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ao,烤乾,煎乾。《周禮·地官·舍人》:“共飯米熬穀。”共:供給。)
我們來詳儘解析《周禮》中這條看似簡短,卻蘊含深意的記載。
一、原文、注釋與翻譯
1.原文
《周禮·地官·舍人》:“喪紀,共飯米、熬穀。”
2.關鍵詞注釋
·喪紀:指喪事的禮儀製度。“紀”即事,特指凶事。
·共:通“供”,供給、提供。這是用戶已提供的正確注釋。
·飯米:用於填入死者口中的米。這是古代“飯含”之禮的一部分。“飯”在此作動詞。
·熬穀:經過炒製或烘乾的穀物。“熬”指用火烘炒,使其乾燥。
·舍人:周代官名,屬地官司徒係統,掌管宮中糧米、物資的倉庫以及平日的分配,在特定禮儀活動中負責提供所需物品。
3.現代漢語翻譯
舍人的職責是:)遇到喪事時,負責供給用於“飯含”的米,以及經過烘炒的穀物。
二、著作介紹與創作背景
1.著作介紹:《周禮》
·性質與地位:《周禮》,原名《周官》,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是中國古代關於政治理想與官製體係的集大成之作。它通過詳儘的官職設計,描繪了一套完整、係統、等級森嚴的國家治理藍圖。
·內容結構:全書分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以天地四時配稱六官,每官下轄數十種官職,詳細規定了其編製、職責與協作關係,構成了一個理想化的官僚宇宙。
·成書背景:傳統說法認為為周公旦所著,但現代學界普遍認為其成書於戰國時期。它融合了西周以來的政治實踐與戰國諸子的理想政治觀念,是戰國時人對完美國家製度的想象與設計。
2.創作背景與製度語境
“共飯米熬穀”這一記載,並非描述一個具體的故事,而是一套理想化國家製度中的一個具體工作流程。
·“禮”的體現:在周代,“禮”是維係社會秩序的核心。喪禮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有著極其繁瑣和嚴格的規定。國家設官分職,其中一個重要目的就是保障各種禮儀,尤其是王室和貴族禮儀的順利執行。
·“舍人”的角色:舍人作為物資保管和供應官,其職責貫穿了生老病死、祭祀宴饗。在喪禮這個特定場景下,他的任務就是確保禮儀所需的特定物資飯米、熬穀)能夠及時、足量地提供。
·製度的細密性:這條記載體現了《周禮》所構建製度的極端細密和高度專業化。連喪禮中需要用哪種米、哪種穀物,由哪個部門的哪個官員提供,都規定得一清二楚,反映了古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觀念,以及通過製度化管理來實現社會有序運行的理想。
三、寓意與深層內涵
這句簡短的職責描述,背後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與社會寓意:
1.對逝者的敬畏與告慰:“飯含”之禮,是希望逝者在另一個世界不會挨餓,體現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樸素生命觀和靈魂觀。而“舍人”供給此物,代表的是國家或宗族)對成員最終的關懷與責任。
2.禮儀的製度化與國家化:將喪禮用品納入國家官職的職責範圍,意味著禮製不再是民間習俗,而是上升為國家行為。這象征著權力通過介入人生最重要的儀式如喪禮),來強化其權威性和對社會生活的控製力。
3.社會秩序的象征:《周禮》的核心思想是“設官分職,以為民極”設立官職,作為民眾的準則)。舍人供米穀的行為,是一個微觀縮影,展示了整個國家機器如何像精密鐘表一樣,通過每個官員履行其細小而明確的職責,來維持社會這個大機器的正常運轉與和諧秩序。
4.實用性與象征性的結合:“熬穀”很可能具有實用性如防腐、防蟲、易於拋灑)和象征性經過火煉,代表純淨或轉化)的雙重目的,體現了古人在禮儀中將現實需求與精神信仰完美結合的智慧。
四、結合現實論述
《周禮》中這條古老的製度規定,對於今天的社會治理、組織管理和文化建設,依然具有深刻的啟示:
1.對現代公共服務的啟示:標準化與人性化
·“舍人供米”可以看作是古代的國家公共服務。在今天,完善的公共服務體係同樣需要明確的職責劃分如民政部門、社會保障部門)和標準化的服務流程。
·啟示在於,現代公共服務在追求效率和標準化的同時,不應失去其人文關懷的內核。就像“飯米”是為了安撫逝者,我們的社保、醫保、養老、殯葬等服務,也應體現對公民從生到死的全程尊重與關懷,實現“製度之冷”與“人性之暖”的平衡。
2.對組織管理的啟示:職責明確與流程精細
·在一個企業或組織中,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像《周禮》設計的那樣,每個崗位“舍人”)都清楚自己在特定情境“喪紀”)下的具體任務“共飯米熬穀”)。這避免了推諉和混亂,提高了協同效率。
·現代企業的sop標準作業程序)和erp企業資源計劃)係統,其核心思想與《周禮》的官製設計一脈相承,都是通過精細化的流程管理,確保資源在正確的時間、以正確的方式、被提供給正確的人和環節。
3.對文化傳承的啟示:儀式感與精神歸屬
·儘管古代的“飯含”之禮已不再普遍實行,但其內核——通過莊嚴的儀式來表達對生命和逝者的尊重——依然重要。在現代社會,無論是國家公祭儀式,還是家庭追思會,這種儀式感能賦予個體深厚的精神慰藉和文化歸屬感。
·它提醒我們,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不應完全拋棄傳統的儀式。這些儀式是文化的“錨點”,能夠幫助我們對抗生命的虛無感,確認自身在曆史長河中的位置。
結語:
“共飯米熬穀”這五個字,遠不止於一份枯燥的官職說明書。它是一扇窗口,讓我們窺見了中國古代那種將精神信仰、人文關懷與社會治理熔於一爐的宏大智慧。它告訴我們,一個理想的社會,不僅要有高效運轉的製度齒輪,更要有滋養人心的文化溫度。這份跨越千年的啟示,至今仍在提醒著我們如何構建一個既井然有序,又充滿溫情的人類家園。
喜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請大家收藏:()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