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13節1 鏖áo,“合短兵,鏖皋蘭下”_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 > 第5章 第13節1 鏖áo,“合短兵,鏖皋蘭下”

第5章 第13節1 鏖áo,“合短兵,鏖皋蘭下”(1 / 1)

鏖ao,激戰,苦戰。《漢書·霍去病傳》:“合短兵,鏖皋蘭下。”皋蘭:山名。)

“合短兵,鏖皋蘭下”這句出自班固的《漢書》,雖然隻有短短八個字,卻生動描繪了西漢名將霍去病一次驚心動魄的激戰。下麵為你解讀這段曆史記載及其背後的故事。

“合短兵,鏖皋蘭下”全麵解讀

原文、注釋與翻譯

原文節選《漢書·霍去病傳》:

“轉戰六日,過焉支山千有餘裡,合短兵,鏖皋蘭下,殺折蘭王,斬盧侯王...”

關鍵詞注釋:

·短兵:指刀劍等適合近戰的短兵器,與弓箭等遠射程武器相對。

·鏖:音ao。根據《漢書》注釋,意為苦擊多殺,指激烈、殘酷的戰鬥。唐代顏師古注解說:“鏖,謂苦擊而多殺也。”

·皋蘭:此處指匈奴境內的皋蘭山,具體位置學界有不同觀點,一般認為在今蘭州黃河西或河西走廊一帶。

現代漢語翻譯:

霍去病)率軍轉戰六天,越過焉支山一千多裡,與匈奴短兵相接,在皋蘭山下展開一場慘烈的激戰,斬殺折蘭王,砍死盧侯王...

典故背景與曆史故事

這一幕發生於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天的第一次河西之戰。

·戰略背景:為斷絕匈奴右翼勢力,打通西域通道,年僅20歲的驃騎將軍霍去病受命率一萬騎兵出隴西,孤軍深入匈奴腹地。

·戰役經過:霍去病率部長途奔襲千餘裡,采用大縱深迂回穿插戰術,在連續轉戰六日後,與匈奴主力在皋蘭山遭遇。由於騎兵機動作戰的特點,以及在長途奔襲後突然接敵,漢軍不得不與匈奴騎兵展開近距離白刃戰,戰鬥異常慘烈。

·戰役結果:此役霍去病部“斬首捕虜八千九百六十級”,俘獲匈奴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等,繳獲休屠王的“祭天金人”。漢軍也付出了較大代價,史載“師率減什七”,意思是部隊減員十分之七,可見“鏖皋蘭下”之慘烈。

?主人公霍去病簡介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省臨汾市)人,西漢中期名將、軍事家。

·身份背景:漢武帝皇後衛子夫及大司馬大將軍衛青的外甥。

·軍事生涯:

·18歲前123年)為剽姚校尉,率八百騎兵深入大漠,功冠全軍,封冠軍侯。

·20歲前121年)任驃騎將軍,指揮兩次河西之戰,殲滅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萬人,基本控製河西走廊,漢朝在此設立河西四郡。

·21歲前119年)與衛青各率五萬騎兵參加漠北之戰,殲滅匈奴左賢王部主力七萬餘人,追擊至狼居胥山,舉行“封狼居胥”的祭天儀式。

·軍事思想:用兵靈活,不拘泥於古代兵法,善於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回、大穿插、殲滅戰。他曾回答漢武帝:“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意思是作戰關鍵在於臨場謀略,不必拘泥於古代兵法。

·名將風範:漢武帝曾欲為他修建府邸,他拒絕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句名言充分展現了他以國事為先、不圖個人享樂的高尚品格。

·結局: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病逝,年僅二十四歲。漢武帝非常悲痛,賜諡號“景桓”,令他陪葬茂陵,並仿照祁連山的形狀為其修築墳墓,以表彰他征戰匈奴的赫赫戰功。

寓意與現實啟示

合短兵,鏖皋蘭下不僅記錄了曆史,其精神和智慧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1.敢於迎難而上的擔當精神

在皋蘭山下,霍去病麵對以逸待勞的匈奴主力,毅然“合短兵”鏖戰。這在今天啟示我們,麵對困難與挑戰,要有迎難而上的勇氣和擔當。

2.靈活應變,不墨守成規的創新意識

霍去病不拘泥古代兵法,善用騎兵特長,采取長途奔襲、迂回穿插的戰術。這提醒我們,在工作和學習中,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策略,勇於創新,不能一味墨守成規。

3.青年奮發,勇挑重擔的榜樣力量

霍去病18歲率軍出征,20歲已戰功赫赫。他的事跡激勵當代青年,應趁早立大誌、擔大任,在年富力強時奮發有為,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4.團隊協作與目標導向的重要性

霍去病能屢次深入匈奴腹地並取得勝利,離不開其麾下精銳騎兵的密切配合和高昂鬥誌。這說明了團隊協作、目標一致對於完成艱巨任務的關鍵作用。

霍去病和他那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豪言,以及“封狼居胥”的功業,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而“合短兵,鏖皋蘭下”這八個字,正是這位青年名將英勇無畏、為國奮戰的最好見證。

喜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請大家收藏:()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圍棋少年,我在大明舉重若輕 抗戰!我攜軍需商城和平全世界! 緬北:強迫臣服 天地翻覆 文娛:北電攝影係大導演 射雕之我為仙帝,當鎮壓此世 混沌奪天訣 葬神之夜 鎏金歲月:妯娌大戰 嬌軟女配被困瘋批修羅場強製掠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