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諒闇】an,帝王居喪。《禮記·喪服四製》:“高宗諒闇。”亦作“亮闇”、“諒陰”、“梁陰”。
我們來深入解讀《禮記·喪服四製》中“高宗諒闇”這一蘊含深厚禮製與情感的典故。
一、原文與上下文
“高宗諒闇”一句出自《禮記·喪服四製》篇首,是其論述喪服製度四大根本原則恩、理、節、權)中“節”——即節製情感原則的核心例證。
原文節選:
“其恩厚者其服重,故為父斬衰三年,以恩製者也。門內之治恩掩義,門外之治義斷恩。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貴貴尊尊,義之大者也。故為君亦斬衰三年,以義製者也。
三日而食,三月而沐,期而練,毀不滅性,不以死傷生也。喪不過三年,苴衰不補,墳墓不培。祥之日,鼓素琴,告民有終也,以節製者也。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國無二君,家無二尊,以一治之也。故父在為母齊衰期者,見無二尊也。
高宗諒闇,三年不言。善之也,王者莫不行此禮。”
二、注釋與翻譯
·高宗:指商王武丁,商朝第二十三位君主,是商代中期一位非常有作為的君王。“高宗”是他的廟號。
·諒闇iangan):也寫作“亮陰”、“梁闇”。這是一個專有名詞,指天子在喪期中所居的守喪之廬。具體來說,是一種守喪時居住的簡陋土屋,不設立柱,以橫梁於牆梁闇),且沉默不言,以表達極度的哀思。
·三年不言:此處的“不言”並非生理上不能說話,而是指不主動過問、議論朝政事務,將治理國家的權力暫時委托給宰相,自己專心守喪。
白話翻譯:
正如前文所述,守喪需要有所節製,不能因過度哀傷而損害生命。)所以)殷高宗武丁在父親或母親)去世後,居於“諒闇”之廬,三年不議論政事。孔子和《禮記》的作者認為)這是非常賢德的行為,曆代聖明的君王沒有不實行這種禮節的。
三、故事背景與文章寓意
1.故事背景
“高宗諒闇”的典故最早記載於《尚書·無逸》,其中提到周公勸誡成王時,以殷商賢王為例:“其在高宗,時舊勞於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陰,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意思是武丁早年在外勞作,了解民間疾苦。即位後,又遭遇父喪,便“諒闇三年不言”。他雖不言,但一旦發言,都非常和洽得當。
這個故事在《論語·憲問》中也被孔子提及並詮釋:
子張曰:“《書》雲:‘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於塚宰三年。”
孔子的解釋點明了核心:在古代,不僅高宗如此,所有君主在先王去世後,都應守喪三年,其間將政務交由宰相塚宰)全權處理。
2.文章寓意與解讀
《禮記·喪服四製》引用這個典故,旨在闡述儒家喪禮的精髓:
·“節”的體現:“諒闇三年”是“節”的最高典範。它既表達了至深的哀痛居於凶廬、不親政事),又通過一套完整的禮製將其約束在合理範圍內“毀不滅性”),避免了因個人情感而導致的政務完全停滯,實現了情感表達與社會功能維持之間的平衡。
·孝道與治道的統一:在儒家思想中,孝是德的根本,能孝於親,方能忠於國。君主以身作則,極致地踐行孝道,本身就是一種最有力的教化,為天下人樹立了榜樣,從而鞏固了以孝治天下的政治倫理。私德即公德,孝道即治道。
·權責的暫時轉移:這一製度設計體現了古人高超的政治智慧。它通過“百官總己以聽於塚宰”的方式,確保了國家機器在國喪期間的正常運轉,建立了一種在非常時期權力平穩、有序過渡的機製。
四、現實意義與啟示
“高宗諒闇”這一古老禮製,對於當今社會仍有多層麵的深刻啟示:
1.對領導力與組織管理的啟示
·製度高於個人:它強調了一個健全的組織,其運行應依靠製度而非個人。即使最高領導者暫時缺席,組織依然能通過既定的授權機製如“塚宰”)正常運轉。這提醒現代管理者要善於授權、建立梯隊、完善製度,避免陷入“一言堂”或個人英雄主義的陷阱。
·情感管理與專業精神:領導者同樣有私人情感,但在麵對重大變故如親人離世)時,需要找到恰當的方式來處理哀傷與工作的關係。現代企業的“喪假”製度,正是這種“節製”精神的現代化體現,它既給予員工處理情感的空間,又保證了組織的效率。
2.對個人修養與生命教育的啟示
·麵對哀傷的健康態度: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人們常常被要求迅速從悲傷中“走出來”。“諒闇”的傳統告訴我們,給予哀傷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表達與消化,是必要且健康的。我們需要學會與悲傷共處,完成真正的告彆,而不是壓抑或逃避它。
·對“沉默”價值的再發現:武丁的“三年不言”是一種深沉的、內省的智慧。在信息過載、表達過度的今天,適時地“沉默”——用於反思、沉澱和內在成長,顯得尤為珍貴。這是一種在靜默中積蓄力量、厘清思緒的智慧。
3.對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啟示
·精神內核的現代轉化:我們無需也不可能複製“居凶廬三年”的古禮,但其核心精神——對親情的敬畏、對生命的尊重、在重大事件中尋求情感與責任的平衡——是值得傳承的。如何將這些精神內核,轉化為適合現代生活方式的儀式或規範如簡潔而莊重的追悼會、人性化的休假製度),是我們需要思考的課題。
總結而言,“高宗諒闇”不僅是一段塵封的曆史記載,更是一個關於如何平衡情感與責任、個人與集體、傳統與現實的永恒寓言。它教導我們,無論是治理一個國家,還是管理一個企業,乃至經營自己的人生,都需要在至誠的情感與理性的節製之間,找到那個中正的平衡點。
喜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請大家收藏:()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