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蘇軾已年近六旬,經曆了烏台詩案、黃州貶謫,再遭惠州之貶
·政治前途黯淡,生活清貧,但精神境界愈發超然
·他因地製宜,研究釀酒,創製了“桂酒”並作《桂酒頌》
惠州生活:雖處蠻荒之地,他卻發現了嶺南的好處——“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種苦中作樂的精神在本詩中同樣體現。
五、詩歌賞析
1.意象選擇:俗物見雅趣
詩人選取的都是日常生活物件:
·瓶盆、社甕、芳樽:普通釀酒器具
·菜把、葵羹:粗茶淡飯
·蠻村:荒僻之地
但在蘇軾筆下,這些“俗物”都與“明月”、“小山”等雅意象結合,化俗為雅,體現了其“人間有味是清歡”的生活美學。
2.“盎盎春溪帶雨渾”的妙處
這一句是全詩的詩眼:
·視覺生動:“盎盎”疊詞既摹狀又摹聲,讓人仿佛看到春水蕩漾
·隱喻精妙:以春溪渾水比喻初釀的酒漿,新穎貼切
·生機盎然:雖處困境,筆下卻充滿生命的湧動
3.浪漫主義手法
“招呼明月到芳樽”化用李白“舉杯邀明月”,但更顯主動親切。詩人不僅邀月,還將藏於《楚辭》的“小山”桂樹“收拾”入甕,顯示出以心靈主宰萬物的氣度。
4.複雜情感的巧妙平衡
尾聯“風流可惜在蠻村”:
·表麵:感歎雅事卻身處蠻荒
·深層:在遺憾中自得其樂,在認命中保持驕傲
·這種“含淚的微笑”正是蘇軾晚年詩境的精髓
六、在蘇軾詩歌譜係中的意義
此詩代表了蘇軾嶺南時期的重要風格轉變:
·從早期《江城子》的豪邁、黃州《赤壁賦》的哲思
·到嶺南時期更加質樸日常、返璞歸真
·將儒家的安貧樂道、道家的順應自然、佛家的隨緣自適完美融合
結語
這首《新釀桂酒》就像蘇軾在惠州釀造的美酒——原料或許簡單,工藝或許粗糙,但經過他心靈的發酵,卻釀出了不朽的詩意。當我們讀到最後一句“風流可惜在蠻村”時,感受到的不是才子的自憐,而是一個偉大靈魂在最低處依然向上開花的生命力。
千載之下,我們仍能透過詩句,聞到那縷從宋代惠州飄來的、混合著酒香與人格芬芳的醉人氣息。這或許就是蘇軾留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無論身處何境,都能把生活釀成詩。
喜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請大家收藏:()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