卷。讓我們一同走進這顆苦悶心靈所創造出的絢爛世界。
原文選段節選)
朝發軔於天津兮,夕餘至乎西極。
鳳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
揚雲霓之晻藹兮,鳴玉鸞之啾啾。
朝發軔於天津兮,夕餘至乎西極。
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與。
麾蛟龍使梁津兮,詔西皇使涉予。
白話翻譯
清晨從天河的渡口出發,黃昏我便到了西方的邊極。
鳳凰的翅膀連接著雲旗,在高空翱翔姿態肅穆雍容。
舉起雲霓旗幟遮天蔽日,玉鸞鈴鐺鳴聲清脆啾啾。
忽然我行進到流沙地帶,沿著赤水河緩緩而行。
指揮蛟龍在渡口架成橋,命令西皇將我渡到對岸。
詳細注釋
·揚:舉起,揮舞。此處指旌旗儀仗在風中飄揚的狀態。
·雲霓:以雲霞霓虹為意象的旌旗。這是屈原想象中的儀仗,極言其華美盛大,並非實物。
·晻藹(yanai):形容旌旗遮天蔽日、光影昏暗的樣子。這個詞精準地描繪出儀仗隊規模之浩大,色彩之濃鬱。
·玉鸞:用玉雕刻成鸞鳥形狀的車鈴,係在車轅上或馬鑣上。在古代,鸞鈴是高貴身份的象征。
·啾啾:象聲詞,形容玉鸞發出的清脆、細碎而悅耳的聲響。
語境與背景解析
要理解這句詩,必須將其放回《離騷》的整體脈絡中。這首詩是屈原在遭受放逐、理想破滅後,內心苦悶與執著追求的集中爆發。
1.神遊的華彩樂章:這句詩並非寫實,而是屈原在現實中走投無路後,所展開的一場氣勢磅礴的想象世界中的精神遠遊。他駕駛著華美的馬車,有龍鳳為伴,日月為旗,要去往一個理想中的樂土。
2.現實與幻想的強烈對比:現實中,屈原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獨行者,被讒言所害,被君王疏遠。而在幻想中,他擁有至高無上的威儀“揚雲霓”、“詔西皇”)和純淨美好的儀仗“鳳凰”、“玉鸞”)。這極致的絢爛,正是為了反襯現實中極致的黑暗與狼狽。
3.不屈靈魂的象征:這場神遊並非逃避,而是他以另一種方式堅守理想、探索出路的象征。那遮天蔽日的“雲霓之晻藹”,是他不容於世的巨大才華與人格力量的投射;那清脆的“玉鸞之啾啾”,則是他內心高潔、秩序井然的靈魂在喧囂塵世中發出的不屈之音。
核心寓意與現實意義
這句詩的精髓在於,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人在逆境中,如何通過精神的富足與想象的自由來對抗現實的困頓。
對今天的我們而言,這份跨越千年的智慧依然鮮活:
·守護精神的獨立性: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社會,我們時常感到身不由己。屈原告訴我們,外在可以妥協,但內心必須擁有一片任我遨遊的天地。這份“神遊”的能力,就是我們在紛擾中保持精神獨立、滋養內心世界的寶貴方式。
·以創造之美對抗現實之困:當遇到挫折、不公或理想的破滅時,我們不必一味沉溺於痛苦。可以像屈原一樣,將苦悶升華為創造——無論是通過藝術、寫作、音樂,還是構建一個屬於自己的精神角落。這種創造本身就是對困境最有力的回應。
·堅守內心的“玉鸞”之音:“玉鸞之啾啾”象征著一種不同流合汙的高潔品性與內在秩序。在充斥著各種噪音的時代,我們能像那清越的鸞鈴聲一樣,保持自己清晰的判斷、原則和底線,不為外界所擾嗎?
·為理想賦予儀式感:屈原的“神遊”充滿了華麗的儀式感儀仗、車駕、旌旗)。這啟示我們,在追求個人理想哪怕是很小的目標)時,為其賦予一定的“儀式感”,可以極大地增強我們內心的信念感和行動的決心。
總而言之,屈原用他瑰麗的想象為我們示範了一種高級的心理調適機製:當現實的世界令人窒息,我就在精神的世界裡為自己加冕。這種力量,足以讓每一個在現實中感到無力的人,找到繼續前行的勇氣和尊嚴。
希望這次的解讀能幫助您更深入地理解《離騷》的魅力。
喜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請大家收藏:()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