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績:大敗。
·奔鄭:逃亡到鄭國。
【現代翻譯】
楚國的令尹子常,為人貪婪傲慢,尤其喜好精美的兵器鎧甲。
唐成公到楚國朝見,帶了兩匹名為“肅霜”的寶馬。子常想要,唐成公不給。結果唐國被楚國打壓了三年。後來唐成公生病,子常又請求楚王把馬給他,楚王仍沒同意。唐成公在回國途中,竟被盜賊所殺疑與子常有關)。
蔡昭侯製作了兩件玉佩和兩件皮衣來到楚國,將其中一套獻給了楚昭王。子常看到後,也想要另一套。蔡昭侯不肯給。子常大怒,竟將蔡昭侯軟禁在南郢,數年之後才放他回國。
蔡侯回國時,渡過漢水,手持玉璧淚流滿麵地說:“我此生再南渡漢水去楚國,就如同這江水東流,絕無可能!”過河後,他發誓道:“天下諸侯,有誰能討伐楚國,我願做先鋒!”
後來,吳國軍隊在伍子胥、孫武率領下攻入楚都郢,楚軍大敗,令尹子常也逃亡到了鄭國。所以說:“令尹非常傲慢又喜好兵器,楚王卻要屈尊遷就他,反而招致了他的嫉恨和更深的權欲。”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典故背景與《韓非子》的意圖
·曆史背景:故事發生在春秋末期,楚國雖為大國,但國內貴族如令尹子常)專權跋扈,貪腐橫行,導致外交關係急劇惡化。蔡昭侯和唐成公的受辱,直接促使他們引導吳國伐楚,引發了著名的“柏舉之戰”,楚國幾乎滅亡。
·《韓非子·內儲說》的寫作意圖:韓非子作為法家集大成者,其著作核心是教導君主如何運用“法、術、勢”來鞏固權力。“六微”探討的是君主權力可能被侵蝕的六種微妙情形。在這個故事中,韓非子意在揭示:
1.權臣的危害:像子常這樣的權臣,會為了私欲“好兵”代表的貪欲)而損害國家利益。
2.外交災難的根源:君主任用不當,會導致嚴重的國際衝突“甚傲”引發的勒索和羞辱他國君主)。
3.係統性的崩潰:一個官員的品德問題,足以引發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國家近乎滅亡的災難。
核心寓意與啟示
這個典故的寓意遠超一個曆史故事本身,它揭示了權力運行的幾個殘酷真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1.“傲”非個性,而是權力的癌症:子常的“傲”,本質是權力不受製約的傲慢。他將國家公器視為滿足個人私欲的工具,最終因小利馬、玉佩)而鑄成大錯國家被入侵)。這警示所有當權者,謙遜和克製不是美德,而是生存的必需品。
2.“好兵”之辯:公器與私欲:韓非子並非反對“好兵”,而是批判子常將“兵”國家武備)這一公共權力象征,降格為個人玩物。當一個國家的軍事負責人不愛惜士卒、不鑽研戰略,卻癡迷於收藏華美的兵器鎧甲時,這個國家的國防從根子上就爛掉了。
3.“察”之禍:昏君與奸臣的共生:原文中“王下之而惡其察”點明了關鍵。楚王為何要“下之”遷就他)?因為子常權勢已成,楚王或懦弱或依賴,形成了一種昏君與權臣的畸形共生關係。君主害怕看清“惡其察”)權臣的真麵目,因為那意味著他必須麵對自己用人不當的責任和整頓局麵的風險。
現實聯係與論述
這個古老的權謀故事,在當今社會依然有著極強的鏡鑒意義:
·對組織管理與企業文化的啟示:
·警惕“子常式”高管:如果一個分公司負責人或部門總裁,傲慢專斷“甚傲”),並且將公司資源如預算、核心技術)視為個人領地,用於打造個人帝國或滿足收藏癖“好兵”),那麼他就是在扮演現代版的“令尹”。蔡昭侯和唐成公的遭遇,就如同被該高管刁難、勒索,最終憤而倒向競爭對手的合作夥伴。
·ceo的“楚王之困”:最高領導者ceo)如果因為某些高管業績尚可或勢力盤根錯節而一味遷就“王下之”),最終必然養虎為患,導致整個組織風氣敗壞,甚至引發巨大的商業危機如核心團隊叛離、重大合作破裂)。
·對公共治理與廉政建設的啟示:
·“索劍”與現代腐敗:子常索要玉佩和駿馬,與當今一些官員利用職權進行“雅賄”,索要字畫、古董、奢侈品的行為如出一轍。這警示我們,必須將權力關進製度的籠子,防止公權淪為滿足個人私欲的工具。
·外交與國際形象:一個官員的惡劣行為,可能損害整個國家的聲譽。子常一人之貪,將兩個中立國推向了敵國陣營。這提醒涉外工作人員,個人行為與國家利益緊密相連。
·對個人職業發展的啟示:
·德行與位置相匹配:一個人的品德必須與其所處的職位相匹配。“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子常的悲劇始於其德行的破產。在職場中,能力再強,若品行不端傲慢、貪婪),爬得越高,摔得越慘。
·克製私欲,聚焦公利:無論在什麼崗位,都需要分清個人愛好與職業要求。不能因個人偏好如“好兵”)而影響專業判斷和決策,更不能因此損害集體利益。
總結:“令尹甚傲而好兵”不僅是一個曆史人物的側寫,更是一個關於權力、欲望與責任的永恒寓言。它告訴我們,任何權力,一旦失去監督,與個人的惡劣品行相結合,其毀滅性的後果將如雪崩般席卷而來,無人能夠幸免。
喜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請大家收藏:()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