磝ao,多小石的山。《爾雅·釋山》:“多小石,磝。”
我們來詳細解讀《爾雅·釋山》中“多小石,磝”這一充滿畫麵感的記載。這短短四個字,不僅是一個地理名詞的定義,更蘊含了古人對自然細致入微的觀察與分類智慧。
一、原文、注釋與翻譯
·原文:
《爾雅·釋山》:“多小石,磝。”
·注釋:
·多:有很多,布滿。
·小石:碎石,小塊的石子。
·磝:讀音為ao。這是一個專門用於描述地形地貌的形容詞,特指那種布滿細小碎石的山或土石山。
·現代漢語翻譯:
一座山)如果布滿了細碎的小石頭,就稱之為“磝”。
二、著作與作者介紹
·《爾雅》:
·性質與地位: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詞典,也是儒家“十三經”之一,被譽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百科全書。“爾”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合起來即指解釋詞義,使語言接近標準、規範。
·內容與結構:其內容並非由一篇文章構成,而是像一部詞典一樣,將詞語分門彆類進行解釋。全書共十九篇,《釋山》是其中專門解釋與山有關的名詞、地貌特征的篇章。其他篇目還包括釋天、釋地、釋水、釋草、釋木等,體係嚴謹。
·成書背景:其成書並非一時一人之作,大致由戰國時期的學者開始編纂,至漢代經師們增補完善而成。它是先秦時期知識體係的集大成者。
·作者:
《爾雅》的作者已不可考,正如《漢書·藝文誌》所記載,它很可能是戰國至西漢初期的眾多儒生、學者,為了解讀經典如《詩經》《尚書》),不斷搜集、整理、增補各類名物解釋而逐步形成的集體智慧的結晶。
三、寓意與解讀
“多小石,磝”這一定義,其深意遠超字麵:
1.體現了古人的自然觀察與分類智慧:
在《爾雅》的時代,古人已經不再滿足於將山簡單地稱為“山”,而是開始根據其構成物質石質、土質)、形態高、險、連綿)等特征進行精細化的區分和命名。“磝”字的創造和使用,證明了古人觀察自然的細致程度和科學的分類學萌芽。這與現代地理學中對“碎石坡”、“礫石山”的描述有異曲同工之妙。
2.反映了語言的精確性與形象性:
一個“磝”字,就精準地描繪出一種特定的山地景觀。它讓人們在讀到或聽到這個詞時,腦海中能立刻浮現出一座遍布礫石、行走其上可能沙沙作響、土壤貧瘠、植被稀疏的山體形象。這種“一字一景”的造詞法,是漢語高度凝練與形象的完美體現。
3.承載了古人的生存經驗與情感:
“磝”山,因其多碎石、土壤層薄,通常意味著貧瘠、荒涼,不利於農耕。這樣的山,在古代農業社會的先民眼中,可能與“富饒”相對,帶有一絲艱苦、荒蕪的色彩。這個字背後,凝結了先民在特定自然環境中生存的集體記憶和體驗。
四、現實論述
“多小石,磝”這一古老的智慧,在當今社會依然能引發我們的深刻共鳴:
1.認知世界的啟示:於細微處見真章
《爾雅》教會我們,認識事物不能停留在籠統的層麵。就像我們認識一座山,不能隻說“那是山”,而應能辨彆它是林木蔥鬱的土山,還是怪石嶙峋的石山,或是這種“多小石”的磝山。這啟示我們,在工作和學習中,培養精細化的觀察和分類能力至關重要。無論是分析市場數據、研究學術課題,還是處理人際關係,從宏觀把握,從微觀入手,才能抓住本質。
2.個人成長的隱喻:接納生命的“碎石”
每個人的成長之路,都可能遇到一片“磝”地——一段布滿困難、瑣碎與挫敗的時期。這些“小石”可能是工作中的瓶頸、學習上的難點,或是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磝”山雖然難行,但依然是一座山,是構成我們人生風景的一部分。認識到這一點,我們能更坦然地接納這些“碎石”,將它們視為磨礪心誌的途徑,最終踩著它們,走向人生的高地。
3.生態保護的鏡鑒:讀懂土地的“語言”
“多小石,磝”本身就是一種獨特的生態係統。在現代生態學和地質學中,識彆這樣的地貌對於保護環境、防止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義。它提醒我們,在開發建設時,必須尊重自然的本貌。對於磝地這類生態脆弱區,應避免過度開發,而要因地製宜,例如發展特色旅遊或進行生態修複。讀懂古人留下的地理標簽,就是聽懂了大自然的無聲之言。
結語
《爾雅·釋山》中“多小石,磝”這短短四字,是一座穿越兩千年的橋梁。它一端連接著先民俯察大地的睿智目光,另一端則啟迪著今人認知世界與自我的人生哲學。它告訴我們:真正的智慧,始於對萬物最質樸的觀察與最精準的命名。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這份源自古老詞典的沉靜與深邃,依然是我們應對複雜世界的一把珍貴鑰匙——於紛繁萬象中洞見本質,在崎嶇“磝”路上穩步前行。
喜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請大家收藏:()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